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按月订购与无人货架:创投42章经最新指南

按月订购与无人货架:创投42章经最新指南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月订购类型的公司,从理论上来说LTV应该是更高的。但以刚上市的Blue Apron为首,目前大多按月订购类的公司都遇到了以下三个问题:1.CAC比想象中要高;2.用户增长有瓶颈;3.毛利低。所以总的来说,按月订购做的事情是:通过低毛利的优质单品,深度捆绑特定人群,通过按月订购的模式,增加用户被动消费行为,并且逐渐围绕用户群推出更多高毛利SKU,从而增加LTV。

按月订购与无人货架:创投42章经最新指南

花加(flowerplus)、花点时间、衣二三、女神派等按月订购类型的公司都默默拿了很多钱,听说商业模式也都发展得不错。

其实按月订购这个事情,美国企业很早就开始做了,因为美国信用卡自动扣款功能实在是太适合这件事。

我总结了一下这个领域中美国的创业公司,发现大多是在2010—2011年成立的,而且有媒体报道说,现在美国已经有超过2000家各个类型的按月订购公司,而国内这类公司则大多是2014—2015年间成立的。

从模型来看,按月订购这个事情很好理解,我在《“早知道这些我的公司就不会死”系列、(一):CAC、LTV、PBP》这篇文章里就说过,公司最后看的其实就是CAC(用户获取成本)和LTV(用户终身价值)。

按月订购类型的公司,从理论上来说LTV应该是更高的。一次获取用户,多次重复购买,听起来是完全合理的商业模式。但以刚上市的Blue Apron为首,目前大多按月订购类的公司都遇到了以下三个问题:

1.CAC比想象中要高;

2.用户增长有瓶颈;

3.毛利低。

图26-1 Blue Apron上市以来股价近腰斩

数据来源:彭博社;图片来源:《彭博商业周刊》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

CAC高其实要分几部分来看。

首先,很多公司发现个性化推荐的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定期的推荐中,如果有几次出现明显问题,就很容易激发用户的退订。(这就好像发公众号文章一样,如果一直不推送,大家反而会忘记取关。)而因此产生的流失问题,需要多次反复激活的成本,所以引起CAC的上升。

其次,也是为了老用户的留存,公司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及丰富库存,所以Blue Apron为了降低成本,后来已经减少了新菜品的推出。那我们假设把衣服的库存成本都算在CAC之内的话,我很好奇那几家衣服出租公司的未来数据会如何变化。

再次,为了获取更多用户,市场费用的边际成本递减,所以CAC也是不断上涨,这一点其实和我们提的第二点用户增长瓶颈直接相关。这反过来讲其实也是合理的。在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专属的产品,这样要走覆盖大人群的道路就会越来越难。

所以,按月订购类型的产品(甚至其他很多产品),最终走的路线都会是围绕人群打造产品矩阵,而非围绕产品扩张人群矩阵。(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和某个特定人群建立起强关系的价值,要高于和更广泛的人群建立弱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围绕特定人群推出更多产品,丰富产品线,从而在CAC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拉升LTV。比如Dollar Shave Club,从最早的剃须刀,到现在被联合利华收购后,已经在售卖数十款不同种类的SKU(保存库存控制的最小可用单位)产品。(更多关于Dollar Shave Club及消费品投资逻辑可见本书收录文章:《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最后,毛利低。这其实也是很多公司遇到的问题,就是哪怕通过线上按月订购的方式切入市场,但由于很多领域本身就是发展成熟的行业和市场,要做高毛利还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

所以总的来说,按月订购做的事情是:通过低毛利的优质单品,深度捆绑特定人群,通过按月订购的模式,增加用户被动消费行为,并且逐渐围绕用户群推出更多高毛利SKU,从而增加LTV。

那为什么说按月订购和无人货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呢?因为这两者都是通过“懒惰”这个点切入,一个是照顾到用户精神上的懒惰,一个是照顾到用户肉体上的懒惰。

按月订购在精神上离用户更近,是在尽力避免用户做出过多次单独的购买决策,尽力辅助用户购买更多SKU产品。而无人货架是从物理位置上离用户更近,把产品本身变成了广告,让人每天都能在办公场景中看到更多SKU产品,从而产生购买冲动。

两者最终的极致目标都是一个:无限趋近用户,占领用户心智,从而帮用户决定买什么。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合适的度?也就是说,离用户多近,才是从成本到收益上都最高效的行为。

比如按月订购,应该一天一次、一周一次,还是一个月一次?比如无人货架,是一个办公室四个角落各放一个、一个办公室放一个,还是一个办公楼放一个?

这个答案目前还是未知的,也因此才有了各种模式的公司涌现。

甚至说远点,很多东西最后都会落脚到距离的问题上。比如从电视电脑,再到手机,其实是屏幕越来越小,但离人越来越近的一个过程。而iPad(苹果平板电脑)之所以没有那么成功,可能就是因为那个产品形态并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理论上来说,再往后AR(增强现实)眼镜应该是下一个计算平台,如果非要再往后说的话,那就是高智能电子隐形眼镜,而再往后就只能是直接在脑子里放芯片了。

精选留言

Kerben.S:

对于达达来说,员工只做了一件事。对于曲总说的项目,确实一个人干了好多类型的事,对接不同工种,会不会顾此失彼呢?如果影响了一部分商家的利益,谁来承担损失?

作者回复:

对,你说的是重点,也是这个项目的最大问题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