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于2009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人物,从某种角度而言,班主任还是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甚至是精神导师。解决班级学生的问题,班主任始终是关键人物,也是主要责任人。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这段时间大家过得不太好,特别是学生问题相对集中的班主任。各位都非常辛苦,有些情绪和抱怨,也很正常。但是,班主任工作的伟大正在于此,我们再辛苦,再无奈,内心再失望,我们依然不能放弃,我们依然要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去面对一切问题、一切学生。无论什么时候,班主任始终是学生的依靠。

在这里,我提几点希望和建议,和大家交流,也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勇于担当,不要急于推脱。

教育部于2009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人物,从某种角度而言,班主任还是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甚至是精神导师。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下,更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班级里,一些极为特殊和困难的情况,需要支持的,学校一定会全力支持。但是,一些常规性的教育问题,你不要指望政教处。政教处的主要作用,在于营造整体良好的学校氛围,建设优良的德育工作队伍。对个别学生来说,政教处谈话和处分,是最后一道屏障,不可轻易用,也绝不可多用,最多只是暂时发挥一些辅助性作用。我们有的班主任总是指望依靠这些外力来彻底解决问题,无异于指望隔靴搔痒。学生的思想和品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班集体建设来解决,靠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慢慢解决。

我们也不要总指望依靠家长来帮助解决。家长不配合或没发挥作用,就说“家长都没办法,让我们怎么办”。这话不完全正确。我们教师是教育的专业人士,经过多年教育,再经过国家专业资格认证才持证上岗,我们这份工作也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国家每年资助我们不少经费。家长呢?当家长是不需要考证的,你们知道。

解决班级学生的问题,班主任始终是关键人物,也是主要责任人。这个角色定位,始终不会变,不能变,也无法变。

所以,班级问题层出不穷,学困生越来越多,班主任肯定是有责任的,而且是有主要责任的。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提高,专业智慧还需要锻炼,甚至我们的专业情怀和专业态度都要再提升。我在这里,理直气壮地表明这个态度。我们如果一贯重视扎扎实实地做好日常的班级思想教育工作,我想,问题一定会少一些。事实上,我们一些班级问题少,并不是运气好,就是因为重视这项工作。

为此,我要特别提醒班主任,不要把责任轻易往上推,推给领导;也不要往外推,推给家长。同时,一定要在班级组营造勇于担当的积极氛围。你如果急于推脱,忙于抱怨,任课教师还有信心和兴趣吗?一旦班级组教师形成群体性的无助和无奈心态,将会导致集体不作为。这非常可怕。

我们无法选择学生,只能选择办法,选择和寻找改善教育的方法。

第二,要潜心研究,不要妄下结论。

大家都读过《庖丁解牛》这篇文章,为什么庖丁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懂得研究,对牛的全身筋骨的天然结构了然于胸。所以,他说,他追求的是超越技术的道。这个道,就是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育自身也有规律,我们必须去研究学生的思想品行背后的原因、经历,找到每个孩子背后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关键性的因素,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办法了。你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不去研究,只想用一种办法去对付不同的学生,怎么可以呢?你还想指望其他老师或领导来解决?他们比你更不了解情况,和学生的距离更远,自然更不可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了。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山、一个世界。我们问问自己:你了解他吗?真的了解吗?他的痛处是什么?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什么?他最害怕的是什么?他最担忧的是什么?他最渴望的是什么?他最深的牵挂是什么?他最善良的举动是什么?他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他最不幸的地方是什么?他最信任的人是谁?他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他经受过什么打击?有过哪些成功经历?交过哪些朋友?有过哪些追求和梦想?

这些,你都了解过吗?

了解,才会理解。理解,才能沟通。沟通,才能影响。影响,才有教育。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然后一人一方。而药方的内容和剂量通常都因人而异,并且,往往在你服用一个疗程后,根据病情进展,进行更换或调整,确保对症下药。我们只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慢慢把工作做好,把班集体建设好,把学生问题解决好。

第三,要耐心守望,不要轻易放弃。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成长之路很少是直线延伸的,更多是曲曲折折的。可是,我们老师总希望学生按照我们自己预设的笔直的路线来走,希望他们不走任何弯路。

弯路自有其价值,更何况,学生是处于快速成长中的人,走弯路、犯错误,更是他们的权利。这个年龄不犯错误,什么时候犯错误?到老了,再犯错误,还有时间挽回吗?

张爱玲有篇短文非常著名,叫作《非走不可的弯路》,结尾有这么两句话:“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这两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青春期,是狂妄的年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龄,也是大胆用亲身实践去探索世界的年龄。当然,这也是最容易自我、最容易不切实际的年龄,犯错误自然是难免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也这样吗?中规中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孩子不会给人添麻烦,但是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和个性呢?

需知道,许多的人生智慧,恰恰不是别人可以告知的,而必须是自己在实践中感知和体悟的。这样,才会刻骨铭心,才能真正转化为内心的准则。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学生的生命自觉的程度、发展和成熟的速度与模式,是有差异的。有的是齐头并进的全才型,有的是独长一技的偏才型,也有的是惊世骇俗的怪才型。有的少年成名,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迟钝,有的敏捷,有的胆怯乖顺,有的狂傲叛逆。每个人都会走一些弯路,有的走得多一些,远一些,固执一些,有的走得少一些,近一些,温和一些。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走上正轨,且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

教育工作的特点,就是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学生一个个都不一样,犯的错误和方式以及时机、机制都不一样。而最大的特点,还是反复性。反复性,是因为错误思想和坏习惯不是一两天养成的,同样也不是用一两次努力就可以克服的;正确思想和好习惯也不是一两天可以养成的,所以同样不是用一两次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耐心。很多时候,就如同那幅挖井的漫画所示,就差那么一铲土,就差那么一口气了,但我们认为没水,又放弃了。我们去家访,去关心,去辅导,学生看似没感动,其实他心里正想着要感恩和改变呢。结果,过了几天,他犯了错误,你就认为他没良心,用尖刻的话刺激他,接着又对他不理不睬。他又把心扉关上了,从此更加抗拒你的教育。你下次用同样的方法、角度和力量,就更难再触动他,打动他了。

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好,不想改变。他们内心也知道美丑,也知道自责,很多时候,只是由于长期的习惯使然,使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孟子·滕文公》里有个故事《攘鸡者》:“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这个笑话,本意是嘲笑那些迁善改过态度不够坚决的人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倒也并不全是笑话。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确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善的东西和恶的东西都是慢慢形成的,变化同样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守望学生的成长。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我们放弃了,学生也就彻底放弃了。

第四,要真诚相待,不要取巧虚假。

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什么意思,大家应该听得明白,就是要真诚,真诚才能感人,才能动人。

一定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无条件地去接纳他,关爱他,让他由衷地感到你对他好,你为他好。记住,你对他好,他才会感到你为他好;你真对他好,他才会感到你真为他好。

我说的这个“真”字,最重要。我们很多时候,自己感觉是为学生好,也经常强调“我是为你好”,可是,你对他不真诚,他感受不到你对他好,所以就不相信你真的为他好。很多时候,他会认为,你只是怕他给你制造麻烦,你其实只是为自己好,并不是为他好。

你任何时候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会让他感到你的好只是一种计谋。当他意识到你希望他变好,只是实现你自身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他意识到你对他好,是为了让他回报你,只是一场交易,他就不会变好,他对你的一些伎俩也不会感兴趣。

有位老师告诉我,她对学生很好。某个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不好好学,但他经常会在教室里说自己饿了,没力气学习,她就多次带学生到自己的办公室,给他东西吃。吃完东西,学生内心充满感动,说“谢谢老师”。这位老师就说:“不用谢老师,下次作业不要拖拉了就好。”然后,又赤裸裸地补上一句:“我给你吃东西,以后我的学科要好好学啊。以后你饿了,就尽管来找我。”

你看,这样子,会有效果吗?我想,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那么这时候,老师应该怎么说更好呢?

应该说:“谢什么?我是你老师,你下次别这样了,把自己饿出病来,多不好。老师以前不懂事,现在有胃病,你以后千万不要像老师一样,知道了吗?”

第二次,学生来,还是谢。老师还可以说:“不用谢,又把自己饿坏了?身体最重要啊,学习很辛苦的,我知道你心里很想学好,想赶上来,但是,身体不好,肚子不吃饱,学习怎么有精力呢?记住,不要饿肚子。实在饿了,就来 找我。”

你说,学生会不被渐渐感动吗?

学生会满怀感动。他想,老师真好,真的对我好,真的为我好,而且没有条件,没有目的。接下来,你不用说,他自己内心就会思考:老师对我这么好,我该怎样对老师好呢?他这样想,就会努力去变好。

对许多学困生来说,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被利用、被操纵、被哄骗,而不是被人发自内心地信任、尊重和关爱。他们最缺乏、最渴望的恰恰就是后者。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对我好、为我好,无条件对我好、为我好的人。如果能够如此,就容易打动学生了。

学困生的问题一般都是长期养成的。我们必须要有持久打动和感动他们的意识、决心、能力和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做到真诚。精诚所至,必能金石为开。

第五,要接纳关爱,不要厌恶嫌弃。

这一点,和上面是有交集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我还是要在此强调一下。

教育是什么?是爱的艺术,是爱的智慧。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www.xing528.com)

这个爱和情感,首先就是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包括接纳他的优点和缺点,幼稚和冲动。

我们不仅要接纳学生,更要建设一个温暖、包容、有爱心的班集体,包括建设好班级小组文化。除了用老师的关爱,还要用同学的关爱,用集体的温暖,唤醒他们,把离家的孩子喊回来。

人是需要一个情感支持系统的,需要来自同伴、异性、长辈和集体的情感支持,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有些孩子原生家庭出现问题,导致他们精神孤独、性格孤僻或行为放纵。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对他们抱有偏见、成见,任何时候都不要有嫌恶和排斥之情。我们要让全班同学都做到如此。我们有的老师喜欢在办公室或其他学生面前评论或议论一些学困生,带着嫌恶的语气和表情,一旦学生发现你内心对他的厌恶,他就再也不会回头了。

相反,我们大家对这些学困生越是关爱,越是关心,越是包容,他们就越是无法割舍,越感到愧疚,就越不好意思放任自己。我们越是排斥他们,批判他们,贬低他们,他们就越是无所牵挂,越是无所顾忌,越是放纵自己。

这一点,我们要多向培训班的一些老师学习。我发现,那些培训班的老师特别善于找孩子的优点,给他信心。我儿子的小提琴老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看孩子平时几乎不拉小提琴,偶尔拉几下,咿咿呀呀地响,不熟练,挺难听的,以至于我打击他说:“既然平时在家里不肯练,拉成这个样子,还不如不学,这个钱也没必要浪费。”孩子就大怒,坚持要学,还说:“怎么难听啦,老师都说我拉得挺好的,你自己不懂音乐。”

孩子还是坚持去老师家里学,考出十级后,又去学了一年。儿子非常喜欢那位老师,因为在那里,没有打击和讽刺,只有鼓励和期许。你们知道,培训班老师如果喜欢打击人,就一定会把自己的生意都“打”掉。

所以,老师悦纳学生,学生才会悦纳老师,从而喜欢学习。

第六,要扬长避短,不要补短扬长。

我们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改正错误,补短板,或者发扬优点,培优势。

我们要先扬长,再补短。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和优势、特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在某方面做得很好,他就会慢慢建立自信,建立一个令人期待的、更好的自我形象。那时候他就有了追求,就会努力自觉地去补短板。

人是靠优点建立自信的,也是靠优势生存生活的。

从扬长开始,容易找到自信,容易获得他人的承认,容易增强效能感。所以,成功教育的倡导者刘京海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这一点对学困生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的许多学生,其实是被补短板的教育搞坏了。他们整天被老师盯着短处看,天天被打击,被打蔫了,哪里还有信心补短板?哪里还能补得上?

现在都在倡导优势教育,也有叫扬长教育的。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你们应该去看看,了解一下,然后好好实施,效果肯定比盯着学生的缺点要好。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需要多举。你看看国内外那些知名的影视明星,那些艺术家,绝大多数都不是全才,而是偏才。他们多数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甚至比较差,因为某方面有兴趣爱好,稍有擅长,就努力往这方面去发展,结果就成功了。成功之后,就有更多的机会登台亮相,有更多的机会和各行各业的精英交往。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为了维护良好的形象,就开始补短板,于是综合素养慢慢地也就上来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对多数学困生来说,还是先扬长为好。他们毕竟是孩子,而且是受打击比较多的孩子,自信和勇气都不足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你如果整天盯牢人家的缺点,每天拿尺子量他的短处,拿刀子捅他的痛处,人家怎么会快乐呢?怎么能改好呢?

第七,要一点突破,不要全线出击。

这点和前面讲的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我们改造人的方式,有一种是齐头并进,还有一种是一点或多点突破。在学困生的教育策略上,我主张先一点突破。

人和人是不同的。我就无法同时做好多件事情,必须先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我们很多人就行,可以同时做许多事情,一心二用,甚至三用四用,我就很佩服。

我们那些学困生,本来就在某方面落后,后来在家长和老师的打击下,很多方面,甚至各方面都落后了,所以看起来变得毫无优点、不讨人喜欢了。

这些孩子,各方面都落后了,你都让他补,他补得上吗?

他小学的东西都没学好,你让他各门学科而且还要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一齐跟上来,他跟得上吗?他哪来的时间?哪来的精力?哪来的信心?

动机理论认为,任务难度太高,无法实现,动机就会很弱;任务难度太低,动机同样会很弱;任务难度恰到好处,跳一跳,摘得到的桃子,最有利于激发和保持较强的动机。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要确立一个基本的原则:先不做别的过多的要求,从一点入手,抓住一点,力求突破,忽略其他,不及其余。

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他最差的学科入手,从提高一名或一分做起;可以从他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比如从每天读十页书做起;也可以从他自认为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比如从每天练一页书法做起;还可以从最容易做的地方入手,比如从每天坚持不迟到做起,或者从每天写一两句话的日记做起,甚至从每天把课桌整理好做起。当然,还可以从他最擅长的地方入手,就如我刚刚讲的那样。

其他的东西,可以少做要求,甚至暂时不做要求。这样,学生就有信心、有精力来专注地追求某一方面的进步和改变。

这样做也让教师自己得到适当的解放,有精力去密切跟踪学困生某个方面的变化,不必全面盯着他,让自己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而且,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关注和“挑剔”少了,学生就会感到舒服,对你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学生舒服了,你也就舒服了,大家关系和谐了,学生进步就会有希望了。

总之,我们必须找到突破点,或者支点,用这个支点,撬动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这个点,就是转折点、增长点、激发点。

当然,这个点需要你和学生一起找,大家商量着确定下来。只有学生内心认同或需要的,才能使其发挥充分的热情和勇气来实现自我超越的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个教授给我们讲课。他说自己以前不爱读书,一次在沈阳车展,看到马路这么干净,比自己家里的桌子还干净,再看看城市里的女孩那么漂亮,就突然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到城里去,一定要讨个好看的城里老婆。最后,他发奋读书,一个学期里成绩突飞猛进。

你看,人就是需要一个激发点的。

有时候,对那些谈恋爱的学生,你将恋爱作为激发点,也是可以的,只要你把握得当。

第八,相信自己,创造经验。

最后,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更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班主任是离学生最近的教师,是和学生关系最紧密的教师,也理当是最抵近学生灵魂的教师,所以,我们应该是最一线的专家。

作为学校领导,我们只能更多地从宏观层面做一些政策性的支持和方向性的指引,具体的路径和方法、深刻新颖的经验,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和 创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出来的。我们国家的许多改革经验都是靠基层的单位和一线的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然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的。我们学校许多好的经验,也都是从广大老师身上总结提炼出来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转变理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把最好的经验提炼出来,造福更多的学生。

当然,我也建议大家多学习。多读读《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班主任》《中小学德育》《中国德育》《德育报》等刊物,看看一线教师的经验和一些专家的书籍,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讨教。

我始终相信,我们所碰到的问题,别人一定已经碰到过了,而且,在某个地方,一定已经有了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了。

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学习才能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更好的经验,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定力。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点。班级里那些难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学困生的问题,我们有的人因此就想,要是没有这些学困生多好啊。

一方面,学困生不是天生就落后于人的。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教育造成的,教育的单调、评价的单一,再加上一些别的原因,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另一方面,从积极的心态来审视,学困生恰恰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正是他们,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原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教育原来真的是一门专业,教育原来真的大有可为。正是学困生,促使我们教师不敢懈怠,不敢粗暴,不敢放松学习。正是学困生,让我们发现自己教育理念和智慧的不足,让我们有机会来改进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升教育专业水平,从而享有更多的教育尊严和教育乐趣。

感 悟

学困生的管理和教育,始终是教师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在教师队伍中,对学困生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特别是部分班主任,一旦班级里出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逃避心理,甚至放弃的思想。有的希望学校统一“收留”“改造”这些学生,还有的希望尽可能多地劝退学困生或使其转学。而在一些学校,这种做法的确已经成为惯例。

作为校长,需要在班主任普遍感到无助和困惑的时候,予以思想、理念、方向和方法上的一些正确的指点和支持。事后,有多位班主任说我的讲话给了他们许多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