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案例研讨与实践总结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案例研讨与实践总结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并梳理“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通过对文章中典型事件的理解和概括,整体感知母亲这个人物形象。3.提问明确,把握时机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自己课堂提问的有效、高效进行了反思。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突破:案例研讨与实践总结

小巷深处

符海缨

整体感知,是指对文章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教学设想】

1.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才能正确梳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事件,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小巷深处》是一篇记叙文,抒写了一对母女相濡以沫的感情经历,既展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由满足和依恋,到回避和逃离,再到最后的忏悔和回归情感历程。文章语言浅显感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之余,还应该使得同学们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份爱。

2.概述事件内容,体会母爱无私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同学们理解母爱并不难,学生都能读出盲母英姨对“我”的爱,也能深刻体会母亲无私付出的点滴细节,由衷感慨母爱的伟大与高尚。例如,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等事件,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出并概括,但是更深层地体现母爱的事件,恰恰是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平静而宽容这一情节。学生在此处的理解上是个难点,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反复地朗读,去感受此处无私的母爱。

3.品味文本语言,感悟作者情感

帮助学生正确理清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整体感知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本文的重难点应该是文章中“我”对家、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品读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和段落,使得学生明确“我”的情感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从不谙世事时,“我”满足于母亲为我营造的温馨、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本能的依恋和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心路发生了变化,是“同学异样的眼光、老师分外的关心”,使得“我”“沉默,开始回避所有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在不自觉中我逐渐远离了母亲。更有甚者,是当“我”考上县中时,觉得真的可以逃离这个让“我”感到自卑的家,于是开始淡忘这个曾经给“我”温暖、庇护的家和盲眼的养母。然而当“我”知道母亲三年来每月独自摸索到县城,托老婆婆捎带营养品和生活费,自己悄悄地躲在角落里守望的真相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那一句“妈妈,我回来了!”正是“我”心灵荡涤之后对母亲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是对母亲深深的忏悔,是情感的回归。在教学中,抓住作者本身的情感,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和忏悔之心,才能让学生领悟母爱的无私,并引导他们去学会感恩。

【教学设计】

本课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并梳理“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3.概括事件,理解人物

(1)课文中写了哪些盲母对养女爱的事例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全班交流。

4.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对这样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是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个人圈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注重重点语段的朗读。

(3)小结。

情感变化过程: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淡忘—悔悟、自责—回归。

5.深层把握,感悟主旨

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

小巷深处有母女共同的家,有温暖和爱,文章结尾部分“我”的醒悟,是母爱的伟大无私感动了我,也表现了我对养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6.总结全文,学会感恩

【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文章以朴素淡雅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盲人母亲收养了一个弃婴并把她养大成人的故事,而故事的关键所在则是瞎眼母亲一如既往的感情以及养女情感变化之后的回归。因此,感悟这篇课文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做一个善良、感恩的人,成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1.把握事件,整体感知

教学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拿到课文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呢?我设计了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通过对文章中典型事件的理解和概括,整体感知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才为后文品味文章的情感、理解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和感悟爱打下基础。《小巷深处》一文,虽感情充沛,但语言浅显、明白易懂,学生略加细读即可理解事件。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做一个聆听者、点拨者。

2.由粗到细,品读词句

帮助学生正确理清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整体感知事件的基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重难点,即文章中“我”对家、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品读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和段落,使得学生明确“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在教学中,在学生回答后再相机扣词抓句,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反复地有层次地读,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情感,感悟主旨。

3.提问明确,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自己课堂提问的有效、高效进行了反思。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明确每一个提问的目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只有问题问得明确,学生才能明确回答,促进教学活动,使各教学环节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原文】(www.xing528.com)

小巷深处

林 莉

很早就知道,我是在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据说,那个季节,天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

当时的我被一件破蓝布袄草草地包裹着。有很多人围在那个坡顶上,却好像没有谁打算把我抱回去。有个好心人跑到巷口对瞎眼的英姨说:“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棒强。”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靠。”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150元。于是,我在降临到人世间一个月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我从此也就成了“巷口卖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儿”。

据说,我那盲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并以厉害出名。在我被捡回后,她抱着我到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多漂亮,肉滚滚,嫩生生。”有明眼人曾很不服气地反驳:“我说大姨呀,你捡她的那天我就想说了,收养姑娘嘛,也该挑个漂亮一些的,这丫头,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您眼睛看不见,才吃了这个亏!”我母亲听着便翻了脸,呆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不过这些都是后来别人对我说的。在我印象中,母亲从未这样泼过。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小巷里的人们不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叩击声了,人们常见到的就是我——一个丑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姨娘从小巷深处缓缓地走到巷口。

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着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总会如一尊凝固的雕像般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觉得她的生意总比别人的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收入十多块。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饭桌上经常能上荤菜,而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直至没有。有很多次,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而母亲却总以我为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了篇作文,大概因为我写得比较通顺,而且用拼音代替了不会写的生字,老师大大表扬了一番,说了一些诸如“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话。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给看不见的母亲,还得意地向她转述了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开始讲的时候,那些识字的也还有模有样地翻几下作文本,应和几句。后来说得多了,有人揶揄她:“可不是,都说阿莉是你的冰棍调养出来的呢!”母亲是看不见人家表情的,听了这话便高兴起来,甚至卖冰棍时,我都成了她的广告宣传:“吃我的棒冰吧,吃了就是聪明,跟我家阿莉一样。”弄得我很难堪。从此,即使得了表扬,我也不敢说给母亲听了。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黝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小巷深处,经常有我们一老一少蹒跚着的身影。间或有人说:“一直听不到您竹棒点地的声音,倒还怪想的。”母亲这时便会骄傲起来,扬起头,握紧我的手,而我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

“为什么?”母亲眼光暗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一段时间中,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斑斑驳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的优秀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

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这么空个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蒙眬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暗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相互依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注释】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3-16.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Miller,R.Make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Some Thoughts on Holistic Curriculum.Encounter: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2001,14(4):32.

[4]郑丽洪.《背影》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