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结构梳理策略与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结构梳理策略与技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尤其重视文章结构思路的梳理,可以通过教学板书的形式,更加鲜明地还原整个过程。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变换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由此可见,结构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分析好段落的结构,理清这一局部的思路,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一段的内容。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结构梳理策略与技巧

【教法建议】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强调:“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这也就是告诉我们,结构梳理的目的是为了“讲内容”,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结构梳理与内容分析之间的关系。

1.理清总体思路,注重教学板书

梳理好结构思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结构思路。张志公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即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内容,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教学中要能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首先将文章的总体思路梳理好,并能按照文体特点开展教学,这是体现“随文而教”的要求,让学生能通过不同文体的结构方式学习,学到作者写作的方法。同时,一个好的作者在写作时,一般会先列出写作提纲,构思好整体思路。这样一个提纲犹如建筑的设计图一样,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所在。学生的阅读实际就是要还原作者的写作过程,是对作者写作过程的体验。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尤其重视文章结构思路的梳理,可以通过教学板书的形式,更加鲜明地还原整个过程。

示例☞《掌心化雪》是鲍尔吉·原野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一位教师是这么教的:导入;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再次朗读,谈哪个故事最感动自己,具体说说哪点最感动自己,其中穿插一点朗读指导;最后理解题意。这样的教学流程显然更适合记叙性文章,对于议论性文章则是欠妥的。如果关注一下作者的行文思路,便会发现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构不成并列关系。第一个例子最具震撼力,放在开头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出议论话题,同时也是本文观点的一个有力论据;第二个例子从特殊走向了一般,转向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切身体验出发来写,从被助者的视角来写,进一步论证观点,真切而有说服力;第三个例子还是面向平凡的生活,主人公是“我的先生”,却是从施助者的角度为我们践行作者的观点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三个事例,从特殊到一般,从“掌心化雪”的实例写到推广的必要性再到实践的指导,先写一个丑女孩心中厚积着的“雪”在老师的“掌心”中竟轻轻化去了,然后写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需要这样的“掌心”来帮助自己“化雪”,再写到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用自己的“掌心”帮他人“化雪”,最后呼唤大家去实践“掌心化雪”。思路理清了,就不至于把文体给搞混了,教学内容才不会脱离文体的特征。[6]

2.善于比较变换,激发学生思考

刘熙载说:“笔法之大者三:曰起,曰行,曰止。”[7]“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8]也就是说,“起”中包容“合”的因素,“合”中蕴含“起”的因素,“承”“转”传递,首尾呼应,周而复始,相抱成圆,这是文章结构思路的特点。由此可见,在教学时要重点在开头结尾和过渡照应两个方面分析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变换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所谓变换的方法,就是变换一个角度,设计一个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为什么思路以此为重点?两段之间是如何连接的?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内容去思考结构思路的安排方式。比较的方法是指假设一种不同的结构思路,让学生去比较、揣摩作者如此安排结构思路的好处,如:作者在第一段中不描写相关环境,而是直接开始引入相关情节,两者是否会有不同效果?如果把最后一部分去掉,好不好?如果将文章的第三部分内容换到第二部分去写,可不可以?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思路的好处。

示例☞在设计《背影》一文的第三环节“研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辨析文章线索:感人的特定细节”时,教师是如此设计的:[9]

1.独立阅读课文,请根据文中所定四件事情的顺序,仿照第一个方框中的短语,用三个短语概括另外三件事情。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将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细节写在上图的圈内A处。

3.三读课文,你认为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生活细节可以替代“父亲背影”将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呢?请简述你的理由。

4.讨论:你认为刚才大家列举的这些生活细节中,哪一个更适合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呢?依据文本说出你的理由。(同时解决课后练习第一大题)

3.具体分析语句,理清局部思路

语段是篇章的构件,要把握全文的结构必须理解语段的内容,而要理解语段的内容,就必须把握语段的结构。从语段来看,作者一般都会把意义相关的语句组合成段,由此来组合成段的意义。在通常情况下,作者的观点、意义的重点会集中在某一句中较为鲜明地表述出来,这就是中心句。同时,由于同一语段都是指向同一意义的,具有向心性,因而段落的中心句与其他各句必然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度。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一段结构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一段是否有中心句,如果有,在什么位置?相应的作用是什么?与其他句子间的关系如何?如果没有,那么,这一段到底要写什么,结构上在整篇中会起什么作用?由此可见,结构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分析好段落的结构,理清这一局部的思路,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一段的内容。这种语段的分析实际上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还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可以学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语段中安排结构、表达内容的,并由此上升到篇章的学习,积累到相关经验。

示例☞“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在这个段落中,第⑨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总说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特点。①~⑧句依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描述了各个季节特有的景观,由四个层次组成,文段层次井然有序,脉络清晰。

【学法建议】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作者写作思路外在形式的具体表现。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1.根据文体特点,明确篇章结构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阅读一篇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先判断文章的文体,由此根据文体的结构方式来开展具体分析,这既可以明确行文的基本脉络,又可以快速把握整体结构。

(1)记叙文以“事”为中心安排文章结构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思维的脉络。记叙文的线索较为多样,有的以时空为线索,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景物变化,都随之展开,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有的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联结起来,少数记叙文还会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阅读时要仔细揣摩。另外,还要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叙述。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另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非事情的结局,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再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插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另一种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无关。

示例☞在《老山界》中交代时间的词语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③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小层次。

(2)说明文以“说”为中心安排文章结构

说明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和层进式结构等,总分结构又分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具体分析结构时可以从说明顺序入手比较有效。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阅读以时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时,可找出直接或间接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排列起来,并将这些时间词与文中相关的内容一一对应,必要时还可以将这些内容列成表格。阅读以空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时,要找准作者的立足点和变化情况,还要找准表示方位的词语,必要时可以画一个线路图。阅读以逻辑顺序为主的说明文时,可以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各个内容之间的内部关系。

示例☞《无刺蜂的奇异世界》是篇说明文,文章先介绍无刺蜂的类属、起源、分布,再介绍其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最后说明它的药用价值。严格遵循了科普逻辑思维严谨的要求,不蔓不枝,条分缕析。我们阅读时要了解介绍无刺蜂特点时,文中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详写无刺蜂“无刺”这一独特的生理特征,具有的“一套独创的看家本领。它们的制敌策略”,略写其他特点。(www.xing528.com)

(3)议论文以“论”为中心安排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最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引论部分一般或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或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或因事设问,启人思考;或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或引经据典,说古道今。本论部分具体展开,分析问题,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这三种基本结构。并列式是并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递进式往往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讲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分析时要注意顺序条理;总分式是论证层次结构上采用总分关系,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形式。

示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开头部分先用闻一多自己的两句话概括他的“说和做”的原则,中间部分分别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闻一多如何履行他的这两个原则,结尾部分又以总结性的话概括闻一多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分析前后关系,明确段落结构

了解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后,就得在关键语段的分析上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是跳出文体结构,从内容意义的角度去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明确段落之间的结构,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抓住开头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统领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奠定感情基调、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结尾构成呼应等,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卒章显志、点明或揭示中心、深化或升华主题、表达心愿或希望、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等。

示例☞《香山红叶随想》是一篇记叙文,描写了一次作者到香山看红叶的经过。文章开篇用“去香山容易,看红叶却大不易。”总领下文,一直写到第③段中“我的红叶如火的盛景之梦全然破灭,不禁大失所望!”,最终竟然没有看成香山红叶。结尾却说“我神闲气定地走下山去,比看到了红叶如火的盛景还满足”。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香山红叶的情感变化过程。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既呼应上文我因登山赏叶而不得的“泄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又表达了作者因意外的收获而心满意足的心情,升华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2)抓住过渡照应

文章中有的句子会有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承接上文,后一个分句提起下文。这种句子有连接几层意思的纽带作用,使文段的语势更顺,语气更畅,结构更加紧凑。这种句子我们一般称为过渡句,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而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必须要有所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先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我们一般称为照应,简单地说就是前后文的关照呼应。过渡与照应的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紧扣文题,前后照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示例☞《做人与做事》中第⑤段开头“做事不同于做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概括了上文第②至④段第一分论点的主要内容,又引出下文第⑤至⑦段第二分论点论述的内容,简明扼要,在此基础上,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呼之欲出。

3.围绕语段中心,明确句间关系

文章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同样,具体每一个语段中,句子不管怎样排列,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1)寻找段落中心句子

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作用相当关键。从结构来看,它统领全段,常与其他句子构成总分的关系;从意义来看,它是全段的灵魂,常与其他句子构成被阐释与阐释的关系。由此可见,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全段的基本内容;从文体来看,记叙性和描写性段落的中心句应是概括性的话,常位于段首。说明性段落的中心句要点出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常位于段首或段末。议论性段落的中心句往往是一句明确判断的话,位置是不固定的。综合性段落的中心句可根据表达方式的变化确定,叙述议论结合的段落中心句多是议论句;描写和抒情结合的段落的中心句多是抒情句;没有议论的段落,中心句是起概括作用的叙述句。

示例☞《白杨礼赞》第⑤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段中首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是整个语段的中心句,点明了全段描写的基本内容,接着具体从树干、丫枝、叶子、树皮展开,最后再加以总结。

(2)了解段落内在关系

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有总分、并列、承接、递进、因果、转折、解说、条件等几种关系。总分关系的句子之间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有的先总后分,有的先分后总;并列关系的几个句子分别说明相关的几件事情或从不同的方面阐明一件事情,各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承接关系是几个句子叙述的事情有时间先后或者是事理的连续;递进关系的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语意上有轻重之分,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更进一层;因果关系的句子之间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转折关系的句子之间有明显的意义转折;解说关系的句子之间有表示解释说明的关系;条件关系的句子之间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示例☞《春》第⑤段:“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这个语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春风。句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句②再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句③④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春风本身是没有什么声响的,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演奏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作者用并列的结构写法,从不同感觉写来,把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

(3)注意句中提示性词语

快速把握语段的结构,有时可以借助文中体现作者思路的提示性词语,这些提示性词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对具体分析有明显帮助。提示性词语有三种:一是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表示并列,“然后”“接着”等词语表示承接,“更”“而且”“另外”等词语表示递进,“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等词语表示因果,“相反”“与此不同”等词语表示转折,“所谓”“意思是说”等词语表示解说;二是指代性词语,如“此”“这”“即”等;三是表态性词语,如“我认为、我觉得”等。

示例☞《小议传统读书教育》第③段:“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这一段把传统读书教育方法具体化,明确指出“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此”字承接上文,指代“若能在孩童时代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强调孩童时代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读书技能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