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与方法解析

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与方法解析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文的整体感知是要求教师能够用宏观的思维、整体的思维教学生,是教授学生一种阅读的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及时点拨、引导,避免一开始就大量地讲解,替代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养成一种不良的阅读方式。1.指导略读浏览,获取完整印象略读和浏览是整体感知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这一部分教学设计必须从明确整体感知的要求、具体途径,并按照阅读思维过程来重新调整完善。

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与方法解析

【教法建议】

现代文的整体感知是要求教师能够用宏观的思维、整体的思维教学生,是教授学生一种阅读的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及时点拨、引导,避免一开始就大量地讲解,替代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养成一种不良的阅读方式。

1.指导略读浏览,获取完整印象

略读和浏览是整体感知的两种基本方法。所谓略读,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讲的:“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只是须提纲挈领,不必纤毫不遗,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费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作‘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前一半,实则指的就是“整体→部分→整体”中的第一阶段“整体”略读,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而后一半则是指经过“部分”分析后的第二阶段“整体”浏览,提升学生快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具体指导略读浏览时,教师要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言语来明确目标,避免用一些不够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处于盲目阅读中,结果实际指导性不强。

示例☞某教师在设计《背影[4]一文时,起初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整体感知”,具体内容为:

1.聆听配乐朗读,小声跟读、模仿,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答。

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由于言语过于抽象,实际指导不明确,加上活动顺序不符合阅读思维过程,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糊里糊涂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读一下课文。因此,这一部分教学设计必须从明确整体感知的要求、具体途径,并按照阅读思维过程来重新调整完善。修改后的这一部分教学环节将“整体感知”具体改为“初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以自主阅读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内容具体改为:

1.独立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字/词典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确定它们的在文中的意义;使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2.向周围的同学寻求帮助以解决你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均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语言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指向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初步读懂课文。

4.聆听配乐朗读,小声跟读、模仿,通过仿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由四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带着朗读课文(在课前教师可对四位同学朗读的不足之处进行个别指导)。

我们从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来看,无论是总体要求,还是教学内容都要比原先的教学设计显得具体、明确,师生在教学时都知道要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具有操作性和检测性。

2.补充相关信息,把握文章主旨

教材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文本,要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产生感受,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有效“对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建构的过程是双向的。首先,对新信息的理解必须利用原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而成;其次,信息提取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而是在已有心理表征的组织结构中抽取先前的知识,根据当前具体的情景进行建构的。由此可见,当学生接触到一篇新的阅读材料后,他并不是独立于材料之外,而是必须利用自己原来储备的信息,通过与之相关信息的激活及与其他邻近信息的扩展,并与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产生联结后才能准确把握主旨,从而获得阅读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阅读理解,否则便是没有产生理解或者是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一般而言,要补充的相关信息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难以理解的,或是容易产生阅读误解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补充,让学生实现顺利阅读、高效阅读、把握主旨。

示例☞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有这么一段: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由于读者对古代科举制度和物价不熟悉,也就是缺乏相关信息,因此读者很难对此产生真正理解。尤其是“大肠”一词,读者会产生胡屠户因为范进的“进学”,而来真正道贺,而事实上,大肠在当时是相当便宜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值钱的。“进学”,也只是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即是取得入学资格,这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是最低等的,是毫无功名可言的,因此,屠户的表面“道喜”,并不是真正为喜而来,加之他在下文对范进的羞辱,可见作者的用意在于通过刻画屠户前倨后恭的变化来巧妙揭示主旨。

3.围绕文章中心,组织交流感受

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是源于学生个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不断积累,这种积累必须依赖于对一定数量文本的学习,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感受的交流,让学生把阅读的体验说出来,教师及时加以指导,这样学生不断积累、完善,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感知的能力。

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阅读价值。学生阅读时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关注内容、情节,缺少对文本语言的体验,缺少对作者思想的感受,那么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因为教材是经过编者认真编写的,所选的范文兼有思想性和文学性,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了教材文本的整体美。比如许多“学习建议”就从整体阅读入手,设计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种种思路,如:从何处切入、抓什么主线、按什么顺序、点面如何结合的等,这些都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有效“拐杖”。当然,可能更多的是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文章中心,自己设计、组织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得到有效体验,并实现有效交流。

示例☞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编者在“学习建议”中设计了如下三段话:

朱自清的《背影》拥有几代读者。今天读这篇文章,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是文中动人的一幕,请圈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背影”的句子,揣摩其中的动作描写,体会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使“我”落泪,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写一段文字,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背影”。

在这样一段“学习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三重意图:一是由文章的巨大魅力引发读者全面的印象反应,这是整体感受;二是由此让读者寻找文章的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感情变化,这是阅读感受;三是体会作者写作上的感情触发点,这是写作感受。三个建议一层接一层,层层相扣。这些教材中已有的、适宜学生交流感受的可以直接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学法建议】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整体领悟,是通过快速阅读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阅读时要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能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基本明白作者为什么而写,写了什么等一般要素。

1.学会略读浏览,捕捉有用信息

略读和浏览两者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能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但两者分工不同。略读是为了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采用的方式是大致地读,粗略地读,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可以快速跳过不予关注;而浏览是为了查找和提取有用信息,采用的方式是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比较注意标题、起始句、过渡句、特殊标点、情感词语、特殊句式等。略读和浏览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同时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有用信息及时圈画、标注,以便后面分析主旨、总结感受。

(1)根据文体特征分析文章思路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不同文体的文章,思路的基本形式是不一样的,所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正确地识别文本的文体,对于正确梳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与情感是有重要作用的。例如记叙文,通常需要分清要素,厘清记叙的顺序,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感情。说明文则需把握说明对象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对象的特点。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在阅读时,必须明确作者所表达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论述方式来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有明确文章的文体形式,才能根据文体的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www.xing528.com)

示例☞初读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后,可以很明确地判定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来分析这篇文章的思路。特别是看到文章第③④⑤段开头的句子分别是“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是分论点,那么论点也应该在文章开头,也就是第①或第②段。在第②段,有“这些青年不懂得”这一提示性语言,那么后面的“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就应该是论点了。由此可见,根据文体特征分析文章思路往往是相当有效的。

(2)根据内容情节分析文章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是作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通过仔细阅读标题,可以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写作对象。有的议论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论点,可以使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观点。很多说明文的标题,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目,或者是以对象加特征的形式来命题。因此阅读并分析文章的标题,将有益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有的文章的标题还带有比喻意义,暗示文旨,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如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意思,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示例☞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通过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可以发现,文章的标题具有双层含义,既指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又暗示了爸爸的去世,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我”长大了。

(3)根据情感词语分析写作倾向

阅读文章,找出其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同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对把握作者的写作原因,分析文章整体的情感倾向,从而准确了解文章大意相当关键。一般来说,偏向于积极向上的情感的词语有乐观、平静、欢快、恬淡、闲适、思念等,偏向于悲观厌世的情感的词语有痛苦、绝望、忧愁、寂寞、伤感、激愤等,把这些语句圈画出来,可以快速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走向,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倾向。

示例☞《哦!冬夜的灯光》第①段中的“我们生活的地方辽阔无垠,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句是全文的核心情感语句,特别是其中的“温暖、友谊和乐观”写出了作者“冬夜的灯光”下的真实感受。另外,文中的许多其他情感语句也很好地写出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变化,如“每一年,都有人猝不及防地在车子里冻僵,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凶猛袭击的人,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这一句表达了“我”面对恶劣的环境的恐惧与害怕;再比如“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向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这一句是对于在黑暗中农户们都把灯打开照亮“我”前行的路,体现了“我”被他们的热心感动,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般的放心,不感到害怕,爱心可以驱逐恐惧与黑暗,只要有爱心,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留下的只有温暖。

2.完善阅读信息,分析文章主旨

阅读文章,不能只是根据文本内容,更要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必须能全面审视文章,也就是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经历等,来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动机等,这些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之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也就是说,任何人写作,都是有其“立言之本意”,这就是写作主旨,因此,阅读时可以通过适当查阅相关资料,完善阅读信息,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1)主旨明显的可直接分析

有的文章直接有主旨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少数也有出现在文章中间的。在段落的开头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在结尾的大部分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一般会出现在“所以”“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综上所述”等提示语后,或是一些抒情句、议论句中。

示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结尾的抒情句“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直接揭示主旨:提醒人们再也不能自己制造悲剧,要树立环保意识,切实搞好生态保护。

(2)主旨含蓄的要综合分析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含蓄,没有直接明示,而是用一些修辞或是表达手法等,运用含蓄的语言来表现。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多读几遍,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一些情感语句,经过综合分析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示例☞莫怀戚的《散步》,写的是一件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事,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因为在散步中又多了一个“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母亲,文章把“一家三口”变成了“三代同堂”。从文中的许多议论句中,特别是“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句子暗示了,本文所要体现的是一种尊老爱幼的主题,而且尊老和爱幼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责任之美、和谐之美。

(3)主旨复杂的要整体分析

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的主旨,归纳主旨时要注意考虑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避免片面化、简单化。

示例☞(山东青岛中考试题)读下面三则消息,将三者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40字以内);然后,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谈谈由这则信息所引发的思考(60字以内)。

消息一:中华网1月26日电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暗示他将要求修改日本战后宪法,以便让日本自卫队正式改名为军队。小泉是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日本宪法下,我们被禁止把自卫队称作军队,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是军队……宪法中的好几点不太符合常理。”

消息二:新华社东京2月4日电 日本防卫研究所24日发表的2004年版《东亚战略概观》认为,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攻击。

消息三:新华网巴格达2月8日电 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当地时间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自二战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

这样一道试题,包括了三条消息,阅读时学生必须对这三条消息进行整体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所蕴含的信息,综合概括出主旨。消息一蕴含的主要信息应是有关“修改宪法”的问题,消息导语已经明确本消息主旨:日本要修改宪法,恢复军队;消息二蕴含的主要信息应是“先发制人”这句话,为“攻击”寻找借口;消息三蕴含的主要信息应是日本自卫队自二战后“首次被派到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把这三条消息的主要信息合在一起分析,可以得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也就是这三条消息的综合主旨:日本企图通过修改宪法,恢复军队,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实现对外扩张的野心。

3.总结阅读感受,注意感受依据

一篇好的文章,不光有精彩的内容,更有深刻的思想,能够给人以启发,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境界。在阅读文章时,要综合运用原有知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初步获得能够给人以启发、感悟的思想内容,从中得到人生的滋养。阅读感受一般有三个层面,初级层面就是对文章情节、对象、人物情感的感触,这是就文章内容层面而言的;中级层面是就文中蕴含的道理、现象、问题等谈具体看法,这是就文章思想层面而言的;高级层面是跳出文章内容、思想层面,谈社会层面的话题。一般来说,初中阶段以初级层面要求为主,适当有些中级层面的要求,高级层面的要求较少出现。

(1)在内容层面感受要注意及时标注

这类感受一般是在阅读文章后产生的直觉,很少经过思考。具体包括:对文章某一内容有了看法;对文中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有了同情;对文中内容所具有的倾向有了思考;对文章作者所持的观点有了看法;对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感触;等等。阅读时只要有了一些具体感受,可以及时标注在旁边,便于学生在读完全文,或者是在后面具体深入的阅读中能有所比较,这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很好方法。许多文学爱好者,都会习惯于及时评注,因为第一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最有价值的。

示例☞《热心的海葵》是一篇说明文,从标题看,可以基本明确说明对象是海葵,其特点是“热心”,那么在阅读中就要留意那些具体“热心”的特点,如第⑦段中“知恩图报”“勇敢顽强”“挺身而出”“无欲无求”等语句就准确而又生动地介绍了海葵的特点、海葵与小丑鱼的共生现象。

(2)在思想层面感受要悟出新的认识

这类感受一般是在阅读完文章后稍加思考,有了一点深层次的具体启发和感悟。具体包括: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段话有了阅读后的启示;对文中涉及的事物所延伸或演绎出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等等。

示例☞阅读完《读书·养气·写作》一文后,对第④段中所说的“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有了同感,马上想到自己曾经对读了某一本书后也有了明显的感受,似乎是“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那么这时,你就要把这种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批注。

(3)在社会层面感受要关注话题的范畴

这类感受一般是一些社会类大文章,关注的话题比较大,往往也很能给人以启发,但要注意不要太大、太空,要符合文章实际,选取合理的话题范畴,并有相应内容支撑。具体包括:对人类生存话题的关注;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思考;等等。

示例☞读完周国平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许你马上就会有感受,似乎觉得文中写得太对了,每个人都要做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这个社会就更加和谐了,所以结合文中提到的“爱心”“责任”“追求”等关键词语,再联系实际,我们的感受就会不但内容聚焦,而且有了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