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老字号:昔日的名牌

北京老字号:昔日的名牌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老字号,是在数百年手工业和商业竞争中保留下来的名牌,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面旗帜,它们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形成了良好信誉的品牌。本文重点介绍的北京老字号有鹤年堂、内联升、瑞林祥、广和居、柳泉居、丰泽园等名牌商号。所谓的老字号,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其实就是名牌。

北京老字号:昔日的名牌

洪 烛 邱华栋

学习提示

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老字号。所谓老字号,是在数百年手工业商业竞争中保留下来的名牌,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面旗帜,它们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形成了良好信誉的品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只把老字号看成一种商贸景观,而要更多地领会它包含的文化底蕴,从中借鉴符合现代工商文明规则的生存发展之道。

本文重点介绍的北京老字号有鹤年堂、内联升、瑞林祥、广和居、柳泉居、丰泽园等名牌商号。文章开头先概括介绍北京老字号的宝贵,然后再用四个部分介绍了上述老字号的历史和发展,最后引用周作人的话表达对老字号的怀旧感情。全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同时,文章史料丰富,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历史沧桑、人文地理特征有机地融为一体,严谨客观,充满感情。

学习本文要懂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良好信誉的商家一定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所谓的老字号,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其实就是名牌。而这名牌是靠数十年甚至百余年的苦心经营才能树立的。几代人的诚信与汗水,全凝聚在上面,自然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老字号不仅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要经得起人心的考核——所以“买卖和气、货真价实”是古今通用生意经

北京的老字号,大都是一些古老的“个体户”,其发家史是很值得研究的。私人投资,既要注重目前利益,又不能忽略长远利益——这涉及家族的延续与兴衰。况且对于商家店铺而言,起名容易出名难,创业容易守业难,真是一点也大意不得啊。据说这些老铺子当年使用的包装纸上,都印有“货真价实、言不二价”之类字样,相当于拍着胸脯承诺了,一言九鼎,掷地有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既留下了蒸蒸日上的产业,更留下了远近相传的名声,也即是今人常说的无形资产……

汤剂饮片“鹤年堂”

热播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说白了就是对同仁堂的回忆。想当年,同仁堂、怀仁堂等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中药铺。但其中最古老的,要数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的鹤年堂,它比饮誉中外的同仁堂整整年长二百岁。即使跟其他领域的老店铺相比,它仍然算得上是至尊长者——堪称老字号中的老字号。“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这句老话就是用来形容当年同仁堂与鹤年堂双峰并峙的。

据传说,鹤年堂原址位于明代大奸相严嵩后花园,鹤年堂原本为园中堂名。1949年以后因道路改建,鹤年堂由今菜市口商场北部的地段略往西移,但是它对面的菜市口胡同,旧称为“丞相胡同”——可见这家中药铺与那位奸相不无关系。还有一点是肯定的:鹤年堂昔日的牌匾,确实由严嵩题写——而且是药店发家致富的最原始的资本。

民间谣传“鹤年堂”匾刚挂出时,路人皆夸这三个大字写得气宇轩昂,独有一位外地来的老头细加揣摩后发表了不同意见:“字是好字,出手不凡,可惜笔锋转折处过于圆滑,时时透露出一丝奸气。”他的眼光挺“毒”的,仿佛看出了这是一位将遭到历史唾骂的奸臣所写的。

严嵩的名声太不好听了,所以后来鹤年堂将其手书的匾额移入店内幽暗处——至今仍悬挂在那里。好在明代在东南沿海抗倭、后又调到北京重修长城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曾替鹤年堂题写过“调元气”“养太和”两幅横额,毕竟能镇压住严嵩的邪气。只是,戚将军手书的匾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知被哪位红卫兵小将摘走了,至今下落不明。鹤年堂曾长期保存着嘉靖年间使用的账簿,这部流水账整整记了四百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销毁了。

脚踩官靴“内联升”

头顶“马聚源”(帽),脚踩“内联升”(千层底缎鞋),身穿“八大祥”(衣料),腰里别着“西天成”(烟袋)……这是老北京流传的一段民谣,也是那个时代出门时一身最好的“行头”。可见北京人有重名牌、爱精品的传统,知道怎么“包装”自己。穿衣戴帽,一点也不马虎。

这一身装束,穷人恐怕只有羡慕的份。但在老舍笔下拉洋车的骆驼祥子,也很爱穿内联升的鞋——一种双脸带“筋”、外观显得虎头虎脑但柔软吸汗的“轿夫鞋”,物美价廉。这是内联升为贩夫走卒特制的。因为它有两句口号。第一句是:“要想赚大钱,就得在坐轿的人身上打主意。”第二句则是:“要伺候好坐轿子的,就得想到抬轿子的。”考察得如此周到、如此有人情味——这样的名牌,肯定名不虚传。

内联升是以生产官靴而出名的,甚至连溥仪太和殿登基时穿的那双“龙靴”,都是向内联升订制的。内联升不仅替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打造了小小的“龙靴”,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拜谒时穿的朝靴,也大多来自内联升……一个王朝都依赖着一个老字号而行走。我这么讲是否太夸张了?

其实仔细分析内联升的店名你就不奇怪了。“内”指“大内”,即皇宫;“联升”,取“连升三级”的意思。内联升确实是靠那些热衷于走仕途的人发大财的。谁不图个吉利呀?谁不想升官发达呀?他们更容易领会一种商品的名称里所隐含的吉祥与祝福……

鞋店的创始人叫赵廷,原本就是个皮匠(相当于三分之一个诸葛亮吧),他很早即意识到“官商”一词的厉害,于是找到京城达官丁大将军为靠山,筹集白银一万两于咸丰三年(1853年)正式开店,并且匠心独运地取“内联升”为字号。店名自然取得好,但更主要的是大掌柜的经营有方。据蒋寒中先生透露:“赵廷密藏一本‘履中备载’,专记王公贵族和知名的京官、外省大吏的靴鞋尺寸、样式和特殊脚型。那时各地进京的举子为巴结在京为官的‘恩师’,或穷京官为谋得外放的肥缺,常常到内联升打听上司、恩师的‘足下之需’,花重金为上司、恩师定制几双朝靴送去,表示‘善体上情’——连上司穿多大尺寸的鞋都知道,自然是心腹之人,期望博得青睐和赏识,飞黄腾达。为此,内联升生产的朝靴身价倍增……”

穿着龙靴的末代皇帝于1911年退下历史舞台,内联升的主打产品不再是官靴了,改为民用的礼服呢面千层底鞋和缎子面千层底鞋。他们在运用高档材料方面一点也不含糊:从美国进口的礼服呢做鞋面,用日本亚细亚牌漂白布做千层底包边,连纳底时都选用温州出产的上等麻绳。“锥铤要细,勒得要紧,针码要匀,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纳146针。纳好的鞋底要放到80~100 °C的热水中煮,然后用棉被包严热闷,闷软后再用木槌锤平、整型、晒干。这样就使几十层布和十几层袼褙组成的鞋底变成一个整体,穿着柔软舒适、吸汗、不走样、不起毛”(蒋寒中语)这哪是做鞋呀,仿佛在做艺术品。简直像造飞机那样专心、认真、严谨。佩服了,内联升的严谨由此可见,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肯定是有原因的。更值得现代企业学习的是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

锦衣裘皮“瑞林祥”

至于民谣里提及的“八大祥”,则指北京绸布皮货行业的八个“祥”字号:瑞蚨祥、瑞林祥、瑞增祥等等。“八大祥”都是山东省济南府章邱县旧军镇一户孟姓人家的产业,相当于现在家族式管理的集团公司。

其中的瑞蚨祥最牛气,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十个分号,“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说得一点也不假。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大栅栏,一直是由东、西瑞蚨祥和同仁堂平分天下的。但是瑞林祥才是八大祥的“开山祖”,创立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传至光绪初年,已在京城开有三号绸布店,掌柜的叫孟燮元。潘治武先生曾讲述:“瑞林祥以经营苏杭上等丝绸锦缎、南绣乃北京‘广盛茂’细毛皮局加工的海龙水獭、貂皮、玄狐等高档商品为主。由于孟燮元精明善谋、交游广泛,并在业务、理财上高出同业一筹,使瑞林祥在京城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赢得顾客称赞,更由于地处繁华之地的优势,瑞林祥一路成为北京绸布皮货行之魁首。光绪中叶,日本巨商土井彦一郎曾派数名日本留学生到瑞林祥学商,后于1900年回国。”可见,当时瑞林祥的经营管理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声誉,连外国人都要来北京的老字号学习经商,孟燮元恐怕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李嘉诚了——知名的民族企业家

为了在乱世求生存、求发展,瑞林祥投靠了大权在握的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就像李莲英投靠慈禧太后一样,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吧。恰逢李大总管想在宫墙之外开辟一块“自留地”,双方一拍即合。1890年,李莲英颇大方地将白银十几万两注入瑞林祥账房,成为一大股东,只等着坐收渔利。他也经常以大老板的身份到店里来视察一番,商号上下同仁日久不称李为总管,而直呼“掌柜”,李也欣然得意。

李莲英偶尔也通过瑞林祥“发放”官职。例如候补京官齐瑞卿与瑞林祥有交,一日造访,进店后长驱直入后柜,入室后突然发现李总管在座,齐某诚惶诚恐地行叩首礼参拜。事后与孟掌柜发怨说:“总管在,何不预示?致使余手足无措耶!”孟笑道:“汝梦寐以求做官,余代转禀可获!”于是李莲英应瑞林祥之托放齐瑞卿为湖北省汉阳府知府。可见瑞林祥快成李莲英在宫外的办事处了。有了这么一把遮天蔽日的保护伞,瑞林祥在业内自然腰板挺得特直。好在它总体上还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一直是消费者信得过的老牌丝绸店,从不卖假冒伪劣产品。

风流尽数老菜馆

近来北京有句流行语:“翠花,上酸菜!”老北京的名菜馆里还真有个叫翠花楼的,不知道那里面的酸菜是否由翠花姑娘端上来?

餐饮业的老字号可太多了,比翠花楼更有名的是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六必居、鸿宾楼、同和居……包括在虎坊桥一带纪晓岚阅微草堂遗址的晋阳饭庄。

旧时的许多餐馆都是四合院结构,坐落于胡同深处,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气概。譬如菜市口的广和居,以擅长烹饪山东菜而出名,引来过张之洞、翁同龢、谭嗣同等无数名流光顾。可别小瞧了这个四合院,“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相当于官场的外延。清末书法家何绍基与广和居为邻,落魄时像孔乙己一样在这里赊账,店主把他打的欠条当宝贝一般装裱起来,以展览其铁划银钩。后来,那位塑造了孔乙己的鲁迅,也寄宿于附近的绍兴会馆,常“夜饮于广和居”(在其日记里有记载),借酒浇愁,并且最终爆发出一声《呐喊》。

有“超级老店”之称的柳泉居,原址在护国寺西口路东,后迁至迤南路西。原先院内有一棵垂杨柳(让人联想到花和尚鲁智深)和一口甜水井,因而得名。可惜经营到民国时期一搬家,全没有了,名称也就变得抽象。“柳泉居者,酒馆而兼存放。盖起于清初,数百年矣。资本厚而信誉坚……”(引自夏仁虎《旧京琐记》)

西珠市口的丰泽园饭庄的字号,是其老板1930年游中南海丰泽园后所得,为了沾一点残存的皇气。他起名时绝对想象不到,几十年后,国家领袖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遇见丰泽园的特级厨师,亲切握手:“贵宝号和我的住地都叫丰泽园,很有缘分。代我向全体职工问好!”如今来往的食客一进丰泽园饭庄,听到这典故,都会有特殊的感觉。

老字号永远给人以一种温情。当然,也同样令人怀旧。当年周作人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看见老字号的牌匾就神思飞扬,我亦是京城老字号的一个梦游者。

(本文有删改)

注释:

①选自《北京的前世今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版)。

②贩夫走卒:小贩和差役,泛指旧社会里地位低下的人。

③拜谒:拜见,瞻仰。

④蒋寒中:作家沈家和的笔名。

⑤袼褙(gēbei):用碎步或旧布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的鞋底。(www.xing528.com)

⑥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⑦阅微草堂:清朝乾隆年间官员纪晓岚的故居,位于现在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⑧《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清末民初崇彝所著,是一部记载清道光、咸丰以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北京的掌故旧闻的笔记。

思考与练习

一、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

蒸蒸日上( ) 久负盛名( ) 嘉靖( )( ) 至尊长者( )

双峰并峙( ) 严嵩( ) 鹤年堂( ) 牌匾( )

揣摩( ) 圆滑( ) 唾骂( ) 抗倭( )

账簿( ) 销毁( ) 物美价廉( )

贩夫走卒( )( ) 名不虚传( ) 皇亲国戚( )

拜谒( ) 仕途( ) 筹集( ) 匠心独运( )

青睐( ) 赏识( ) 锥铤( ) 袼褙( )( )

飞黄腾达( ) 栅栏( ) 精明善谋( ) 燮( )

魁首( ) 欣然得意( ) 诚惶诚恐( ) 叩首( )

参拜( ) 手足无措( ) 梦寐以求( ) 转禀( )

遮天蔽日( )( ) 规规矩矩( ) 假冒伪劣 ( )

阅微草堂( ) 譬如( ) 擅长( ) 烹饪( )

赊账( ) 落魄( ) 异馥斋( )( ) 丰腴( )

焚香静坐( ) 神思飞扬( ) 迤南路 ( )

2.初读课文,作者着重介绍了北京哪几个行业的老字号?给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3.勾画圈点出文章开头结尾的关键句,并理解课文结构的特点。

二、课后练习

1.探索“内联升”的昨天和今天。“内联升”的昨天,为哪些人做鞋?店名的含义是什么?鞋店的创始人是怎样经营的?

2.“内联升”的产品百年不衰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够从内联升的经营中体会到些什么?如果你今后创业,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3.作者引用了许多百姓俗语、民间传说,有什么作用?文中引用了哪些名人故事以及引经据典的地方,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课文最后说:“老字号永远给人以一种温情。”结合全文,说一说这些“温情”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又隐藏在哪些故事里。

5.作者在设计小标题上有什么特点?

知识链接

全聚德:杨全仁聚拢德行。

便宜坊:“方便宜人,物超所值。”

东来顺:“东来顺粥摊”“东来顺羊肉馆。”

丰泽园:“穿鞋内联升,吃菜丰泽园”,丰泽园鲁菜的代表。海参王、葱烧海参。

柳泉居:北京传统的系列豆沙包。

鸿宾楼:“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业工商业,业业创名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