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大体分为六个阶段。香港的社区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呈现出如下三个典型特点[6]:一是严密的组织性。在澳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澳门各宗教团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社区社会工作在台湾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是以救济性社会服务为主基调的,带有传统志愿服务及慈善社会工作模式。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并不算长,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

(一)社区社会工作在香港

香港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地位,学术思想上得风气之先,较早地接受了社会工作的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本土化,在社会工作领域一直走在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前沿。香港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大体分为六个阶段。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实物救济为主

香港早期的社会福利机构都与妇孺的保护有关。如1860年成立的嘉诺撒修会弃婴收容所,1932年成立的宝血孤儿院、儿童游乐场协会及香港保护儿童会等。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娼妓弃养和贫穷所造成的流浪儿童等社会问题

2.20世纪50年代:以慈善救济及补救为重点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突出。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期和内地遭受严重战争创伤的影响,香港一方面要处理好本地居民的民生保障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应对从深圳等地越界移民潮的冲击,更突显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面对如此棘手的社会问题,香港的教会、慈善社团及外国的慈善团体纷纷加入紧急救济的行列,勉强应付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大量的社会服务需求。

3.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社会稳定为前提

20世纪60年代,香港教育不普及。自从香港成为一个制造业中心后,香港人的物质生活虽有改善,但精神生活贫乏,而社会的贫富悬殊及阶级分化问题逐渐突显。因此,政府及社会开始关注香港青少年的需要和问题,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4.20世纪70年代:以服务发展及专业化为取向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香港的经济正值起飞时期,政府的财源充裕,整个社会逐渐形成提升生活品质的共识。由于当时政府的“福利倾向”思潮、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及社会工作群体的主动推动力量、社会经济环境富裕及社会大众整体对提高生活素质的意愿等因素,共同把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推向黄金时期。

5.20世纪80年代:以巩固及倡导服务为主导

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香港的经济结构产生变化,从以制造业为主导变成以服务业为主导,从一个亚洲工业制造中心变成一个金融财经中心。此时香港的社会福利资源充裕,服务单位不断增加,社会工作愈来愈以服务为本位。此时社会工作主要是围绕政府资助的服务项目继续发展,少有创新性的社会服务出现。

6.20世纪90年代:以抗衡多方拉力及不断摸索出路为主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香港管理主义抬头,政府及整个社会都崇尚效率与成效,因而把人的需要及福祉放在次要地位。社会工作要抗衡选举制度的修改、经济的衰退、保守主义的抬头等多方拉力。此时香港的社会工作纷纷开始摸索出路,如寻求专门化的知识及技巧以增强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地位,发展创新性服务,采取社会行动压迫政府改变其福利政策及认同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www.xing528.com)

香港的社区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呈现出如下三个典型特点[6]:一是严密的组织性。政府主动承担社会工作的主要责任,通过规划、政策及资金牢牢掌握社会工作发展的宏观调控权,并通过社会福利署和社会服务联合会两系统的有机配合去组织开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体系,从而保证了香港的社会工作服务于政府施政纲领和事业发展规划的落实,并做到活而不乱;二是政府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在组织上采取了社会福利署与社会服务联会“官民合办”的形式,在经费上采取了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形式,在政策制定上采取了政府职能部门专业操作与民间机构的咨询参谋结合的形式等等;三是在香港社会工作已成为一门专业和一种社会公认的独立的职业。因此,一般香港社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都比较好,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其专业声誉、社会地位都比较高。

(二)社区社会工作在澳门

澳门的社会工作主要由社会工作局承担。社会工作局的最前身为在1938年所创办的公共慈善救济总会,为贫困市民提供“救济性”(金钱上或实物上)的援助服务。主要的服务是向所有开展救济服务的社会团体提供资助,同时亦为贫民发放救济金,监管所有收容孤儿、弃婴和贫民的社会服务机构。

1947年,政府改组部门架构,成立了公共救济总会。同时,设立了社会救济认证系统,对所有申请援助的贫困家庭或人士开展经济和社会调查。1960年,公共救济总会重组为公共救济处,其服务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更多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如膳食服务、灾民服务等。公共救济处亦于1967年重组,改称为社会救济处。所提供的服务亦有很大的改进,例如加强了为盲人及聋哑者提供教育和康复服务。随着澳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民生福利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在澳门政府部门及热心人士的资助下蓬勃发展起来,如关注社区问题的社区中心、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扶贫济世的教会组织、残障人士康复服务中心等。

澳门是一个宗教文化深厚的城市。在澳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澳门各宗教团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宗教团体是澳门社会工作的开启者;现实中,宗教团体是澳门社会工作的中坚力量。针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澳门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服务亦日益多样化和细化,更具针对性,基本覆盖了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包括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服务、安老服务、复康服务、防治药物依赖服务等领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要,惠及更多的人群。

(三)社区社会工作在台湾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是以救济性社会服务为主基调的,带有传统志愿服务及慈善社会工作模式。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并不算长,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起步阶段

当时台湾的许多宗教团体、社会团体在“社会司”和社会工作人员的推动下,开展了多方面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以社会救助为主。

2.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专业化和职业化

台湾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社会福利支出成倍增长,有力支持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立法显著增加,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加强管理,深入了解民众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社会工作出现民营化趋势。

3.1997年颁布了社工师相关法规,台湾社会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通过修正一些法规以及制订新法规,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二是在实际服务中更讲求专业伦理、方法、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同时注意到并发挥家庭和社区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有了较快的发展;四是民间社会福利团体出现“连锁化”的趋势,形成了几个大的社会福利连锁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