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衍生革命的兴起:经贸法律评论2020年第1期

衍生革命的兴起:经贸法律评论2020年第1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衍生革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教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意义赋予的标签。其共同的特征是“当前订约、未来履行”,从而令衍生交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锁定未来交割标的物的价格波动风险。与公司财务运作关系最密切的是金融衍生工具。此外,场外衍生工具也迅速发展起来。

衍生革命的兴起:经贸法律评论2020年第1期

“衍生革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教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意义赋予的标签。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其共同的特征是“当前订约、未来履行”,从而令衍生交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锁定未来交割标的物的价格波动风险。基础资产既可以是农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原料,也可以是利率汇率股指等金融工具。与公司财务运作关系最密切的是金融衍生工具。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间汇率开始出现宽幅波动,国际贸易陡然陷入汇率风险中;加之20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大宗商品、汇率、利率、股指等价格指数频繁波动,给企业经营以及金融市场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催生了传统的期货交易所开始提供金融期货合约交易,覆盖外汇、利率、股指等不同品种。1972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开业并推出外汇期货交易,标志着现代金融期货的开端。其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1975年设计出利率期货合约即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NMA)的抵押凭证期货交易;1982年2月,堪萨斯期货交易所开始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交易;短短十年间,金融期货的三大产品即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全部出台。不久,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又上市了备受欢迎的S&P500指数期货,纽约期货交易所引入了基于纽约股票交易所指数的期货合约。一年后,这几个期货合约累计的成交等效股数已经超过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现货交易量。

与此同时,伴随着公司财务理论的突破,特别是1972年B − S期权定价公式的问世,各种金融商品的选择权或者期权交易也开始流行起来,证券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都争相上市股票、债券甚至股指的期权工具。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首先引入了针对个股的标准化的期权合约;不久,股票期权开始在纽约、美国、费城、太平洋证券交易所交易,不到十年时间就有针对三百多家公司的股票的期权合约上市。此后,期货期权组合交易也正式登场。1982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了长期国债期货合约的选择权合约;费城股票交易所引入货币选择权交易;198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开始交易S&P100指数选择权等。(www.xing528.com)

此外,场外衍生工具也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出现的是货币互换交易,以规避各国间因外汇管制而造成的融资货币与偿还货币之间的不匹配。它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远期外汇交易以及外汇掉期交易,也有金融机构撮合的跨国企业之间的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等。很快,利率互换发展起来,包括固定利率交换浮动利率或不同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交易等,合约双方按照合约在未来特定的时期或时点交换一系列特定的现金流。互换标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覆盖了股票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等。不久,场外期权交易也被发明出来,如利率顶(caps)、利率底(floors)、利率双限(collars)等。它们区别于互换的特点是,在未来交易履行日只有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实际支付,而非双方互为支付;一方是否支付或支付多寡则取决于基础资产价格的波动状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市场人士逐渐开始用“衍生工具”(derivative)一词来容纳互换与场外期权两种交易结构。[8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教授曾感叹道,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二十年像20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那样见证过创新活动如此迅猛地爆发。互换与互换期权、指数期货、程序交易、蝶形差价、可转换债券、欧洲债券、再抵押债券、零息债券、投资组合保险、合成现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它们建立在此前二十年经济学、财务学理论中涌现的标新立异的学术思想上,呈现出激动人心的辉煌景象。[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