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内容理解目标与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内容理解目标与方法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理解是现代文阅读的根本要求,更是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分析文本内容、把握写作主旨的需要。学段目标与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对文本具体内容的分析都要基于文本的整体主题思想,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初中现代文阅读:内容理解目标与方法

内容理解是现代文阅读的根本要求,更是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分析文本内容、把握写作主旨的需要。有效的内容理解应该是在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正确分析文本的内容,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启发和感受。

学段目标与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评价建议:“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教材编写建议:“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理念:“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内容与要求:“能独立阅读课文,体验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观点,有自己的感受。”

教材编写:“要综合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体的体验、鉴赏。”

评价意见:“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www.xing528.com)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以上课程标准的内容都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现代文内容理解的三重意义,即作者意义、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一是要关注作者写作的价值取向,明晰作者写作的动因,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二是立足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明晰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三是着眼理解能力的内化提升,能通过认读和理解,获取文本内容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1.关注作者写作的价值取向

阅读作品首先要走进作者。古人讲究“文如其人”“知人论事”,这一点在阅读文章时非常重要,因为文章的情感倾向,甚至是写作主旨,常常可以从作者创作该文本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情感历程上作出探究和猜测。许多读者拿到文章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下去,那样的阅读只是从文本出发,缺乏相关背景的分析,忽视了作者为什么而写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会无法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会导致误解甚至曲解主旨的现象。作者写作文章,总是因为某种背景或是起因,从而产生写作激情,并在作品中将他的想法、情感、思想等融入其中,这是文章的本来意义。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时,非常重要的就是关注作者写作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特别是写作动因等这些文本以外的信息,同时注意在阅读文本时挖掘作者写作的价值取向,从文本传达的信息中探寻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指向,并把这些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让学生与作者充分对话,这是有效阅读的前提。

2.立足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

阅读作品的关键是要深入作品,读出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这是读者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对文本具体内容的分析都要基于文本的整体主题思想,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文本的任何分析,都要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依据,不能以主观的猜测或是判断盲目地得出其他的结论。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新批评主义就主张细致填密地分析和注释作品,“诺思罗弗莱在其著名的《批评的剖析》中提到对文本的观察位置,如果原型批评是从文本‘向后站’,眯上眼睛从远处打量,那么新批评派则是尽可能贴近文本,睁大眼睛拿着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来观察文本。他们的阅读方法是所谓的‘细读法’,即‘scrutiny’或‘close reading’。这种方法的大致精神是:审慎地阅读作品的每一个词,揣摩它的本义与言外之意(暗示与联想),注意词句之间的微妙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把握单个词的意义。不仅是词义,像词语搭配、句型选择、语气、音律、比喻和意象等,都属于他们推敲的对象。剖析这些局部因素又是紧紧围绕作品本身的篇章结构进行的,局部问题一解决,整体的面貌也就勾勒出来了。”[1]

3.着眼阅读主体的体验感受

深化阅读作品在于能跳出作品,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感受。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综合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体的体验、鉴赏”,也就是阅读无法也不应该缺少“个体的体验、鉴赏”,因为“阅读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活动,一个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一种更为特殊也更为复杂的感知活动,它表现出更为鲜明的个性化与创造性的对话过程”[2]。文本阅读是读者调动自己全部的内在,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激发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其中情感体验是人文核心,生命体验是人文指向,这是语文独有的人文性特点。只有遵循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文章内在的文学魅力才会得到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才会得以最大化彰显。“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说的也许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及文本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文本阅读后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