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丁·斯科塞斯的个人文艺史与影迷消化能力

马丁·斯科塞斯的个人文艺史与影迷消化能力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丁·斯科塞斯是电影痴虫,吃喝电影史。但是,他当然有资格享受一点类型快感。但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类型快感,更像斯科塞斯的一部个人文艺史,里面有他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展示了他对经典恐怖电影百科全书式的爱,同时也是对任何影迷的消化能力的一场考验。

马丁·斯科塞斯的个人文艺史与影迷消化能力

马丁·斯科塞斯是电影痴虫,吃喝电影史。

黑色电影、硬汉侦探片一如西部片,都有着高度符码化的空间。《禁闭岛》也充满技法,处处是马丁B级片的能指,象征化的舞台造型装饰了影片:催眠术般旋转地播着马勒的留声机壁炉里跳跃的火焰,雕花玻璃的威士忌酒杯,皮革把手的椅子,用于伴奏的斯塔克,抽象派表现主义画作,暴风雨,软呢帽,风衣,闪回,泰德逐渐增长的巴洛克式的想象力粉碎成干枯的灰或喷涌的血……摄影师罗伯特·理查森精准捕捉了暴风雨中新英格兰海岸线多变的气氛,用黑色调色板加深了故事的紧张感;当低角度取景时,作曲家罗比·罗伯逊(Robbie Robertson)用潘德列茨基刺耳的钢琴为黑暗天空做注脚[2]

视听繁茂成为《禁闭岛》的一大风味。而它的另一特色是:大演员,小角色。包围在“泰德”周围的是一个辉煌的班底,作为一个导演,还有什么比请来“甘地”和“伯格曼的男主角”来装饰他的哥特精神病院的角落更幸福的?本·金斯利(《甘地传》中的甘地)扮演考利医生,冷静但是令人畏惧;马克斯·冯·西多(伯格曼的男主角)扮演奈尔林医生,有着幽灵般的高深莫测,像个先知一样说着“伤口创造怪物”。当然,最大看点还是“泰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禁闭岛》的速度就像马丁的语速,又急又快,迪卡普里奥也在疯狂与理智之间快速切换,开篇晕船呕吐的十几秒,被马丁用了七个不同景别、角度和视角的镜头来组合。

纯粹主义者斯科塞斯,视他的“迪卡普里奥阶段”为背叛好莱坞体制的阶段。这个虐待狂导师喜欢让他的漂亮男孩疯狂起来,与斯科塞斯合作后的迪卡普里奥也朝着疯狂一去不回。最初是马丁另一个频繁合作的伙伴罗伯特·德尼罗向他推荐了迪卡普里奥,从此成为马丁的新缪斯。“马丁—迪卡普里奥”组合是一份互惠的友谊,如果迪卡普里奥给了马丁筹措经费的明星资本,那么马丁给了这位大众情人一种庄严和影史速成班式的博学,从此迪卡普里奥成功转型,证明自己不止有漂亮脸蛋,还愿意向演技派冒险前进。

2002年的《纽约黑帮》,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迪卡普里奥则开始接触史诗大作品;2004年的《飞行家》,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虽然最终只有凯特·布兰切特荣膺最佳女配角,但是迪卡普里奥的演技发生了质变,他开始染上“怪癖”,展示传奇大亨霍华德·休斯强迫症自闭症,没完没了地洗手,直到他们用夹子夹住他的手、打断他嘴里不停唠叨的句子,这个表演为迪卡普里奥带来批评家们的赞美;2006年的《无间道风云》,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迪卡普里奥已然巩固了他作为马丁新缪斯的重大地位。

《禁闭岛》是两人的第四次合作。迪卡普里奥扮演了一个身份更为混杂的人:前元帅+妄想狂+杀妻犯+暴力男+道德家。这当然是个挑战。斯科塞斯将之与奥托·普雷明格的电影《罗拉秘史》中的侦探作比:一个总是半疯的男人。但这个男人并非斯科塞斯的第一个精神变态者:在他之前,有《出租汽车司机》里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出租车司机、《穿梭阴阳界》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护理员,还有飞行家休斯,都是精神不平衡的典范。马丁在制作札记里写道:“我对迪卡普里奥作为一个艺术家去完成一些泰德要达到的精神状态,很有信心和信任。我从前看到过他这样吗?还没达到这个水准。当他年纪大了一些,他变得越来越深沉。”

在《禁闭岛》之后,迪卡普里奥暂时离开导师。在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里,几乎是另一个泰德,也是创伤人物,也被记忆所折磨,末尾的陀螺究竟有没有倒就像泰德究竟是不是回到角色扮演那样令人揪心。在伊斯特伍德执导的《胡佛传》里,他又扮演一个怪癖儿。在昆汀执导的《被解放的姜戈》中,原本被想象为“老家伙”(old guy)的白人奴隶主变成了一个摸着头盖骨讲故事、操纵曼丁哥角斗的坏脾气小皇帝。而在与马丁第五次合作的《华尔街之狼》中,迪卡普里奥彻底在贪婪中走向癫狂的尽头。(www.xing528.com)

对于一位拍出《愤怒的公牛》《出租汽车司机》《好家伙》这些伟大电影的人,对于美国技艺最精湛的导演,谁想到他会拍这么一部黑色惊悚片呢?《禁闭岛》虽然创下了他作品票房的新高,但是无法进入那几部伟大作品行列,甚至有人将《禁闭岛》与《纯真年代》相提并论。但是,他当然有资格享受一点类型快感。斯科塞斯不像科波拉,起步于好莱坞,声名飞速发展。他是纽约大学的好学生,1967年的毕业作品一点点加成长片后被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赞美为“令人狂喜”。但是第二年,这个年轻人搞砸了他的好莱坞处女秀,在第一星期的拍摄结束时被从《蜜月杀手》的片场开除;他自己也承认:七天,只拍了剧本上的几页。三年后,应《伍迪斯托克》制片人邀请,斯科塞斯再去好莱坞,为试金石影片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拍了《金钱本色》,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让天主教徒斯科塞斯念念不忘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曾在好莱坞传为笑柄,项目被转手并搁置了很久。从此,斯科塞斯采用了金·维多的座右铭:“一部电影为我,一部电影为你。”1980年代后期,斯科塞斯换了经纪人——好莱坞最具权势之人迈克尔·奥维茨,《基督最后的诱惑》上马,环球公司同意投资。作为交换,1991年马丁为环球公司拍了《恐怖角》,商业上很成功,使他短暂加入了“作品赚钱导演”俱乐部。而后马丁为自己拍了《纽约黑帮》,他梦想了三十年的电影,追溯美国社会契约的源头。最终像另一个他长久珍爱的项目《基督最后的诱惑》一样,《纽约黑帮》也失败了。随后,《无间道》成为斯科塞斯史无前例的商业成功之作,也终于收获了迟到的奥斯卡。马丁又对制作大片厂作品感到疲惫,于是改编了日本作家的小说《沉默》,讲述17世纪日本宗教迫害时一个变节的天主教徒的命运。但是派拉蒙希望紧紧抓住《无间道》的成功,于是说服斯科塞斯改编《禁闭岛》。

但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类型快感,更像斯科塞斯的一部个人文艺史,里面有他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展示了他对经典恐怖电影百科全书式的爱,同时也是对任何影迷的消化能力的一场考验。斯科塞斯总是把对他产生过影响的东西植入他的电影:《出租汽车司机》致敬了约翰·福特搜索者》的风格;《好家伙》包含着迈克尔·鲍威尔霍夫曼的故事》的典故——他的《红绫艳》更被斯科塞斯列入个人影史十佳。早年,制片人罗杰·科尔曼给了斯科塞斯《冷血霹雳火》的剧本,“你愿意怎么重写就怎么重写,但是记住,每十五页必须来点裸体。”最后,斯科塞斯没有重写,裸体也保证了,唯一的改动是:在演员表中加了两个角色——迈克尔·鲍威尔和艾默力·皮斯伯格[3]。事实上,片中并没有这两个角色,这完全是马丁的一场私人致敬。

在《禁闭岛》中,斯科塞斯想创造一种精神病院的世界,模仿冷战片《恐怖走廊》、德国经典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魏玛德国”就专长于哥特式恐怖、犯罪心理和险恶的共谋。《禁闭岛》也是向过去的伟大侦探片的返祖:第一眼,它很像那种有着曲折和转折的惊悚片,但是一旦我们开始想弄清楚这个人是谁、他的过去、他经历了什么,禁闭岛上发生的事情就把我们带到无法预见的地方。《豹妹》《与僵尸同行》,尤其是《旋涡之外》,都影响了《禁闭岛》,因为它们的方式影响了斯科塞斯:很难知道哪里是开头、中间或结尾,《旋涡之外》从开始就注定是一张网——一个可怜家伙落入的网[4]。而给他灵感最多的是这些影片都在处理记忆,《禁闭岛》本质上也是关于记忆的,记忆即存在。

大概也只有马丁拍得出《禁闭岛》,因为没人能够如此着迷于把这些电影参照物组合在一起。以前很少有导演尝试如此接近于一部元电影,十几部经典B级片的精神从《禁闭岛》中喷涌而出。这个档案保管理式的领袖级导演,以老派恐怖片的所有模式装饰了《禁闭岛》,比如大量血腥和忧伤音乐。斯科塞斯享受他的类型装饰——医院,小岛,暴风雨,一对侦探,其中一个被过去也被现在所困扰。这些视觉装置,会自动将一些类型经验和想象带入观众的心,一个暴风雨之夜的大厦就会创造出一个反应,因为我们看过它,相当程度上它已经成为我们电影基因的一部分。

然而,在所有的巴洛克装饰之下,斯科塞斯再一次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最远极限,冒险进入他至今忽略的地带:达豪集中营的场景,描绘了纳粹的野蛮与嗜杀成性的肆虐。同时,《禁闭岛》跨越了类型边界——从黑色侦探片,到哥特恐怖片,再到彻底的情节剧,变成了一个戏仿作品。《禁闭岛》给人留下一种强烈痛彻的印象:镜头从小意大利区熙熙攘攘、充满无家可归者与神秘黑道人物的街道升至他的窗前——那是马丁童年患上哮喘时,躺在家中看世界的唯一一扇窗口。在这个可怕的迷宫的中心,我们发现了那个受到惊吓的小男孩,他戏剧化了使他变成男人的恐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