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策略与技法助力突破!

初中现代文阅读策略与技法助力突破!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欣赏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可是”表示转折,它用在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语句中间,强调的是这一行为对父亲而言不容易。

初中现代文阅读策略与技法助力突破!

【教法建议】

文学欣赏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注重教学导引,指导欣赏方法

欣赏的环节关键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感受到文本内容的精彩处、情感动情处、情节生动处等,教师可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采用提问的导引形式,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如第一环节重在问“作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和情节发展。第二环节可以重点启发对作品的具体感触,问“作品哪个地方让你的情感有所触动?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到动情点。第三环节可以着重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作者在文中有何具体体现?”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沿动情点深入阅读,以文本内容为有力证据,开展欣赏。

示例☞

师: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品中的“我”来,读懂“我”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富有变化的,你通过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作者对父亲情感上的变化?

生:我从第五段的“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前文写我嫌弃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咐茶房照顾我”有些“迂”,这句话是写意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自责自己“太聪明了”。

师:这种自责之感是在浦口送别时就产生了吗?

生:不是,应该是在多年以后,作者写《背影》时才反思到的。

师:你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生:“现在”和“那时”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你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作者的自责?

生:作者用“真是”和“太”这两个词语修饰“聪明”,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可以看出他的自责。

生:还有“唉”这个感叹词,在叹息之余也表达了自己的自责。

师:请把你对这句话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体会到作者感情上的变化?

生:第六段的“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让我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前文谈到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可“我”无动于衷,但是看到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感动了,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

师:同学们,“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可是,面对蹒跚的老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内心怎能不受触动,二十岁的他,泪水忍不住很快流了下来。

生:而且眼泪是“很快”地流下来的,说明当时是控制不住了。

师:这就是感情的力量。还有吗?

生:我认为,这一段中的“我赶紧去搀他”这一动作描写也能看出作者感情的变化,前文一直写父亲如何担心照顾“我”,这一句写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特别是“赶紧”一词,点明了“我”搀扶父亲时,动作之快,内心充满了担心与感激。

师:这一“搀”,搀出了父子间最亲密的距离,文中唯有此句写到了父子间零距离的接触,这一个动作消除了父子间的隔膜。

生:我觉得第六段中的“可是”一词,也能够看出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可是”表示转折,它用在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语句中间,强调的是这一行为对父亲而言不容易。“可是”让我体会到朱自清面对父亲的背影,内心隐隐的担忧。

师:是的,在那时那刻,朱自清内心的变化就是通过“可是”一词表现出来。“可是”里,有父亲买橘时行动的艰难;“可是”里,还有儿子对父亲出于本能的担心。请你读读含有“可是”一词的句子,读出朱自清内心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

师(提示):刚才我们从副词、动词,从心理、神态、动词等做了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比如,大家看看表示色彩的词……

生:老师,第六段中“朱红”一词我觉得很扎眼。

师:为什么呢?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写到色彩时,以冷色调居多,比如父亲的衣服是“黑”和“深青”,“我”的大衣是“紫”色,这些色彩都给人黯淡、压抑、哀伤的感觉。但是,写到父亲抱着橘子往回走时,作者特别强调了一下橘子的颜色是“朱红”。

生:朱红又叫中国红,看到这种色彩,会让人想起家,让人内心有温暖的感觉。这样就写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了。

师:你的发现太独特了!从色彩的选词上居然也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4]

2.发挥学生想象,拓展阅读感受(www.xing528.com)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没有读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信学生能对文本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要留点空白,留点时间,敢于放手,敢于等待,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教师要多去点拨、启发、引导;二是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多说,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因为阅读是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得到吸收,并最终从文本中走出来,化为自己的理解与升华,这种体验与感悟是无法替代的,这也是学生求知、开智、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特别是让学生个体在学习中、学习后多种感官动起来,查找资料、互相交流、思维碰撞等,使学生的阅读感受不断深入。

示例☞鲁迅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句话,我突然一问:“作者说祥林嫂是一个乞丐又怎么说分明、已经、纯乎是呢?那么祥林嫂到底是不是乞丐呢?”学生一下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作者在这里是想说祥林嫂的确是一个乞丐了,因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所以她“分明”是了,“已经”是了,而且“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但关键的是这一系列的强调恰恰让我们思考,一个事实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学生被我这样一问就又钻入了文本中,一番讨论后才意识到,祥林嫂其实根本不应该是一个乞丐。因为她才四十左右,她在鲁家做工时甚至抵得上几个男人,她也不是好吃懒做,她也不是不坚强,因为在丧夫和丧子的双重打击下她都依然能挺过来;而且为了可以好好地、“安稳”地做工,她不惜用自己历来积存的工钱换“门槛”赎罪,可是鲁四老爷家最终因为她是个“不祥”的女人赶走了她,然后鲁镇再也没一家人肯雇用她,连乞讨的碗里也是空空的!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有极强劳动能力,并有很强生存意识的祥林嫂会成为一个乞丐呢?此时此刻学生不难理解许寿裳先生评论鲁迅《祝福》的一段话:“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通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学生更好地吃透了作者创作的本意,并且从对语句的揣摩中更好地把握了主题。学生也在不断品味、反复咀嚼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在选词用字上的良苦用心,我常想:若能从鉴赏言语、品味言语的角度去学习课文,学生不是可以学得更轻松,且会对语文课产生更大的兴趣吗?

3.发挥学生主见,鼓励个性表达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构成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形成更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往往依据自身原有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一味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抑制学生的主见,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得到完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鲁迅在评点《红楼梦》一书时写道:“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5]他在《看书琐记》中又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6]也正是这种“普遍性”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才决定了阅读理解的可能性与理解的丰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主见,而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加以引导、指导,使学生更为正确地理解作品。

示例☞一次听某教师讲授《妈妈喜欢吃鱼头》时,有学生一看标题就立刻举手说,“我妈妈也喜欢吃鱼头。”对此,该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看课文,而是先问了学生对此有什么不同观点,到底是鱼头好吃,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有学生说是母亲溺爱孩子,有学生说是母爱伟大的表现,也有学生说确实是鱼头好吃,特别是花鲢……这些不同观点,有的正是文本意义的价值所在,有的明显偏离了教学价值取向,对此,该教师在请学生暂时保留意见的基础上细细阅读课文,好好品味文本所想揭示的主题,很快,在阅读结束后,同学们形成了统一的观点。由此可见,阅读前和阅读中、甚至阅读后的个性化见解的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甚至还可以促进学生许多优秀品质的形成。

【学法建议】

欣赏评价一般要求我们首先明确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欣赏评价角度,找到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点”,同时用明确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感触点,然后用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佐证,阐明这个感触点的依据。

1.选择合适角度,明确具体术语

在欣赏评价时,要能发现作品中你认为最值得欣赏评价的具体角度,接着阐述这是一种什么角度,这是欣赏评价的第一步。

(1)明确合适角度

欣赏评价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感性的形象结合读者自身的情感体验,用理性的思维归纳的一种综合阅读能力。因此,欣赏评价的点要具体,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主旨导向、情感倾向、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欣赏评价点来进行。换句话说,文章构成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是欣赏评价的对象,但是一般而言,切入的角度越小越容易进行深入而透彻的欣赏评价。

示例☞谢尔·西弗斯汀的《奉献的树》一文的欣赏评价角度很多,可以从主旨导向角度,可以从人物塑造角度,可以从语言欣赏角度,也可以从写作手法角度,等等。确立一个角度后,我们可以具体指出其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语句。比如,主旨导向角度,本文选取的“奉献”角度就很好,这是一个对人类、对社会、对亲情、对友情等都是值得提倡的,也符合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的奉献其实就是指如何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世界的爱,如果你爱这个世界,那你就多奉献一点,你奉献多少,就得到多少快乐,这是善待生活的具体反映,这样的例句在文中有很多,特别是最后“我真希望我能给你点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有了。我只剩下一块老树墩。我很抱歉……”那一句,看出了树的真情与无私,为了男孩,树付出了所有,她不但无怨无悔,反而因为没有再奉献的地方而感到“抱歉”,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的一种思想,不得不让读者阅读后深为感动。

(2)进行术语阐述

欣赏评价经常需要用到很多的语文术语,如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欣赏评价文本内容一般是指结合文章内容或者是读者的自身经历,对文章的观点、文中涉及的社会现象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或肯定或否定或补充评定的判断,这就需要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欣赏评价作者的情感倾向一般要从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出发,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进行评价。欣赏评价文章的结构脉络则主要是从材料安排、结构布局上去进行考虑。欣赏评价文章的表现手法则需要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的角度考虑。从欣赏评价语言运用的角度看,不同的文体的语言特色也不尽相同:一般,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而散文的语言则讲究散而有韵味。

示例☞上例中如果从表现手法来讲,该文以叙述为主。通篇从男孩的童年、成长,到最后年老,再一次回到一无所有的树的身边,作者以时间发展为顺序,以“奉献”为线索,重点叙述了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详写了第二部分奉献的过程,而且采用铺陈的手法,层层深化,将主题不断渲染,起到很好的效果。写作时,作者将树的“奉献”而产生的“快乐”心情不断烘托,这也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方面,因此作者不吝笔墨;而写到男孩时,作者却是用了很多形容词,如“老”“累”“伤心”等,那么多的索取,最后换来的却不是高兴,更没有得到幸福。这样一种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得全文的内容显得非常精彩,主旨非常凸显。

2.结合原文例句,做到述评结合

在明确欣赏评价的具体角度后,要能在文本中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你的选择角度是可行的。一定要记住,证据是从作品中来的,而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是欣赏评价的第二步,也是关键一步。

(1)分析相关语句

根据选定的欣赏评价角度,我们首先要找到文章中相关的内容,并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品味分析。有时候可以就找到的内容直接分析,有时候则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一般语言运用类的赏析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而语句赏析除了要考虑其位置以外,还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示例☞汪涌豪的《经典阅读观念的树立》如果从对“读什么书,将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谈谈具体的感受和理解,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本文的论点。文章第①段交代了什么是经典,第②段开始阐述要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第③段论述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提倡“慢阅读”,第④段则告诫人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也不要怕读不懂,最后一段进行总结。这些语句都是各段的中心句,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的分论点。

(2)比较归并同类

欣赏评价作者观点、人物形象或是结构线索这类全局化的分析则不能仅仅满足于语句的单独理解,而是要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即:首先概括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找出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者某个人物的所有言行举止,使其成为“点”;然后再据此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作者的逻辑思路,使其整体贯通成为“线”;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变化,把握文章结构,最终成“段”,将所要欣赏评价的内容连贯起来。

示例☞上例中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本的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要阅读经典,并从如何做的角度加以具体论述:首先要克服观念上求功利,求快的心理,随后在阅读中则要克服怕读不完,怕读不懂的状态,这样就能做到阅读经典了。

3.理清表达思路,评价有序有力

从以上两步来看,似乎已经完成了整个欣赏评价,但从具体表达来看,还得注意相关的要求,就是再从观点、证据及表达三个角度去再次加以验证,力求完整清晰有序。

(1)观点正确鲜明

对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会现象的褒贬、文本观点的评价要正确,要有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水平。赞成还是反对,同情还是反感,提倡还是抨击,都必须态度明朗,而且要在显要位置揭示出来,我们一般建议大家写在短文的开头,开宗明义。切记:观点绝不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一般,我们会使用肯定的判断句形式亮出观点。

示例☞张爱玲的《我们都会遇到对手》一文中的琴虽然是与“我”是对手的关系,但是细看文章的最后一段:“多年以后“我”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喜欢把对手列为敌人,太喜欢于嫉妒甚至诽谤。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这一段从“我”的角度来写,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出多年后的“我”明白了什么叫对手,什么叫长大,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此,在表明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完全站在小时候的“我”的幼稚的角度去判断,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得出:琴是一个争强好胜,但又知错能改的人。

(2)分析充分有据

摆明观点之后就要作比较充分的分析阐述,既要表明态度,更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说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据,鞭辟入里,有较强的逻辑性。当然,有时候可能会需要结合读者自身的经历,那也要做到真实可信,断不可捏造胡诌。

示例☞上例中说琴是个争强好胜的人主要体现在小时候她和“我”之间成为对手的原因以及面对初来乍到就成绩遥遥领先的表姐时她的不服气;而她的知错能改主要体现在中考后再次相遇时她主动想要和好的态度上。两层内容要分别阐述,不能够混淆。

(3)表达清晰通顺

在表达的时候,我们一般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随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语句的连贯和通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类似于议论文的方法,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加以佐证,最后归纳总结。

示例☞上例中对于琴这个人物的欣赏评价可以这样来写:琴是一个争强好胜,但又知错能改的人。琴和“我”闹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人的成绩太相近,且各方面都势均力敌,而且对于表姐成绩遥遥领先,琴很是不服气,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但是在大家都没有被重点中学入取后,琴做出了主动和好的姿态,而我却对此置之不理,由此可见她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