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现代文阅读:内容把握与方法突破

初中现代文阅读:内容把握与方法突破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感知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1995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高中《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当时是作为一种基本阅读技能来说的,也就是相当于粗读、略读。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也不存在于部分之中,而是在于整体之中。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整体感知,必须要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特别是学生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

初中现代文阅读:内容把握与方法突破

整体感知是读者经过对文本内容的初步阅读,快速提炼、概括阅读信息,获取文本整体印象关键,它是现代文阅读的起始环节,也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学段目标与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建议:“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

评价建议:“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理念:“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内容要求:“能独立阅读课文,体验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观点,有自己的感受。”

评价意见:“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www.xing528.com)

以上课程标准的内容分别从三个角度高度概括了现代文整体感知的基本要求:一是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学”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应是基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目的,引导到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二是整体阅读的具体思路,明确现代文阅读整体思路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任何文本都是带有作者明显的思想感情和基本观点的,并且阅读要有内化,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三是现代文阅读的两种不同信息处理能力,指出“综合与分析”,也就是整体感知和分析概括是现代文阅读的两种基本信息处理能力,但同时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因此,将整体感知和分析概括作为首要的现代文阅读要求明确了两者的重要性。

1.体现阅读教学的观念变化

“综合与分析”是现代文阅读的两种不同信息处理能力,但传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过多地强调“分析”的过程,关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在许多情况下是割裂地分析文本,忽视了文本内在的人文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因而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1]这种现象至今虽有好转,但效果不明显。

整体感知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1995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高中《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当时是作为一种基本阅读技能来说的,也就是相当于粗读、略读。到了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具体明确了整体感知的地位和内涵,将整体感知放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语境中加以表述,并提升到三大“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上海的课程标准更直接明确“综合与分析”两种不同的现代文阅读信息处理能力,将“整体把握”作为评价的导向,这也是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将整体感知作为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关注点,这也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改革方向。

2.明确整体感知的基本要求

现代文教学要关注文本内容,但简单地依据文本内容并加以分析,往往无法正确解读作者的思想。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所以课程标准将“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观点”三者并列,这是对现代文阅读思路的明确要求,指出整体感知应关注“文本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基本观点”三个方面。

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也不存在于部分之中,而是在于整体之中。心理学上有一张典型的关于“少女还是老妇”的图片,如果你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少女,那么这时,你所有看到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部分细节都是基于少女这个整体形象,因而都是美丽可爱的,如果你一眼看到的是一个老妇,那么结果会完全不同。这说明整体是把握事物现象的关键,如果整体没有把握好,那么后面关于部分的具体分析都会脱离正确轨道。由此可见,简单地从文本中,孤立地获取相关信息未必是科学的、合理的,只有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写作的动因等,才有可能正确理解文章。也就是说整体决定部分,意义生于联系。失去了联系,整体无法把握,部分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现代文的整体感知就是要能在文本内容把握的同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所传递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文本是作者的文本,是作者思想感情体现的文本,是带有作者基本观点的文本。

3.强调阅读主体的内在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方式是“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上,正是说明了语文阅读中阅读主体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引导学生能科学地整体感知课文,而这种感知是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学生自我阅读后对文本的认知体现,有一个“感得、知得、悟得”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整体感知,必须要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特别是学生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一方面,接受性学习方式仍然是必需的,因为很多的文本理解需要教师做好很多准备,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教授相应的方法,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准备性工作,这是一个学生自我阅读感得的过程。同时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分析,必须有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这种分析是一种生成的分析,要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通过学生原有认知的激发,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产生疑惑,这是一个学生自我阅读知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整体感知的最高境界是能“有自己的感受”,是经过阅读而共鸣、生疑后,所明白的包括文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学生自我阅读悟得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