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成功剖析其视听语言、营销手段和艺术性

《爱》成功剖析其视听语言、营销手段和艺术性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这部影片的情节主要由三个不同的爱情故事构成,分别是阿凯宜珈小霓之间的三角关系,小叶与马克的爱情,柔伊与小宽的爱情。以下本文就对《爱》的视听语言、营销手段和艺术性进行分析,以剖析它成功的秘密。

《爱》成功剖析其视听语言、营销手段和艺术性

《爱》影片档案

影片片名:

制片地区: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类型:爱情/剧情

时长:120分钟(中国大陆)/127分钟(中国台湾)

投资三亿台币(约7500万人民币

制作公司: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陆)

红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

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陆)

洲立影片发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香港)(2012 香港)发行

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新加坡)(2012)(Singapore)(theatrical)

China Lion Film Distribution(2012)(USA)(theatrical)(subtitled)

Festive Films(新加坡)(2012)(Singapore)(theatrical)

Warner Bros. Pictures(2012)(Taiwan)(theatrical)

其他公司: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陆)商务合作、宣传推广

沙龙电影(香港)有限公司(中国香港)(提供摄影和照明设备)

主创人员:

导演:钮承泽

编剧:汪启楠、钮承泽、曾莉婷

演员舒淇(方柔伊)、赵薇(金小叶)、阮经天(小宽)、赵又廷(马克)、彭于晏(阿凯)、钮承泽(陆平)、陈意涵(宜珈)、郭采洁(小霓)

制作人:王中军(出品人)、王中磊(监制)、黄志明(监制)、杨庭恺、郭子绮、林智祥、张大军、董俊毅、钮承泽

原创音乐:陈建骐

摄影:李屏宾、陈建利

剪辑:曾莉婷、苏佩仪、林雍益

艺术指导/美术设计:黄美清

服装设计:方绮伦、许力文

视觉特效:奇文

录音:朱仕宜

上映时间:2012年2月13日(中国)

上映天数:28天(2012.2.13—2012.3.11)

上映票房:1.33亿元人民币

观影人次:364.5万

影片简介:

影片的女主角之一宜珈(陈意涵 饰)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小霓(郭采洁 饰),可是她却爱上了小霓的男友阿凯(彭于晏 饰)并与之发生了关系。三人原本稳定的关系在宜珈发现自己怀孕后破裂了,小霓甚至还打了宜珈。而在影片最后,阿凯最终决定要和宜珈结婚,小霓也原谅了宜珈。

影片的另一个女主角金小叶(赵薇 饰)因为工作的关系,碰到了来自台湾的帅气多金的商人马克(赵又廷 饰)。马克在遇到金小叶之后,不仅被她直爽的性格所吸引,也被她独自照顾儿子豆豆的坚强所打动。两人之间渐渐的擦出了爱的火花,虽然因为身份地位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最终马克选择了接受这份爱。

影片第三个女主角方柔伊(舒淇 饰)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她在一时冲动之下和富商陆平(钮承泽 饰)结婚,但是却并不喜欢婚后的生活,她渴望独立。这时候她邂逅了口吃男孩小宽(阮经天 饰),并被他的执着与单纯所打动。方柔伊最终逃离了自己的婚姻,与小宽走到一起。

《爱》这部影片的情节主要由三个不同的爱情故事构成,分别是阿凯宜珈小霓之间的三角关系,小叶与马克的爱情,柔伊与小宽的爱情。影片中的三个爱情故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每个故事中的人物与另外两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存在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影片试图凭借这种方式来探讨爱的可能性并传达了包容理解温情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内容。而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影片又试图取得市场的成功,所以导演说:“它不是一个作者的自言自语,所以还是有很多戏剧化的设置和想象。”[364]《爱》最终在两岸三地都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不仅如此,它在Mtimes时光网和豆瓣网上分别获得了7.3和7.0的评分,可以说是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获奖情况:

第32届(2013)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提名

第49届(2012)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造型设计、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提名

第13届(2013)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观众票选最受瞩目女演员奖、观众票选最受瞩目电影奖提名

注:影片的基本信息参见Mtimes时光网:http://movie.mtime.com/144764/details.html#menu与艺恩数据库:http://m.entgroup.cn/596052/以及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730004/.等电影垂直网站或网页

《爱》单片分析报告

《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成功,首先得益于它的明星效应与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该部影片的明星有舒淇、赵薇、赵又廷、陈意涵、郭采洁等人,幕后团队则囊括了著名摄影师李屏宾、美术设计师黄美清、音乐制作人陈建骐等人才。不仅如此,影片还获得了3亿新台币的大投资。在影片上映前后,又进行了比较成功的线上线下的营销。这些都最终促成了它票房的成功与金像奖金马奖等重量级奖项的提名。《爱》的票房开创了几个纪录:它在中国大陆2月14日单日票房超过4000万人民币,成为情人节票房冠军,并打破本地情人节档期票房最高纪录[365];而它在中国台湾上映前两天半的票房高达3700万新台币,打破了导演的上一部作品《艋胛》的纪录并成为当年台湾的影片中最高开画纪录的获得者;《爱》2月14日的单日票房为1595万新台币,同样刷新中国台湾情人节(非假日)最高票房纪录[366]。以下本文就对《爱》的视听语言、营销手段和艺术性进行分析,以剖析它成功的秘密。

一、视听语言分析

(一)摄影风格分析

本片的总摄影指导是著名的摄影师李屏宾,他摄影的《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6)、《女人四十》(1995)、《花样年华》(2000)等影片获得了多次金马金像奖以及国际电影节的荣誉。作为一个善于执行导演意图的摄影师,李屏宾拍摄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影片,而这也使得他对各种风格驾轻就熟。在他的操控下,影片在开始的12分钟里做出了一个完整流畅的长镜头,这段长时间的拍摄反映了摄影师的功力。影片之后在两处地方做了特效处理:一处是摄影机穿过窗户走进金小叶的公寓,另一处是摄影机移过陆平的司机钻进车内。这两处特效将这段近3分钟的时间与前面的镜头流畅地衔接在一起,看起来成为了一个完整的15分钟的长镜头。影片这样拍摄的企图是用一个完整的长镜头来交代所有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斯坦尼康流畅的滑动、精准的切换与对焦,特别是长镜头经过的空间——从游乐园到马路,从行驶的车到大厦,又从大厦上去,再钻进公寓,然后又下电梯,再走出大厦钻进车内——这样的空间流动与置换不仅表明了摄影师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则是交待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实现这种跨度性极大的镜头得益于摄影师于生涯初期在香港拍摄电影时所积累的经验。“那时的台湾很少有手持摄影……但是香港的武侠片则需要经常这么做……他确实做到了。”[367]

《爱》这部电影承袭了台湾青春爱情片的传统,所以大部分镜头都是极为平静的,没有太多冲突的成分。而商业性的因素又剔除了暧昧模糊压抑的部分,转而开始注重动作与纯粹情感的一致性。影片的画面往往定格于角色的面部表情。人物含义明确的肢体动作的意图是如此明显,以至于观赏者很难去担忧剧情会受到偶然性的干扰。这部电影实际上的出品公司是红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它在此之前已经制作过MV《八度空间》(2002)、《Love &The City》(2002)以及李心洁的《没完没了的夏天》,还制作过《求婚事务所》(2003)、《我在垦丁天气晴》(2007)等偶像剧,近几年又拍摄了电影《艋舺》(2010)等作品。这个由钮承泽主导的公司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干净的画面、平静的故事、稍稍出人意料的言辞(缩减角色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保持对现实最小限度的涉入著称。《爱》这部影片的特色也受红豆公司这种基因的影响。当方柔伊被小宽救下拉着手跑在台北的街道上时,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并聚焦于方柔伊微笑的面部表情,这个表情代表着瞬间的奔跑给方柔伊带来的自由。而且这样的镜头在整部影片中还属于那种不多的起伏比较大的镜头,由此可见整部影片风格上的平静了。(www.xing528.com)

即使摄影师的个人风格被如此地压抑着,但是在某些镜头中李屏宾还是展示了自己恒定的特色。例如阿凯与小霓坐在车里在海崖上迎风行驶的时候,车前窗上滚动着的曲线光流正是他偏爱的会说话的景物的再现,而他习惯性的“黑的层次,红的光明[368]也在北京的胡同与台北的夜市中得到呈现。

(二)画面风格与设计分析

《爱》里台北的街道与北京的胡同首次被放进一部电影中,那么观察这两者在影片中的不同呈现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如果以三段爱情故事在影片中所占的比例来划分,那么台北显然是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空间,当然这还无法说明任何问题。重要的是影片在对两地的空间处理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小的面积——台北的巷道与北京的胡同,台北巷道里的小屋与北京胡同里的蜗居,台北休闲场所的太阳伞与北京四合院里的小餐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两地的形态在一种极狭小又极具代表性的空间里相遇了,缺憾是没有任何交流共鸣。如果承认了两地空间在客观比例上的差别,那么我们同样得承认色彩在两地分布上的不均。以常出现的场所为例,台北的家庭小屋(冷暖浓浅俱备)、街道(斑驳的绿,纯洁的暖)、夜市(“黑的层次,红的光明”)、别墅(幽暗的蓝色与暧昧的黄)的颜色非常丰富,而北京的街道(雾,杂色不均)、胡同(青、黑、灰)、金小叶的蜗居(晦暗不明的色)、夜(黑色,冷色)即使在晴朗的天气里也很少多种色彩的点缀。当然这种差别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果,还可能涉及地域的认识的或者其他的原因。不仅如此,两地空间里扮演的角色(除却人物之外的非生命物体)也迥然有别。植物与水可能是两处差别最为明显的设置了。在台北,我们可以在小宽与方柔伊谈心的小花园里,在小宽寻找宜珈的医院里,在宜珈与小霓冲突的路边看到绿色植物的映衬;而在北京,马克与金小叶的第一次动情是在夜中的孤树下面,而那棵树上则坐着令二人关系成型的红线——金小叶哭泣的儿子豆豆,除此之外则很少看到其他承担叙事作用的植物。水作为另一个载体,在台北是承载了阿凯与小霓的关系:阿凯跳入化粪池中告白后被水冲,海礁上两人的交心,海崖上奔驰的车都是如此。而故事在北京发展时水的形象则完全没有了。不仅没有水,甚至还很难找到别的外物来干涉故事的进程。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两者的对比当中,很容易发现台湾成熟的青春爱情片还没有完全适应“移居”之后的气候,它在台北得心应手的素材还很难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中找到相适应的风格。后者是积极的深度契入的,而前者是消极的甚至有时候脱离叙事的进程。

这部电影的美术设计黄美清在法国巴黎贾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École internationale du théâtre Jacques Lecoq)剧场设计系毕业之后,凭借《流浪神狗人》《天边一朵云》《艋舺》《一页台北》中获得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奖或者提名。作为资深的美术设计师,她虽然凭借《爱》这部影片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的提名,但在两地的处理上还是能够感觉到明显的差别。考虑到她以往的风格经常是一种结合了东西方式的,喜欢在小事物上花费心思,在紊乱驳杂的场景中体现生命力,“以哲学性思维及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反应在作品美学层次当中”[369]的风格,那么这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无疑就是小宽与方柔伊聊天的阳台与金小叶的蜗居了。一个地方是堆积成丛的花草、篮球架与舒服的躺椅,另一边几乎是别无长物,房间的主人与空间没有发生太多的共鸣(可能墙壁上挂着的母子相框应该被排除)。这里明显地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症候,而两者之间的等同,也只是存在于在“狭窄”的空间里发生的不分地域的爱情了。

(三)原创音乐分析

这部电影的原创配乐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陈建骐所做。他的作曲以及电影配乐多次入围金曲奖、金马奖并在2008年以《跳格子》获得第43届金钟奖音效奖。盛名之下的作者并没有在这部电影中大张旗鼓,反而是隐没于静谧的水面之下(当然和影片的主体风格是相关的)以淡取胜。“木吉他(尼龙弦)、钢琴、弦乐,是这次配乐里的主角。各自有着个别的功能,我将木吉他用在跟小宽有关的情感里,跟妹妹,跟柔伊。木吉他的温润朴实音质,恰似小宽质朴单纯性格,即使只是简单的几个和弦,都能描写小宽在情感(爱情、亲情)里的体贴,柔软。”[370]作者的所做也确实如作者的所言,配乐的不同始终与角色的特征相关,对于马克,“钢琴较为冷静且带有贵族气息的音色特质……压抑着内心的强大能量,马克不断跟内在自我、外在拉力(母亲、小叶)的抗衡,造成他独特的个性。钢琴宽广的音域和和弦的多变可能,让我跟管弦编写罗恩妮可以用音乐充分表达。”对于陆平,“一个敢爱敢恨,也愿意检视自己,最后获得平静的中年男子。音乐的处理在他身上其实是极为困难的,导演用自嘲的方式处理角色面临的各种危机,前一秒浪漫,后一秒伤心,前一分钟悬疑,下一分钟莞尔。我使用了类似Tango的节奏,加上大提琴,钢琴,手风琴的音色,让陆平的自嘲有了他独特的风味,戏而不谑地能保有角色心里仍然存有真挚的温暖。”[371]还有其他的音乐,“田馥甄的《爱》,我利用原本的编曲,加上不同乐器的变奏,在一镜到底的开场里,温柔地对我们发问爱为何物。林宥嘉《傻子》在一段扭曲的关系里,是每个为爱不顾一切付出的人心里‘当一个傻子多么好’的痛和释怀。魏如萱的《飞鸟》《我们》,前者像极了柔伊急欲展翅获得身心的宽广天空,却不知从何汲取勇气,最后在小宽的爱里得到释放;后者借着雷光夏的旋律歌词、魏如萱的歌声,在片中一一陈述着各种关系‘我们很后来更了解’的笃定和决心。”[372]所以,按照作者所说,《爱》的音乐,“其实也不简单”[373]

(附影片技术参数)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摄影机: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Panavision Primo Lenses

摄制格式:35mm

洗印格式:D-Cinema/35mm.....(anamorphic)

二、影片投资宣发分析

(一)融资分析

《爱》的制作产生于新的大陆与台湾电影产业相互发生关系的背景之中——2011年1月起实施的ECFA[374]协议。作为协议的先行者本部影片的实践是成功的。虽然在更大的市场和环境面前可能有些生疏,但是双方直接的参与者,华谊兄弟与红豆制作之间却已经非常熟悉了(华谊的王中磊与钮承泽早已相识)[375]。导演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拍《艋舺》前就屡有大陆的电影公司表示要合资,但始终没有合作成,尔后才成就爱情题材的合拍片《爱》。因此,《爱》是严格意义上准备着“如何自主地拍一部两岸三地合拍片”的合拍片,为“新世代”思考合拍片可能性的命题之作,其中开始包含新世代主创人员严谨的计算、跨越海峡魔力的经久(原文为跨越海峡的魔力经过)测量[376]。所以在获得75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之后,这部影片开始了自己所认可的探索,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类似于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那种大制作明星阵容大宣传的路线。短期内看这种模式确实容易取得成效,但是长期地看,对比《富春山居图》等港陆合拍片的现状,这种路线是否优质就很难确定了,或许对于刚刚复兴的台湾电影市场来说并不意味着太好的东西。但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确实为两地以后的合作提供了某种可能,特别是台湾电影人的市场意识。

另外一方面,台北市政府每每会大力支持有助于宣传台北市形象的电影,例如之前的《一页台北》《艋舺》等电影,在《爱》这部影片中也同样如此,《爱》在首映前于台北举行的LOVE@Taipei装置艺术展中,现场得到了当地高级官员参加就是很好的见证[377]。另外值得注意的则是本部影片成功的品牌娱乐营销[378]策略。《爱》里很少见到直接的硬性推广的场景,更多则是和影片的剧情风格人物特征极度搭配的形式。电影中一群人啜饮红酒的客厅中,包括法国家具品牌LIGNE ROSET经典的TOGO沙发、Flexform的Happy系列单人沙发椅,加上曾在电影《钢铁人》《命运好好玩》及日剧《熟男不结婚》等出现过的作品Eames Lounge Chair&Ottoman,将起居空间布置的充满个人风格。此外,片中舒淇在更衣间内落泪哭泣的画面,后方除了系统衣柜,洗手台用了Armani Casa的Guapo系列,搭配MARGUERITE乳牛纹椅凳,有别一般制式的洗手台[379]。其他的诸如酒店、汽车、红酒以及腕表之类——这些产品几乎都隐匿在剧情的表面之下,但是却对剧情以及人物的衬托又保留着最基本的塑造作用。这与导演的想法是一致的:“说到品牌精神气质与电影的契合度,我的标准是在不影响创作的情况下,在不让观众反感的情况下,如果我可以为电影再创造一些收益,扩大行销上的影响力,我觉得这是双赢的。”[380]

当然对于植入商来说,或许更重要的则是一种如何实现把自己的广告与娱乐产品进行完美契合的方式。这个目标并不仅仅是制作组的而是双方需要共同协商的事宜。出现的时长、角色与场景的搭配都需要精密的计算与匹配,而这在最近国内的商业电影中表现得越来越为明显,《全城热恋》《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都在紧紧地模仿与改造好莱坞的营销步伐,可能以后甚至会出现类似于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市场官魏江雷所认为的那种完全的类似于《变形金刚》的品牌定制电影[381]。但是不论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实现,现有的品牌营销都给电影的叙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今天的现代性的发展不仅从故事内容上规定了电影的流水线模式,还逐渐蔓延到规定一部电影的全貌。这种形式的表现——小到一枚戒指、景深中的家具装饰,大到人物的衣着与故事的场景——都在逐渐地渗透着现代性的无形影响,一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真实的”面貌最终可能是隐藏在冰山的现代性所露出的一角而已。机械的、商业的、无意识的现代性在品牌营销中的表达方式,从单纯的产品复制变成了产品定制:现代性终于开始“多样化”起来。很明显,国内电影正在以一种积极的方式适应这种转变,甚至所谓的“艺术性”主题也成了商业营销的工具。只是现代性与艺术的逐渐剥离最终会促成何种电影局面,即使有着种种预兆,但依然尚未可知。

(二)营销及上映分析

这部电影的广告投放由拥有成熟系统的华谊公司的营销中心负责,在初审电影剧本的阶段就经过了“绿灯制度”[382]的考验。营销部门在征集了众多的意见之后确定了电影的营销点与受众市场容量,之后还必须经过四道关卡——营销中心、所有的制发部门、公司总经理和总监制、导演——的审核,最终确定电影剧本的整体方案。影片最终确定投入拍摄之后,拍摄活动本身也成了一个宣传点,营销中心会派出三组人马全方位跟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一组侧拍所有视频,一组拍剧照,一组现场写文字”[383]。在第二阶段影片初剪出来之后,营销中心又会做卖点分析,确定“这部电影到底该打什么?战略定了以后……什么时候放消息?用什么媒介介质?”[384]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之下,影片前期的宣传工作才最终得以确立。因为《爱》这部影片是定位于情人节的,所以它在重庆等地举行了大型的街拍活动,通过对街头不同年龄段男女的采访,展现普通人对于“爱”的理解、体验和经历[385]。《爱》充分运用了现代的媒介,在地铁、手机、微博、公交车上做到了定点投放,并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博客。以下是本部电影的用户关注度指数图:

图1 用户百度关注图(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分析)

影片在上映之后最高峰时刻达到了2000点,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同时期的另一部爱情喜剧电影《我愿意》做一番比较,以下是《我愿意》的百度用户关注指数图:

图2 用户百度关注图(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巅峰时刻相差了足足有500多点,除去影片的剧情因素和明星因素(这两者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其中差别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营销的效果。当然,在对两部影片做对比之后,会发现之间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差距,我们可以先看两幅数据对比图。

图3 观看电影人群属性分析(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分析)

图4 观看电影人群属性分析(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分析)

从上面两幅图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爱》的观众中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比例,观众年龄主要分布在20—29岁,而《我愿意》的观众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比例,观众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39岁,考虑到两部影片不同的特色,我们会得出营销的精准度的问题。《爱》的气质偏轻松愉快与清新,所以女性和更加年轻化的观众会多一些,而《我愿意》故事中的角色是更加成熟的人士,所涉及的内容也与工作和略涉及现实的感情状况相关。所以成熟的营销对对象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广告投放的精准度。《爱》的细化研究甚至具体到预告片(现在这些预告片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吸引观众的手段),它分别做了《先行预告片》《正式预告片》《终极预告片》三部预告片,通过不断的曝光来吸引观众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本部电影的名称没有话题性,它所打出的话题“我们会负责的”也太过于普通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所以华谊公司的集团公关总监杨珺才说:“《爱》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我们的第一款海报没有做任何的头像,把大量的台词写进去,用的是全文字的。我们做了这种尝试,也值得吸取教训。因为这个命题太大了,就没法收口。”[386]

在《爱》电影的宣传中,营销还相继和其他行业不同的领域举行了一些其他的活动。例如在影片上映的一线城市举行示爱活动并制成了宣传电影,华谊兄弟联手时尚芭莎举行“全国电影示爱计划”[387],联合国内婚恋交友网站缘来网首次在国内大胆尝试“情人节电影+现实约会”的新营销模式[388]。在电影产业越来越交叉的情况之下,也正是如杨珺所言“我们是想把电影去圈子化”。这是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产业背景下更深层次的要求。但是尤为特殊的是《爱》这部影片的合拍背景,它给异地的营销提供多种可能,现在的实践还远未达到成熟的模式,未来的市场也需要更多与此相适应的营销方式。

此外,《爱》还同步推出了同名书籍,这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幕后记录,由资深电影文字记者王玉燕专访,阐述了导演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以及幕后的记录。推出同名书刊也是最近在电影营销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方式,比如之前赵薇的《致青春》带动了辛夷坞的原著《致青春》的畅销。

《爱》艺术分析

从一个大的范围看,《爱》延续了台湾电影津津乐道的青春爱情类。而纵观台湾电影的历史,青春爱情题材一直都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历经历史的沉浮但最终成了台湾电影的标签,它不仅代表着台湾电影辉煌的过往甚至在最近几年台湾电影复兴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如杨德昌所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389]也恰如好莱坞的西部片、香港的黑帮警匪片一般,这一带有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的电影类型已经成为台湾电影的传统。而目睹《爱》的特征,又会发现它以及同时期的影片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已与之前的台湾青春爱情片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所表现出来的流变,便成了人们在对台湾电影进行分析时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一)传统与矛盾的调和

电影的发展正如地质运动——新的地貌总是建立在旧的地脉沉积的基础之上并且借助它的结构来实现对地表的改造。《爱》里所展现的近乎单纯的乌托邦似的爱情可以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琼瑶式电影中找到原型。它们的区别仅仅是时代的烙印不同。承袭了“鸳鸯蝴蝶派”(更上还可以追溯到唐传奇)的叙事传统的“琼瑶电影”[390],虽然它的故事模式还没有走出中国通俗文化的框架,但是在那一种政治高压的环境下,市民文化中试图逃逸于现实的阅读、观赏动机变得非常突出[391],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向世俗屈服的态度。甚至于到了后期,当时台湾经济好转,电影业发展到黄金时期,琼瑶电影也开始有意识地西化,影片中典型的“三厅”(客厅、餐厅、咖啡厅)包裹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营造了一场极致的商业电影的梦幻。“琼瑶文艺片对社会矛盾的调和方法,或者说是对观众的抚慰方法是单纯希望用人性、真情等来解决这些矛盾。”[392]“经常出现男女主角之间的……一种违背常规的爱情,逃离了等级的差别,忽视身份的悬殊,不顾家人的反对和社会伦理的束缚。”[393]这样的矛盾的最终解决也是依靠单纯的人性与真情。而在几十年之后的《爱》里,遵循着共同商业的逻辑,影片在处理金小叶与马克,方柔伊、陆平与小宽之间由金钱所造成的矛盾时依然依靠着最单纯的爱的力量。导演所谓的“解剖现代都市的爱情”[394]也只是把关键点放在了非理性的宽容和理解之上。所不同的是在新时期的《爱》之类的影片里,经过了工业进步与消费文化的洗礼之后,阶层区隔的堡垒似乎变得更加容易打破。可是如果分析马克、方柔伊分别与金小叶、小宽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矛盾的最终解决关键在于前者的主动而不是二者之间平等的交流,这一看似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恰恰说明了它的无可奈何的调和性。

(二)传统与青春的形态

《爱》里所采用的散文化叙事与平淡冷静的风格又可以在20世纪70、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青春风格中找到原型,尤为突出就是二者的镜头语言与人物的言辞。在代表着台湾新浪潮肇始的《光阴的故事》出现之后,这类有关青春的电影,不论是侯孝贤、杨德昌还是之后的蔡明亮,都专注于静止甚至于有些凝滞的镜头语言,与之相适应的角色的言辞也是稀少且平静。而《爱》里则同时承袭了这两个方面,所不同的是,长镜头的使用越来越少,反而力求在整体上维持一种平稳的风格。倒是在情节上实现了多线条的发展,可是并没有产生深度的碰撞。事实上,现在的很多研究都将21世纪初至今这十几年的台湾青春电影看成一种新的形式[395],这类新形式分娩于台湾电影奄奄一息的时期[396],新兴的电影人在创造以拯救台湾电影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承袭了以往的传统。所以以《爱》这一类电影为代表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青春电影其实是在整体上都透露出前人的风格。但是这种继承又有着诸多不同。我在这里想通过一个很小的因素——电影中的交通工具——来比较这种不同。

20世纪80年代的火车。这个物象突出地表现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彼时台湾社会的巨变使其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本土化的属性滋长……本土化与台湾的未来相结合产生了“台湾意识”[397]。而在侯孝贤最开始的《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等电影中,极其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意识——电影开始真正地聚焦于台北以及台北人的生活。火车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既在主题上表现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奈[398],也在更高的意义上代表着不断工业化的台北社会。

20世纪90年代的机车——这突出地表现在蔡明亮的电影之中。90年代的台湾基本完成了工业转型,随之带来了工业城市中人的心灵问题。蔡明亮的电影中边缘人群的交通工具变成了摩托车。摩托车的存在表明人物最终脱离了乡土进入了城市内部。摩托车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台北的空间面貌,但是这种完整被消极的色彩(不论是单调的还是浮华的)所笼罩,它所呈现的就是更深层次的地域与灵魂的分离。所以这种完整的空间就带来了时间上的确定性:没有未来[399]

新世纪的单车。这突出地表现在新世纪以来的青春爱情题材的影片之中。在这十年的电影中,从《盛夏光年》《蓝色大门》《六号出口》《单车上路》《练习曲》《不能说的秘密》《九降风》《海角七号》、《一页台北》到《爱》等影片中,自行车在青春电影中出现的次数之多以及它所扮演的地位,都有逐渐取代摩托车的趋势。自行车与摩托车两者的更替反映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单一的时代压力消失,多元化的个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从历史与个人的关系看,如果说火车与摩托车所代表的人群还活在历史的压力之下的话,那么自行车所代表的新新人类已从历史中挣脱出来,变成了色彩鲜明的个人。纵观新时期的一系列影片,除了策略性的爱情叙事之外,坐在自行车上的个人传达了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爱》里与单车为伴的小宽与宜珈在行动上都是直觉驱动式的,自我的满足是他们行为的动力。由此而言,单车重新实现了对台北空间的整合,它既不是分割的也不是静止完整的,而是一种小单元的流动的空间,空间的流动性多义性带来了时间的多种可能性——当然这多种可能性大多数都是积极的朝向生活好的方面。然而《爱》依然承袭了之前青春片的某些特质,其中最明显的继承就是一种平静内敛的风格,电影里的三组爱情,甚至包括陆平与方柔伊之间,都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简单的言辞,毫不夸张的表情,以及结尾时的温情脉脉,都体现出了一种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内敛中和的特征。而台湾的这类青春爱情电影中的空间另一个最为独特的也是最为滥觞的意义就是它往往代表着一种生活趣味。正如导演钮承泽所说的“骑脚踏车、在阳台上种很多花草,生活就应该是这样”[400]。某种程度上《爱》这类电影正在替代中国台湾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发声,它们代表了一个主流的生活方式。作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中国台湾之前的自行车都是外销多于内售,而在2003年台湾自行车行业的两大巨头——“巨大机械”和“美利达工业”——联合与 11家零部件厂商组成行业战略联盟群体“A -Team”,重新定位台湾的自行车产业不仅是“质”的改变更是“价值”的提升[401]之后,自行车内销的产量就逐渐提升,这正好适应了岛内的中产阶级不断提升的需求。流行与蔓延的自行车文化[402]虽然披着青春的外衣,但其实是反映了整个阶层的诉求。

与历史上的青春题材比较之后,《爱》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就一目了然。与之前的相比,它所代表的一类影片“从乡村文化到城市文化,从写实影像风格到后现代影像风格,从艺术电影到商业电影,从寻根文化到在地文化”[403],都清楚地表明台湾电影正在越过历史的阵痛,转向自觉自足的时期,这其中的变迁值得深思。

当然,对于《爱》本身来说,它最特别的一点还是它作为首部合拍片的地位。可以预见到在ECFA生效之后,两岸之间有实质意义的合拍片会越来越多。作为先行者,《爱》探索了一些的新的方法。它所代表的模式到底该如何衡量,以及这种模式能否成为以后合作的主流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内容上,它安排的这一段异地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一种调和的倾向,在更深层次的文化象征上,则可以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找到渊源,这无疑也为合拍片提供了另一个值得探索的道路。

撰稿:杨守志 2012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王宜文 教授

附录

海报

票房

中国香港票房:

(数据来源:香港票房http://m.entgroup.cn/596052/)

中国香港票房走势图:

(数据来源:香港票房http://m.entgroup.cn/596052/)

其他地区票房:

(数据来源:http://www.imdb.com/title/tt2202471/business?ref_=tt_dt_bu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