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教学:信息时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移动教学:信息时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真实活动中的,是社会情境中的,不是单一的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

移动教学:信息时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4]

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它与客观主义站在对立面,强调意义建构的重要性,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个体作为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环境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解释和理解。[5]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而这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完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对知识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师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的看法、对学习环境的看法和对教学原则的看法等。

1.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现和反映,它只是一种对现实的假设和对现实的解释,并没有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的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世界,而是对于具体的情境需要进行再假设和再解释。

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尽管说知识以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存在,知识不可能独立于个体之外,以实体的外在形式存在,学习者可能会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背景、学习情境和学习历程不一样,这样建构起来的知识也不一样。[6]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假设和再解释。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怎样看待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怎样看待他们的经验世界?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我们常常认为在教学之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主题本身基本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们只是有些相关的认知和一些零碎的、不全面的经验基础,但是这些经验基础往往与课本知识是不一致的,有冲突的,它对知识传授反而有负面影响,所以教学必须告诉学生科学正确的知识,这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自学教材等获得的,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学生自己很难掌握这些知识,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即使他们没有直接的经验,也可能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换句话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就算他们没有任何经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智,针对问题做出解释,这是基于他们的原有经验,不完全是胡乱猜测。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世界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的兴趣不同,认知风格可能也不同,这样他们就会有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经验。[7]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不能企图把学生当作空罐子直接装进新的知识。而是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丰富原有经验,教学不光是要传递知识,而是要处理和转换知识。教师不光要呈现知识,也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中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倾听他们已有的想法,思考发掘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并根据这些,引导学生丰富或改变自己的解释和假设。只是通过“告诉”未必就可以,对于某些问题,要与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评价来了解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再针对讨论做出解释和假设,丰富自己的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者可以在一个学习社群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充分交流,形成对于问题丰富的、较全面的理解。因此,学习者的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3.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新的知识与原有经验相互影响、发生作用,从而有新的认知,使经验世界更加丰富。[8]在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进行意义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主动建构性

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学习者基于先前的认知经验,对知识通过思维进行认知活动,诸如分析综合、反思评价、应用等。学习者进行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综合概括新旧知识,解释与之相关的现象,对新知识再假设和再推论,并检验自己的想法。学习者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进行自我学习的管理,进行自我学习的调节,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要担起自己学习的责任。

(2)社会互动性

学习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个体的单独行为,往往需要通过学习小组或者群体的协作共同来完成。学习小组或者群体,是这样的一个团体:由学习者及其学者构成,学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辅导者,或者是专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学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学习者经常进行交流讨论,相互促进影响,对学习资源实现共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个团体约定俗成地受衍生出的文化和规范的影响。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起到很大作用。

(3)情境性(www.xing528.com)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认为学习的内容是概括后的知识,这些知识只是一个个语言符号,可以脱离社会情境而存在,学习者对获得的知识能够无条件的运用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但是,情境是多变的,死板的语言符号的学习无法适应各种灵活多变的情境。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很难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很难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真实活动中的,是社会情境中的,不是单一的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9]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真实的活动任务中进行。

4.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者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要想出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要认识到复杂问题可能会有不止一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看法,这符合创造性的宗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这种环境中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要平衡学习的活动和内容,要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测量的工具,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学习的策略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要实现认知上的进步,还要有情感上的收获。

(2)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提供一些关于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等,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要创设一种利于协作学习的环境,利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并给予引导,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3)学生的角色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不是光面对一连串的语言符号,而是要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而且学生要从心理上形成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的认识,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要给予这样的引导并提供这样的机会,给予适当的辅导。

5.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在情境中进行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来得到的。[10]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个部分。

(1)情境。关于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创设情境,而这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2)协作。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要贯穿在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协作,收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自我反馈学习进程、评价学习结果以及进行意义建构等。在协作学习中,可以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

(3)交流。是协作学习中最基本的方式,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交流来讨论怎样完成学习任务,怎样进行意义建构,怎样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怎样获得老师的指导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学习进程的推进中,交流是很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能知道并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知道并能解释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创设的学习环境,要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深刻理解其性质和规律,还要能够深刻理解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第一次从联结主义的角度对学习者学习现象和行为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11]而现在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教育的关于学习的看法和学习策略与模式的看法有冲击。

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不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来学习,这样借助技术和设备以后,学习理论是否要更新,学习模式是否要改变,学习策略是否要更新,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怎样使用才能有效发挥技术环境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优势等等。在信息化环境中,如果知识网络中有很多节点,知识就分散在于网络中的各节点,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知识就通过这些连接点以多种联系联通起来。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也可以说是“关联主义”或“连通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2005年,加拿大学者西门思(George Siemens)发表了联通主义“Connectivism”一系列研究成果,曾在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论述中强调“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适用了当前时代个体学习的社会化和学习情景的复杂化特点,且西门思的这种表述被认为是标志着联通主义的产生,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12]

联通主义认为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知识在网络中就有不同的连接,这样学习者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学习者就是要将这不同的信息与观点进行联通与整合的过程。所以,主动与网络中各种的资源保持联通很重要。

联通主义提出的学习模式是基于信息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基于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联通主义认为每个人的掌握知识的能力没有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重要。[13]因此找到所需要的知识就成了很重要的技能。由于知识迅速不断更新,所以,重要的不光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甄别信息的能力。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学会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使学习系统呈现出立体多维的局面。在信息时代乃至数字化时代,知识不断变化更新,有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个体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个体的独立建构知识,而是个体与外界联系、连接,从而达到知识的建构。这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获取更加便捷,教师帮助学生选取必要的学习资源,提供或推荐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工具,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的有效性甚至高效性。

信息时代,无线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冲击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包括学习使用的工具、学习资源的获取、课堂学习的方式、学习评价的方式等。在移动教学环境下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利于协作学习,增加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甚至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前或课后,符合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