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居民医保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健康中国保险变迁与政策

城镇居民医保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健康中国保险变迁与政策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目前学界在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解释力上已经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受限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在全国范围内来考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本节根据试点调查问卷在相关方面收集到的数据,来分析研究城镇居保服务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城镇居民医保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健康中国保险变迁与政策

200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近2亿,对城镇劳动力的人口覆盖率为51.1%;城镇居保的参保人数达到1.18亿,占城镇非劳动力人口的52.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城镇医保又新增扩面8 289万人。在“广覆盖”目标有望实现的同时,保障水平能否达到老百姓满意的水平也成为医疗改革面临的另一大难题。[14]参保居民对于城镇居保制度是否满意,不仅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制度的真实效率。因此,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完善过程中,必须研究并找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满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学界对于城镇居保满意度的研究目前已经逐步从理论论证转向实证研究层面。顾海从理论上构建了城镇居民医疗顾客满意度指数,在对国内外医疗顾客满意度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医疗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评价体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并结合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30位门诊就诊顾客测算了该医疗机构的顾客满意度指数。[15]仇雨临等以浙江省天台县为例,从参保居民的角度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过程中城镇居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后,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居民对城镇居保总体满意度评价一般,对待遇评价较低,其中,报销比例成为居民最为关注的因素,而对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医院的治疗条件。对于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协同发展、关系密切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条件和水平。[16]在影响城镇居保服务满意度方面,以往研究关注的因素主要包括:(1)参保居民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就业状况等;(2)制度相关因素,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参保和保险手续便捷程度等;(3)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如定点医院等级、定点医院医疗设备、人员的服务态度、就诊便捷程度等。由此可见,目前学界在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解释力上已经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受限于数据资料的收集,在全国范围内来考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本节根据试点调查问卷在相关方面收集到的数据,来分析研究城镇居保服务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因变量的界定上,将回答“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视为满意;将回答“一般”、“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视作不满意。在自变量的选择上,归为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状况、健康状况及健康意识、服务需求及利用、制度因素五大类。其中,(1)个人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已婚/其他)、从业状况(有稳定工作/无稳定工作);(2)家庭基本状况包括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家庭年医疗保健支出;(3)健康状况及健康意识包括过去一年健康状况变化、是否患有慢性病;(4)服务需求及利用因素包括两周内看医生次数、门诊医保支付比例、一年内住院次数、住院医保支付比例;(5)制度相关因素包括自付金额、政府补助水平、参保手续是否方便、报销手续是否方便、医保查询是否方便。由于自变量数量较多,需要先进行逐步回归,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生成最优模型。具体的模型架构如下:

如表6-10所示,因变量层面,对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满意程度,分布情况为:非常满意占15.10%,比较满意占52.28%,两项加总为67.38%。表示一般的占29.67%,不太满意的占2.45%,很不满意的占0.50%,三项加总为32.62%。从总体上来看,参保居民对于城镇居保制度还是比较认同的,这与仇雨临等在浙江省天台县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明确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群只占被调查人群的2.95%。还有29.67%的受访者表示对制度的满意程度为一般,这部分人群是今后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可以积极争取的。而对于制度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的不到3%,也需要重点关注,了解他们对于制度的诉求是完善制度的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自变量层面,除了前面模型已经涉及的参保居民的个人因素方面的变量外,还新增了一些与居民就诊以及医保制度相关的变量,主要包括居民两周就诊次数,一年内住院次数,医保的门诊和住院支付比例,城镇居保参保费用和政府补助水平,参保、报销和查询的便捷性等。其中,参保居民人均缴费245元,政府财政补助139.19元。由此可见,政府财政对于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补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参保居民平均两周内就诊0.67次,一年内平均住院1.45次。城镇居保在门诊和住院方面的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37.98%和40.14%。显然,各个试点城市在其具体政策中宣称的名义报销比例远高于这一水平,这也表明目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居民对于制度本身的便捷性来看,大多数居民认为城镇居保制度是方便的,分别有高达98.89%、97.06%和99.04%的参保人员认为城镇居保制度的参保手续、报销手续和医保查询手续便捷。

表6-10 变量统计描述表

(续表)

(续表)

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自变量进行了筛选,选择了影响城镇居保满意度的最佳拟合模型,然后再给出最佳拟合模型的结果,见表6-11。

表6-11 最佳拟合模型Logistic回归结果

(续表)

注:*P<0.1、**P<0.05、***P<0.01

主要结论如下:

(1)从年龄来看,参保居民中老年人对城镇居保制度最为满意,其次为适龄劳动力人群,最后是少年儿童。其中,老年人的满意度是儿童的2.54倍,适龄劳动力人群是儿童的1.96倍。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于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医疗服务的利用也比其他年龄段要多,因此,对于参保后城镇居保制度带来的福利感受最深,从而对于制度也最满意;二是调查数据出现的偏差,在调查数据中儿童和少年学生的样本量比较小,且大量学生身体相对比较好,对于医疗服务利用比较少;三是劳动力人群对于医保服务需求的利用居于二者之间,其满意程度也居于二者之间。

(2)从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居保满意度的影响来看,学历越低,对于城镇居保制度的满意度越高,这说明不同学历对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保制度的期望产生了影响。学历较低的人群比较容易对医疗服务需求和医保制度产生认同,可能认为有医疗保险并能够分担之前需要完全自付的医疗费用和负担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城镇居保制度是一项能够带来收益的“好”制度。与之相反,随着学历的提高,参保居民对于城镇居保制度的认识也更趋于理性,对制度的期望也相对较高。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发生疾病后有地方可报销,还对城镇居保制度在定点医疗服务条件、保障水平、制度便捷性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www.xing528.com)

(3)从就业状况来看,无稳定工作的参保人员比有稳定工作的参保人员对制度更为满意,前者是后者的1.58倍。这主要是由于如果参保人员没有稳定的工作,则对于疾病风险的应对能力更为薄弱,因而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担风险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没有稳定工作比有稳定工作的人员更“需要”也更“看重”医保,一旦参加保险且有服务利用和报销的经历,也更易于产生制度认同。

(4)从医疗保健支出对城镇居保制度的影响来看,参保后医疗保健支出越高,对城镇居保制度的满意度越差,其中,医保支出最高组的满意度仅为最低支出组的56.8%。由此可见,参保后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会直接影响居民对于制度的满意度。如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能够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参保居民的自付负担,制度的满意度将进一步提高。

(5)从参保后居民身体健康情况的变化造成对制度的影响来看,觉得与一年前相比身体健康没变化的人群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觉得健康情况变好了的,最不满意的是参保后身体健康情况还变坏了的。认为身体变坏了的参保人群对于制度的满意度仅为参照组的36.8%。从是否患有慢性病的参保居民对城镇居保制度的不同反应情况来看,患有慢性病的参保人群对于城镇居保制度的满意度是不患慢性病的参保人群的2.48倍。由此可见,城镇居保对患有慢性病的参保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一旦患有慢性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调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联动将对其就诊行为和满意度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制度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关注对象的保障作用。

(6)制度的便捷性对于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以参保手续为例,认为参保手续方便的参保居民对于制度的满意度是认为其不方便的人群的7.2倍,即参保手续方便与否对于满意度有重大影响,认为越方便则满意度越高。由此可见,在城镇居保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医保部门能够进一步提高医保经办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对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注释】

[1]申曙光,侯小娟.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碎片化”与制度整合目标.[J]广东社会科学,2012(3):19-25.

[2]顾昕.全民医保的新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

[3]顾昕.全民医保的新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2011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6/27/content_2171250.htm.

[5]王震.乡城流动工人医疗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基于大连、上海、武汉、深圳、重庆五城市调查数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7(5):60-71.

[6]薛新东,刘国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J].西北人口,2009(1):62-66.

[7]左延莉,胡善联,刘宝,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6(5):223-225.

[8]龚幼龙,陈家应,Henry Lucas,等.企、事业职工家庭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1(4):163-165.

[9]解垩.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研究[J].经济研究,2009(2):92-105.

[10]齐良书,李子奈.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和医疗服务利用流动性[J].经济研究,2011(9):83-95.

[11]封进,刘芳.新农合对改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的影响--基于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数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3):45-50.

[12]胡宏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政策效应与稳健性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21-28.

[13]高建民,陈星,裴瑶琳,等.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下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48-54.

[14]朱铭来,奎潮.财政压力视角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R].2011:184-204.

[15]顾海.城镇居民医疗顾客满意度指数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3):102-107.

[16]仇雨临,张静祎,徐璨,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研究:以天台县为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2):1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