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湖畔,中秋夜无一点风色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湖畔,中秋夜无一点风色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高宗起用抗金派大臣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当时张孝祥在张浚幕府。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②。“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湖畔,中秋夜无一点风色

张孝祥

【知识积累】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市)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才思敏捷,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与张元幹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

这首《念奴娇》是张孝祥的代表作。采石矶大捷之后,南宋军民极受鼓舞。宋高宗起用抗金派大臣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当时张孝祥在张浚幕府。到孝宗时,张浚和张孝祥重新受到重用,但随即受主和派诋毁,张浚罢判福州,张孝祥也受牵连而落职,回到芜湖家中。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因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任职了一年时间,乾道二年(1166),又遭到诽谤而被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词人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①洞庭:即洞庭湖,又称云梦、九江,位于今湖南省北部,因湖中有洞庭山而得名。青草:即青草湖,在今湖南岳阳西南,属南洞庭湖。晋盛弘之《荆州记》载:“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②风色:风姿。

③玉鉴琼田: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的水面。鉴,镜子。琼,美玉。

④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意思是,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上下下全都清亮明洁。明河,银河。

⑤悠然心会:指内心优游自在,与眼前景物相合。

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意思是,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在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岭海,五岭至南海之间的地域,指今两广一带。

⑦萧骚:稀疏。

⑧挹(yì):舀(水)。

⑨西江:长江,它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

⑩细斟北斗:用北斗七星组成的勺子细细斟酒。语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www.xing528.com)

⑪不知今夕何夕:这里是极度赞叹此夜之美好,让人暂时忘却时间、烦恼等。

【译文】洞庭湖广阔,青草碧天,中秋将近,风过无痕。那三万顷湖水如玉镜般明亮,如美玉般柔和,趁着月色,我驾着一叶扁舟。那洁白的月亮、灿烂的银河,在洞庭湖上熠熠生辉,水天一色明亮澄澈。心中体悟到那份悠然闲适、那种妙意,却无以用语言与君分享。

每一个孤月自照的夜晚,最宜记起这些年,辗转于岭南,但心地胸襟坦荡磊落,如冰雪般纯洁干净。短而稀疏的头发,单薄的衣衫,在这浩渺而平静的湖上泛舟,捧一掬清澈的西江水,斟在如北斗星形的酒勺中,细细品尝这甘甜的滋味,请天地间的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尽情地敲击那船舷以为乐,独自在洞庭湖的江面放声高歌,人间何年,早已忘却,早已放过!

【内容解析】

此词为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湖即景抒怀之作,既有豪放的风格,又隐藏着免职的忧伤。词的上阕重点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月光的澄澈。开篇首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湖是和洞庭湖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写出了洞庭湖广阔澄清的样子,是词人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可以理解为风韵、风姿,也可以理解为风云变幻。诗人往往是敏感的,他被免职返家途中,又近中秋佳节,诗人感受到了失意、这种人生的变幻。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面上好像是想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样子,其实可能有自己被贬的这种苦痛压抑在心底,开口难言。“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鉴就是镜子;琼是美玉。“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着,或理解为附着。船行湖上,他说附着。着,安也,置也,容也。意犹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可见诗人的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的情形。月亮洒照在湖上,银河倒映在湖上,湖水更加明亮。上下天地,一派通明。于是紧接着写:“表里俱澄澈。”洞庭月夜之美,美在“澄澈”,美在“表里”皆澄澈!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不只是写景,还可能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或者是他的高洁品质,或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一种美学理想等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的交融,怎能用语言表达?或许,澄澈的环境,澄澈的内心,澄澈的人格,那贬谪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

词的下阕重在抒情,突出词人内心的澄澈。首句紧承上片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以冰雪比喻纯洁心地,“应”字,表明过往的官场生活,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应是无愧,这既是表白,也是愤怒!“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秋风袭来,更觉头发稀疏,心也更冷,但内心澄澈,让自己能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心安方是最安!“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词人情感的高潮处!这里还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设想自己是主人,请万象做宾客,陪伴他纵情豪饮。一个免官的人,哪来如此的自信,那定是澄澈的人格!高贵如斯,而已。可是,能怎么样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表明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空间、时间乃至人世间的一切!是洒脱,是豪放,是自信,更是无奈,是凄凉,是伤感,是愤恨!

【章法结构】

1.独特审美意象的文化意味

全词描绘了一幅旷达高远的画面,同时展示了冰清玉洁的思想审美境界。正是意象的深层意蕴营造了这样的审美境界。所谓意随象出,青草、风色、玉鉴琼田、素月、银河、冰雪这些意蕴丰富的意象,将一幅天地间“着我扁舟一叶”,“稳泛沧溟空阔”的静美画面完美构建出来,也共鸣出了“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人生境界和对道的关照。

2.天人合一的文化指向

天人合一不仅仅打通了空间与生命的纽带,也打通了与时间的纽带。在洞庭青草湖内有限的空间,进阶到无限,在短暂的时间内通向永恒,凝固住了时间,这些代表了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这首词中含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积淀。

3.独特的宇宙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首词借用如见秋季明洁颜色的写景,抒发了如见词人的澄澈人格,正是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完美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