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主教在电影中的成因及文化视角解析

天主教在电影中的成因及文化视角解析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主教之所以能雄踞美国电影工业的核心位置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天主教徒希望电影能体现出他们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存状态的。当时的天主教徒们却在用辛苦赚得的每一分钱来经营自己的组织机构。早在1884年,美国的一个天主教主教委员会就做出决定,所有来自天主教家庭的孩子都必须被送往天主教学校接受教育。爱尔兰裔的美国天主教徒,尤其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妇女和牧师,占领了被基督新教徒丢弃的道德高地。

天主教在电影中的成因及文化视角解析

天主教之所以能雄踞美国电影工业的核心位置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天主教徒”是外来移民的身份表征,以区别于本土主义的基督新教徒。这一点表现在电影制作中,就是爱尔兰移民(以及之后的意大利移民)在“老社区”(Old Neighborhood)里聆听天主教牧师布道,吟唱天主教赞美诗,去天主教学校上学。这些移民生活中的天主教标识既展现了他们的外来性、异质性,也是他们极为“本地化”(localized)和“美国化”(Americanized)的体现。那些老社区里简单划一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因共同的宗教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因而电影制作者们要在影片中表现对友谊的忠诚、家庭的聚合力、民族传统的魅力等主题时,会将角色选定为天主教徒,老社区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作天主教教区。

电影制作者们愿意拍摄关于老社区的影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大部分电影观众都来自那里。1930年的时候,美国国内天主教徒的人数已达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他们密集地聚居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城市里。这些天主教徒希望电影能体现出他们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存状态的。美国的城市文化受到天主教徒、犹太人以及非裔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三者复杂融合的衍生体。这种融合奠定了娱乐业的大部分基础。犹太人和天主教徒搭建起并经营着最初的戏台,发展到后来就是点唱机,再后来就发展成了今天的剧院。非裔美国人的娱乐被纳入其中,并按照白人的口味进行了调整、改换。于是,来自美国南部的人口、欧洲的移民及其子孙成了美国这个工业国家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居住在以基督新教徒为主的城市中的不法之徒(Urban Gang)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了天主教徒的身份。在二战爆发之前,美国的城市中杂居着拼命想攀登社会权力阶梯的欧洲移民群体、源自南部的非裔美国人、分散在城市各处的亚裔移民和生活在社区中已经“安身立命”的美国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群体内部都有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在无声影片时代以及黄金时代的电影中,爱尔兰人以及后来的意大利人被塑造成“犯罪大王”(Lords of Criminality),而罪案类型影片向来都因享有众多受众而著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主流社会对天主教的贬斥。撰稿人托马斯·费拉罗(Thomas Ferraro)认为,在讲述天主教相关内容的影片中充斥着暴力犯罪的现象绝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电影制作传统中的一个细小的,会随着外来移民的同化而逐渐消退的分支。[9]根据自己对系列影片《教父》三部曲的研究,撰稿人卡罗·罗特拉(Carlo Rotella)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将权力赋予“掌管”社区(Run the Neighborhood)的男性,因而在这个权力共有者的群体内部容易形成冲突和暴力。[1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天主教徒已完全取代基督新教徒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规则制定者。他们尽力确保所有的影片都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好影片”。(www.xing528.com)

二十世纪初期时,基督新教徒认为应该由他们来掌控在银屏上表现社会的权力,并向大众提供道德说教。罪与罚,阶级与民族,家庭与爱情,这些都应该被当作是身为中产阶级的白人基督新教徒的道德支柱而在电影中得以表现。电影制作者们把基督新教徒为那些“屡教不改”的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犯人们修建住处,给他们活儿干描述成一种救赎的方式。在这些刻画“天主教问题”的电影中,天主教被归罪为应该对城市的消亡负责,天主教被同限制解放和自由思想的“黑暗世纪”中的欧洲君主制联系在一起。根据当时基督新教徒中改革派的论断,天主教的价值观根本就是错误的。

然而,在其后的十年间,基督新教徒对究竟何种价值观重要以及何样的组织机构能引导美国的社会变革争论不休,基督新教内部出现了意识分化。当时的天主教徒们却在用辛苦赚得的每一分钱来经营自己的组织机构。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和精神上的组织机构,天主教的牧师和主教对其教区内教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早在1884年,美国的一个天主教主教委员会就做出决定,所有来自天主教家庭的孩子都必须被送往天主教学校接受教育。从那时候开始,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在天主教徒内部逐步建立了起来,使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形成了特定的道德理念、价值和历史观。

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中,有很多都是在不断攀爬社会权力阶梯的爱尔兰移民。他们大都是中产阶级,迫切希望从基督新教徒手中接过对电影行业的掌管权。他们主张“应该让外来移民自己管理主要反映移民生活的电影业”。许多曾是文化外来人的中产阶级天主教徒肩负起了建构社会对天主教徒“尊重和认可”的责任。爱尔兰裔的美国天主教徒,尤其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妇女和牧师,占领了被基督新教徒丢弃的道德高地。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凸显自身相较于其他城市居住人群——非裔美国人、犹太人、意大利和波兰的天主教友们的优势和主导权,这些人的宗教生活方式对于爱尔兰人来说有些另类。这些自称是对电影行业的道德标准享有最终的裁定及执行权力的爱尔兰裔美国天主教徒因而具有了能够极大地左右美国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电影的呈现)的能力。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在美国的天主教徒人数已占到国内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原先社会文化边缘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非裔美国人依旧被禁止在市郊居住,而各民族的白种人搬离了居住条件日益恶化的城市。在去城市化的进程中,原先掌管着城市里戏台、影院和剧场的天主教外来移民的子孙们只能“弃之求变”,最终成为电影行业中的导演、剧作家和演员。成为导演的天主教徒(包括家族世代相传的天主教徒和后来改信天主教的教徒)人数最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师级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著名演员兼导演梅尔·吉普森(Mel Gibson)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