首页 理论教育 协同治理,促进共赢发展

协同治理,促进共赢发展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要真正实现引入国家课程的价值,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善治,即更好的治理,以治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衡量标准。

协同治理,促进共赢发展

国际课程最本质的东西,一是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面向世界,培养全球意识和竞争力;二是帮助学校在世界课程的体系中研究规律找准自身的定位,中西融合,增强普通高中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多样性,使本土课程提高质量、更贴近学生发展需要。[25]要真正实现引入国家课程的价值,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善治,即更好的治理,以治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衡量标准。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实施涉及的利用相关者众多,既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和家长(家庭),公办、民办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第三方专业机构、中介结构,社会公众及媒体,还有外方办学机构及其主管机构、国际课程开发机构和测评机构等;不仅涉及学生个人利益、公办学校的办学效益、民办机构和市场机构的受益,还包含国家教育主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性质与职责;不仅涉及国家法律、行政规章、管理政策,还受文化基础、思维方式、行为差异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既涉及课程内容的磨合与整合,也包含中外教师团队的彼此协作和优势互补。故此,国际课程引入是一个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复杂系统,需要厘清治理的主要关系和矛盾,以真正实现其基本定位和预期目标。

首先,协调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家庭多样化教育选择能力的增强,需要高质量、多样化教育服务的供给,引入国际课程就是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变单一国内供给方式为国内外供给方式并存,增大学生选择空间。故此,引入国际课程是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需要以合理的供给引导并满足人民接受优质教育需求。其次,协调国际课程合作办学双方、双方主管部门以及课程开发方之间的关系,以尊重双方教育主权、办学自主权和国际课程的内在逻辑为前提,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中心,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导,合法、合理、合情的协调冲突与矛盾,保障国际课程有序引入、创新实施,实现各方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在治理过程中,要遵循“统筹协调、从严审批、加强监管、科学评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课程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布局、国别代表性、总体数量等因素,总体控制发展规模;设立中外举办者资质的“高门槛”,从严审批,严格把关,加强审批后的监管,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制定办学状况的评估标准和办法,确保优良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第三,不同课程类型、学习主体、办学主体类型分类统筹,区别对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人的价值观、社会需求以及各种利益群体对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引入和合作办学的诉求呈多样化的趋势,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也有不同看法,需要在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加以甄别和不同对待,在尊重需求、尽可能满足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和疏导非合理需求;对于不同性质的办学机构有不同的定位,如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前者主要体现按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来深化课改,而后者在深化课改的同时可以更多地体现兼顾学生的多元升学需求。[17]尽快制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规范不同办学主体的课程引入和实施行为。第四,加强督查机制建设。针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坚持用同一质量标准加强日常监管,特别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和效果认证,其结果用于动态调控办学行为和引导社会需求。

[1]徐鹏.IB国际课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International Program Catches On in U.S.Schools[EB/OL].[2016-08-20].http://www.nytimes.com/2010/07/03/education/03baccalaureate.html.

[3]肖海洋.中美公立高中国际课程引进与实施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4]熊万曦.美国高中国际文凭课程发展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

[5]徐鹏.IB国际课程研[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6]坪谷,纽厄尔,郁子.给孩子与世界接轨的教育[M]庄雅琇,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15.

[7]GeiserS,VSantelices.The role of Advanced Placement and honors courses in college admissions[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4.

[8]张婷婷.美国高中大学先修课程的发展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60-66.

[9]郑明春.新加坡新A-Level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8(3):35-39.

[10]钟启泉,杨明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5-8;李其龙.国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7):54-59;陈时见,王芳.21世纪以来国外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1-6;邓翠菊,李洁.当代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愿景[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9):1-4.

[11]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8-51.

[12]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EB/OL].[2016-08-20].http://www.jyb.cn/world/gjgc/201606/t20160610662321.html.

[13]蒋皓,刘炼.IB课程发展趋势:更多样 更前沿[J].上海教育,2014(32).(www.xing528.com)

[14]W C Parker,J Lo,A J Yeo.Beyond the breadth-speed test:Toward a deeper knowing and engage-ment in an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50

(6),1424-1459.

[15]苗宁礼.课程国际化有哪些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2014-2-28(6).

[16]唐盛昌.我国高中引入国际课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12-19.

[17]徐士强.面向境内学生的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18]王亚萍.高中国际化对留学的影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7-09(7).

[19]陈敏,张力玮.迎接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分论坛与对话专场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5):43-48.

[20]尹后庆.引进高中国际课程的价值判断和政策设计[J].世界教育信息,2014(2):18-24.

[21]曹跟林.黄浦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14(5):46-50.

[22]唐盛昌.学校教育国际化探索:借鉴改革与衔接对话——对上海中学教育国际化探索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1(12):7-10.

[23]“国际标准”创世界一流名校“中国特色”树国内领先标杆——上海中学创办国际部20年走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新路[N].文汇报,2013-6-3(教育专稿).

[24]高中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统整走出新天地[N].新闻晨报,2014-03-20(5).

[25]上海给“国际班”上紧箍咒[N].光明日报,2013-05-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