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德强企:勤奋,思考,嬉戏,随行

国德强企:勤奋,思考,嬉戏,随行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读书学习,以前是讲“求”学,孔子讲“有志于学”、“问学”,都是讲学习不宜勉强、不要过分追求什么成绩分数,而应该着重提倡培养学习的“自觉”、“兴趣”、“志趣”,既要讲“业精于勤”,也要讲“神于嬉”——这样,学习才有真正的动力,才能乐在其中。既要讲“行成于思”也要讲“妙于随”——这才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的教育。

国德强企:勤奋,思考,嬉戏,随行

我说,中国教育改革,关键就是改这两个字——改了这两个字,中国教育就从韩愈回归孔子老子,这样很快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观,不仅是与西方现代教育“接轨”,而且是中国真正的、优秀的“传统”教育“复兴”。韩愈提倡“勤”,勤奋学习,这非常对,但他讲“荒于嬉”,不提倡“嬉”——嬉戏快乐,不懂得勤奋学习与嬉戏的辩证关系,实在过于严肃死板,使中国教育变得毫无乐趣、毫无生气。——正视现实吧!认真看看中、小学生沉重的书包、疲惫的眼神:这样的学习有何乐趣?!

本来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教育是一种“愉悦”、“快乐”的过程,他教授六艺——诗书礼乐骑射,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生动活泼的教育,而不是生硬死板的“标准化”、“工厂化”的教育。现实的“标准化”的中小学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是“陪太子读书”,只能是极少数人成才,而大多数成了“废品”,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正如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本书或几本教科书同样也可以教百样人——孔子一部《论语》,不是教了三千各不相同的弟子吗?古人读书学习,以前是讲“求”学,孔子讲“有志于学”、“问学”,都是讲学习不宜勉强、不要过分追求什么成绩分数,而应该着重提倡培养学习的“自觉”、“兴趣”、“志趣”,既要讲“业精于勤”,也要讲“神于嬉”——这样,学习才有真正的动力,才能乐在其中。中国教育应该把“标准化”教育与兴趣教育、技能教育或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韩愈《师说》讲“传道、授业、解惑”,主要还是偏重于“教”、“灌输”,这些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正如“知识”不等于“智慧”,老师的“教”绝对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即使“知识”可以教,但主要也应该靠学生自学;而“智慧”是个难以言说的“神妙”的东西,更只能靠自觉、靠自己“感悟”。自由、自觉、兴趣、好奇心社会需要,就是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学习动力。许多创新发明、灵感都“神悟”在嬉戏中发现。许多人才、各种各样的奇才,大都是在嬉戏中产生。韩愈提倡“思”,三思而后行,这也非常对;但他讲“毁于随”——他以为“随”就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或“本能反应”、“感情用事”,下棋也确实常常“毁于随(随手棋)”;但是,韩愈似乎没有享受过海阔天空漫无边际逍遥游“随想”的乐趣,对“随”就缺乏他自己所说的“三思”而轻率说“毁”——甚至连他所尊崇的孔子为什么追求“随心所欲”的“随”也不屑一顾。

孔子“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现身说法,讲的便是现代所谓“终身教育”,追求的便是“随”——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在我看来,就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自由”而且“自觉”的真谛。除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外,《易经》有“随”卦,讲“天下随时,随之义大矣哉”;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即“随”也。庄子讲“达大命者随”;佛家更是讲“随缘”等等——“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圣人”都提倡的一个重要内容。

俗话说“随遇而安”、“随机应变”——教育不仅是韩愈《师说》所说“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随遇而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随机应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方面。既要讲“行成于思”也要讲“妙于随”——这才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的教育。韩愈自己被贬到潮州之后,可以说便是“妙于随”——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和荣耀,可以说就是在潮州“随遇而安”、“随机应变”的结果。中国教育,在我看来,确实应该从韩愈回归孔子、老子了。(www.xing528.com)

我说中国教育应该回归孔子、老子,绝不是说不要向西方现代教育学习。我们向西方学习已经一百多年了,今后还要好好学习西方许多先进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我认为,教育,其实质就是“社会文化遗传工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与整个世界的融合过程中,也一定会通过“教育”不仅在中国复兴,而且在全世界获得广泛的传播。

孔子、老子都很强调“修身”,特别是老子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个传统难道不应该发扬光大吗?如果说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主要是提倡“君子之学”,那么,老子“行不言之教”,则是提倡自觉的“圣人之学”。我认为,一般而言,中国的中、小学,都应提倡孔子教育思想,而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则应提倡老子的教育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在我看来,这是学习、哲学思考或科学研究的“第一定律”。

许多人感叹,现代中国本土出不了杰出人才、出不了“大师”,更出不了“圣人”;许多人抱怨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中包括中国教育,而我深信,即将兴起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其中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将很快改变这一切。

作者为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