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社会的宗教现状与特征:文化与跨文化视角下的美国电影阐释

美国社会的宗教现状与特征:文化与跨文化视角下的美国电影阐释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整个西方社会中宗教性最强的国家。二战以后,大批天主教徒步入美国中产阶级行列,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他表示“我是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来竞选总统,而不是作为天主教的候选人来竞选总统。美国人民对我的评价应当基于过去的十四年我作为美国国会议员的所作所为,而不应基于我的宗教归属”。在美国民众看来,天主教有一种原罪,天主教徒只会听命和效忠于教廷,而不是捍卫和代表美国的利益。

美国社会的宗教现状与特征:文化与跨文化视角下的美国电影阐释

美国是整个西方社会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在当今的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信仰上帝,没有哪部畅销书的印数和销量能够超过《圣经》,美国人去教堂、会堂(synagogue,犹太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的次数远比欧洲人多。即便是那些不参加有组织的宗教活动或是不向教堂捐赠的人们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他们“信仰上帝,会做祷告,希望死后能去天堂而不是地狱”。美国人会积极地去买像《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之类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书籍,会要求他们的总统电视上谈论其宗教信仰。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依其根深蒂固的信仰和价值观行事,并非受经济和心理因素驱动”。美国有别于其他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众对组织性宗教团体(Organized Religious Communities)的承诺。[5]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早期移居北美的,绝大多数是在英国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主要定居在新英格兰地区。这些属公理宗[6]的基督新教徒(The Protestants)把北美大陆视为自己的宗教避难所,是自由之信仰、勤劳以致富的“世外桃源”。十七世纪末,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开始传入北美,对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把人的财产权、生存权和自由权均视为上帝所赋予的神圣且不可侵犯的权利,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人民的这种权利,如果政府要夺走它,那么人民就必须起来推翻政府,这是上帝的旨意。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首先打响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所谓“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实际上是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的总称。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主要涵盖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基督教专指“新教”,也被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按照基督新教的说法,基督教自耶稣降世便存在,天主教是使徒时代以后基督教日趋腐化的产物。“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天主教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会。十六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领导的宗教改革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由其创立的路德会、英国国王亨利八世(Henry Ⅷ)创立的圣公会(英国国教)和法国人让·加尔文(Jean Calvin)创立的长老会是直接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其他新教各派均从三者演变而来,如公理宗、浸信宗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以《圣经》为经典,但天主教敬拜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甚至高举玛利亚胜过基督的旗号;敬奉偶像;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基督新教只信仰耶稣基督,拒绝偶像;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须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流和沟通。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宗教经文、仪式、罪的评判与救赎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本文中使用基督教(包括新教和天主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称谓来区分其异同。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也由此确立了其作为美国本土主义宗教牢固的基础性地位。

十九世纪的两次大移民潮在给美国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文化及宗教,使美国社会形成宗教多元化的局面。在这些随移民而来的“外来宗教”中对美国社会及其民众影响较大的是天主教(Catholicism)和犹太教(Judaism)。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大量的爱尔兰及中欧各国天主教徒移民到美国,美国国内天主教徒的数量和势力都得到了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天主教徒开始涉足政坛。二战以后,大批天主教徒步入美国中产阶级行列,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主流文化。

然而基于美国是由基督新教徒所建立的这样一个事实,天主教徒在美国可谓是命运多舛。早期新教移民中的很多人对于欧洲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和宗教迫害都无比痛恨。因此,他们反抗教会专制、要摒弃天主教烦琐的宗教仪式并寻求一种能和上帝直接对话的新教模式的愿望和主张被写进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中,政教分离从来都是美国社会不容置疑的根基。最初反抗教会专制和压迫的自由独立精神延续至今,铸刻了美国的宗教文化现状:那就是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以及美国民众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宗教歧视,他们对基督新教之外的宗教进行排挤和贬斥,其中尤以对天主教的憎恶为甚。历来以“宗教自由、平等”自居的美国在这方面也难脱偏袒之名。对天主教和天主教徒的排斥源于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作为天主教徒,唯一效忠和听命的只有梵蒂冈(天主教教廷所在地,是天主教的灵魂及核心所在)和天主教会。(www.xing528.com)

对本土主义基督新教的偏袒在国家政治生态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在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四十五任总统之中,除1960年当选的第三十五届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一人是天主教徒外,其他均是基督新教徒。天主教徒被排挤于核心利益圈之外,穆斯林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若想踏足其中更是无从谈起。美国民众认为如果天主教徒当选总统,那么他只会对罗马教廷忠诚,代表罗马教廷而不是美国的利益。无怪乎肯尼迪的父亲在其儿子参加竞选之前二十年就曾表示“我们这个家庭究竟要在美国住多少年、住多少代,才能被视作真正的美国人?”[7]1960年9月,肯尼迪在休斯敦对基督新教牧师发表的著名演讲颇耐人寻味。他表示“我是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来竞选总统,而不是作为天主教的候选人来竞选总统。美国人民对我的评价应当基于过去的十四年我作为美国国会议员的所作所为,而不应基于我的宗教归属”。他还专门提到:“我发誓将效忠美国而不是罗马教廷,我不会做教廷的代言人,教廷也不能代表我。”在美国民众看来,天主教有一种原罪,天主教徒只会听命和效忠于教廷,而不是捍卫和代表美国的利益。肯尼迪之后,天主教徒的政治生活才稍微有点好转。或许是历史的重演,2004年,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同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的竞选辩论中重复了四十多年以前肯尼迪说过的话“我是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而不是天主教的候选人”,足可见美国政坛对天主教的排斥四十多年来未曾改变。

当然,随着近年来不断涌入美国的信奉天主教的拉美移民数量的增加,美国国内天主教徒的数量也逐渐超过基督新教徒,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也得到改善。2008年奥巴马总统的当选被认为是美国社会在种族观点问题上的大转变,传统宗教观念也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任副总统约瑟夫·拜登(Joseph Robinette)就是天主教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