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教学:实施情景-探究-感悟三环节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实施情景-探究-感悟三环节教学模式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学生从史实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凭空设想,使探究有史可依,具有科学性。为达到创设“情景—探究—感悟”的最佳的课堂氛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最大限度地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进展往往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在问题探究的教学环节中,在高度重视小组讨论的方式。

个性化教学:实施情景-探究-感悟三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走进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历史观念。

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结果必然是一片沉寂,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历史浩瀚无边,教科书往往选取的只是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这种取舍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以此为线索,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如果教师能抓住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情境的创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创设历史场景或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创设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历史场景,从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面给予信息刺激,有助于将抽象、枯燥、远离学生生活的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强化、巩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随着各种历史资料的日益丰富、全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飞快发展,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广泛使用情境创意的这种方法已具备了必要条件。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效果更为突出。(1)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历史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创新欲望。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为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现代教育技术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诱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历史情景,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想像。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时,首先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读教材,理清本节教材的基本结构,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可以以“独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为本文的框架结构。然后我利用《世纪中国》中有关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几段录像和补充的文字资料、图片,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人物的活动进程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创设情景的原则与要求: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学生从史实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凭空设想,使探究有史可依,具有科学性。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同时,借助于现代信息教育手段,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为探究做必要的铺垫和准备。第二,坚持教学主导性、民主性原则。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创设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主动转变角色,由课堂教学中的传授者,变为启发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下,积极思考、展开联想、合作研讨。为达到创设“情景—探究—感悟”的最佳的课堂氛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有效方法。

2、讨论阐释,探究历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www.xing528.com)

学生在占有一定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价值尤为重要)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重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因此,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最大限度地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进展往往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问题探究的教学环节中,在高度重视小组讨论的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家H·泰伦(HerbertThelen)认为:人们相互合作的需求是一种遗传驱动或是一种社会本能。“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就能产生合成能量。合作团体中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出比单独行动时更大的作用。合作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降低了人际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受,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产生了对别人的肯定态度。”④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见解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致力于学生获取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的学习小组一般安排4—6人,一般采取同桌或前后同学组合,也可以自由结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人人参与,又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机会,使得探究过程不仅是获取结论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学会探究的过程。如我们在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专题时,创设一座房屋的兴、盛、衰的动画场景演示,并不断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如下一组连锁式的问题,展开了研究:(1)秦朝为什么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的地基是什么?各部分结构如何?(2)汉初,这种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它是怎么样重新巩固的?与秦朝比较,它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3)为什么说唐朝使这种制度得以完善?(4)北宋时,这一制度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补救的?结果如何?(5)元朝对这种制度有哪些开拓性贡献?(6)明朝强化这一制度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强化?这预示了什么?(7)清朝是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的?这种制度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最后落脚在了这样一个带有总结性的问题上来:你怎样评价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这组问题基本上就属于具有“驱动”作用的问题,正是它们引领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向深处得以延伸。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会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的。因此,教师就应当注意从多种层面入手,努力为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第一,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自由地施展,个性化的观点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了可能。第二,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习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第三,要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要营造一种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交流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由此便会生发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强化。⑤

3、联系实际,感悟历史——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知识方面,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将历史学习作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能力方面,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思想方面,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在体验、体味、体悟历史的同时,培育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恰恰能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单调的说教,步入一个活生生孕育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令人如痴如醉、引人入胜的堂奥。驰骋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交融于鲜活的历史人生,历史的感悟情不自禁。如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后,引入江泽民和胡锦涛考察西柏坡的有关历史画面,从而强调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重要以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即时引入其中,营造极具时代感和生活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所见所闻去争论、去思考,旨在让学生随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和社会批判能力,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效应,以情动情,以情燃情,唤起其情感上、精神上的内在世界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