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纽约深度游:寻根与漂流,37.5°C博物馆地图

纽约深度游:寻根与漂流,37.5°C博物馆地图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了关的人中,四分之一都留在了纽约。一楼的移民史陈列内容简练,梳理了重点事件,是比对美国今昔的必修一课。纽约华埠不只是洗脚按摩中药店那么简单,它不是一个工具套装,我们对待这一历史悠长风貌几经改变的社区,这一与我们的境遇骨肉相连的社区,应该多一些高于生活的敬重。史泰登岛因其地理位置偏远,需要摆渡才能到达,到了史岛还需要搭乘公交车才能抵达不冻港文化中心。

纽约深度游:寻根与漂流,37.5°C博物馆地图

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 Ellis Island Immigration Museum

交通】在South Ferry的炮台公园乘坐渡船可达

    地铁①  South Ferry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美国史,★★★★

寻根之旅的第一站,当然要从“美国梦”的起点开始。这里是埃利斯岛,是一个让人梦起和梦断的地方。

在埃利斯岛之前,移民是从曼哈顿南端的炮台公园(Battery Park)的一座碉堡进入纽约的,后来来的人太多,地方不够大了,于是纽约人打起了埃利斯岛的主意。岛离曼哈顿不远,可也不近,岛上原本是堆放废军火的,1892年成为移民站,1900年冬天改造成为了一座能容纳五十万人的大型建筑。这里隔离传染病患刚刚好,一头看得见曼哈顿,一头看得见自由女神像,万一真的黄了,权当是过了过眼瘾吧。顺便一提,埃利斯岛是两岛合并而成,填补两岛间隙的土有很多是当年曼哈顿修建地铁所产生的建筑垃圾。

在埃利斯岛服役的三十年间,有一千二百万人通过这里,他们从船上提着大包小包走下来,在大厅中列队成行,每人领取一个号码,排队接受签证官的检验。假如你咳嗽多了,或者面色枯黄,就会被巡警带到另一个地方,检查你是不是得了肺结核或者霍乱。得病的人被送入病患专用的房间,这里有铁链吊起的上下铺位,有洗脸池和一面镜子,如果不能及时康复,那就必须得遣送回去。在埃利斯岛,每五十个人里就会有一个被拒绝,他们的美国梦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那些幸运的人会在出口被他们的亲友爱人迎接,他们在那里拥抱亲吻,有时候手续流程繁多,即便到了岛上也得隔上几个月才能见着。过了关的人中,四分之一都留在了纽约。

今天的埃利斯岛那栋宏伟的法式建筑还在,它被改造成了移民主题的博物馆,成为了人们去拜访自由女神的必经之地。一楼的移民史陈列内容简练,梳理了重点事件,是比对美国今昔的必修一课。二楼的注册大厅(Registration Hall)刻意留空,只留几面星条旗挂在空中,一百年前这里的忙碌与忐忑,欣喜和心伤,似乎仍像游荡的鬼魂,一直没有离开。

美国华人博物馆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地址】215 Centre St

【交通】地铁ⓃⓆⓇⓌ⑥ⒿⓏ  Canal Street Station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民族情感,★★★

美国华人博物馆是一家小型的历史博物馆,2009年它搬到了今天的馆址,建筑设计邀请来了著名的华裔设计师林璎,内容设计则由纽约大学的教授陈国维老师担当。林璎的代表作品是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陈老师的作品则有《还没有中国城的纽约》一书,本科期间我草草读过,后来也找机会拜访了陈老师,他谦逊低调,为人和善,身兼学者、策展人和社会活动家,为博物馆的成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博物馆讲述的是早期华人来美一百六十多年时间里,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磨难和所做出的贡献。博物馆的常设展“始于足下”内容浅显易懂,时间线索明晰,布展手段丰富多样,在有限的空间内叙述完整,可见建筑设计师和策展人在博物馆形成之初就有良好的沟通与默契。

十九世纪中叶的淘金工到排华法案时期的过街老鼠,从二战时期的称兄道弟到冷战时期的草木皆兵,在美国社会的演进中,华人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尴尬角色,他们似乎始终是白人手里的一面镜子,每当危机来临,就扛出华人来,好照出他们自己的模样,安下心来。陈列的一个环节展示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人如何在电影中展现华人卑鄙奸邪的模样,甚至将他们描绘成具有巫术体质的另类,更讽刺的是,这些负面角色的扮演者通常都是由白人演员担当,靠浓重的妆容来模拟亚裔的长相。刻板化印象就在这样“被代表”的情况下,依靠大众影像一传再传,种族主义的烙印因而挥之不去。美国华人博物馆的陈列是对华人刻板化印象形成的系统梳理,因此作为在美华人也好,短途旅行的中国游客也罢,都应该对这一段历史有一些起码的认知。

美国华人博物馆的功能辐射远不止于博物馆的围墙,他们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以纽约华埠为依托,设计了两条走览线路,一条是带领游客深入华埠街道,讲述历史,另一条是带你品尝港式早茶。和哈林区画廊博物馆一样,美国华人博物馆有着强烈的社区忠诚感。纽约华埠不只是洗脚按摩中药店那么简单,它不是一个工具套装,我们对待这一历史悠长风貌几经改变的社区,这一与我们的境遇骨肉相连的社区,应该多一些高于生活的敬重。

不冻港文化中心 Snug Harbor Cultural Center

【地址】1000 Richmond Terrace, Staten Island

【交通】在South Ferry乘坐前往史坦登岛的渡船,换乘S62或S92公交线在Richmond Ter/Sailors SH Gate站下车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民族情感,★★★★★

史泰登岛在1940年代广为人知是因为它有纽约市最大的垃圾填埋地,不冻港文化中心的诞生比垃圾场还要早上一个世纪。1833年诞生的不冻港文化中心是服务千余名退休水手们的老年活动中心,后来罗斯福新政推出社保系统,使得这类行业自治型社保机构日趋衰落。就当这片占地一百三十英亩的园区要被开发商重新改造时,1966年出炉的《国家历史保护法案》给了纽约地标保护协会最有力的法律武器,使得这一片历史风貌多样,功能性质特殊的园区得以原址原样保存。

不冻港文化中心景观开阔,气质朴素,除了拥有全美最好的希腊神庙式建筑群,还同时融教堂、植物园、现代艺术馆、音乐厅、儿童博物馆等多种机能于一体,号称史泰登岛的“小史密森学会”。至于苏州园林寄兴园,前文已多有描状,此处不再赘言,值得一提的是,这整座园林只用了六十天时间,就由四十位来自苏州的工匠修建完成。史泰登岛因其地理位置偏远,需要摆渡才能到达,到了史岛还需要搭乘公交车才能抵达不冻港文化中心。也正因为交通不便,才成就了寄兴园幽僻静雅的可贵风景

亚洲学会博物馆 Asia Society Museum

【地址】725 Park Ave

【交通】地铁④⑥  68 St – Hunter College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吃货,★★★

位于纽约公园大道的亚洲学会是该学会的总部,也拥有最好的藏品。亚洲学会的收藏最初主要来自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捐赠的三百件艺术品,其中以中国的宋明瓷器,印度柯拉王国青铜雕塑和东南亚的石雕像最为宝贵,在全美都首屈一指。洛克菲勒三世于1956年创立亚洲学会,其初衷是为了增进美国对亚洲文化的了解,但是随着近几年亚洲诸国在经济政治领域方面的活跃表现,它已经从早年单向传播的研究机构,变成了亚洲各国与美国交流往来的双向平台。

因此,亚洲学会博物馆除了以自家藏品为主轴进行轮展之外,还时常举办其他文化活动,例如现代艺术展、名人演讲和专题论坛等,常住纽约的可以留心关注。另外,亚洲学会博物馆虽然以一座专业博物馆来评价的话,陈列空间上上下下,略显得不够连贯,但建筑设计中还是藏了不少巧思,使得整体氛围充满亚洲风味,其一是模拟中国龙骨的阶梯,其二是博物馆商店的和式门扇。亚洲学会博物馆因其功能特殊,其服务内容也较一般博物馆更为优质,不但纪念品商店品种多创意足,还有一楼的花园庭院咖啡厅(Garden Court Café)环境一流,天窗树林互为映衬,采光充足,还曾多次被福布斯杂志选为“纽约星级小吃”。

(www.xing528.com)

鲁宾艺术博物馆 Rubin Museum of Art

【地址】150 W 17th St

【交通】地铁①②  18 St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佛教文化,★★★

参观鲁宾艺术博物馆的意义之一,在于了解西方人是如何认知西藏的。鲁宾艺术博物馆是以喜马拉雅文化圈为主题的博物馆,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佛像画像收藏千件有余,这一批文物主要来自于唐纳德·鲁宾和雪莉·鲁宾(Donald and Shelley Rubin)夫妇的个人收藏。博物馆位于曼哈顿富庶的生活区切尔西(Chelsea),西方人对西藏的痴迷已非一日,或许从博物馆的地段就足以看出,对宗教乐土的浪漫想象,对于长期沉沦于喧闹与繁忙的都市中产来说,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逃离。

鲁宾博物馆的馆舍由一栋破产的百货公司改造所得,设计保留了商场的回旋扶梯,使之成为显目的建筑中轴。由于所呈现者金器居多,博物馆在光线应用上堪称一流。循着扶梯缓缓拾阶而上,放眼四周上下都金光四溢,雍容之气扑面而来。

在着力打造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之外,鲁宾博物馆在学术阐释上也非常用心,对佛像绘画解剖学式的细致分析在中国国内都不多见,观众还可以取用放大镜,观察佛像和说明牌的细部。陈列的最大的亮点是一套完整的藏式佛堂(Tibetan Shrine Room),这一景观融合了百余件西藏艺术品,大到佛像唐卡,小到油灯念珠,呈现了藏文化独特的静谧神秘之美,只听得礼佛之音徐徐传来,令人神迷。和亚洲学会博物馆一样,鲁宾博物馆由于地处切尔西,也是富人社交的场所之一,一楼的马帮旅店餐厅(Café Serai)采用东方佛教风格的建筑装饰,做印度菜系,实惠不实惠暂且不说,怎么算也是观察和体验纽约上流文化的好地点之一吧。

顺便提一下纽约的另一座佛教艺术博物馆,由于规模实在太小,此处就不单独开列了——雅凯·马凯斯西藏艺术博物馆(Jacques Marchais Museum of Tibetan Art)。这座博物馆位于史坦登岛的中央,交通极为不便,博物馆依山而建,满目翠林,风景上好。马凯斯女士从未去过西藏,却为西藏佛教艺术痴醉,她甚至将她这处小院,修建成了藏式修道院的模样。博物馆藏品规模有限,有几件大型的木刻与佛像较为精美。达赖喇嘛曾深感于麦凯斯女士的一片热诚,曾于1991年亲自造访过这里。

#拓展游

纽约历史学会 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

【地址】170 Central Park West at Richard Gilder Way (77th St)

【交通】地铁A B C 81 St-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美国史,★★★

与生意火爆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邻,纽约历史学会输了人气,但以我在学会短暂的实习经验来看,他们是不会稀罕的,因为纽约历史学会一直以来的陈列风格,就是高端小众。当然,此处的小众说的并不是指那种无人问津的当代艺术展,而说的是纽约历史学会的展览多半不适合举家观览,知识分子三两成群更为常见,也正是因为如此,2011年整修之后纽约历史学会在在地下一层开辟了一座迷你的儿童历史馆,就是为了让父母在参观的时候,孩子可以有个去处,也正好平衡一下学会满身的贵族气。

成立于1804年的纽约历史学会从渊源上说,可算是纽约最古老的博物馆。纽约历史学会的创建者都是经历了独立战争的人,在这个国家初生之时,这些先驱就已经把目光放到了未来,他们深刻的明白,这个国家的前进的脚步需要有人记录,这样才会有所谓的国家与国民。早期的收藏以肖像和哈德逊河学派的画作为主,多是用浪漫主义笔法描绘美国东部自然景观。纽约历史学会建筑内部还设有一座容量巨大的图书馆,馆中收藏书籍画册地图新闻等等,其中还包括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将领的通信,据说目前所见最早的提到“美利坚合众国”这一词组的文件,就藏于纽约历史学会图书馆内。我在学会实习时,还接触到大量他们关于东西两岸华人生活的大量文件,包括自办报纸和人口信息等,甚至还有美国商船通过广东海关时清政府所颁发的通行证。目前纽约历史学会的藏品超过一百六十万件,种类涵盖早期美国和纽约历史的方方面面,比较有特色的包括蒂凡尼台灯系列,前文中提到的纽约征兵暴乱中唯一一个存留下来的征兵抽签筒也在该馆。他们永远不用担心没东西秀,每年都会推出多个主题截然不同的陈列,全纽约恐怕都没有几个馆能负荷这样的弹性

今天纽约历史学会的建筑是于1908年竣工,其建筑团队是一个专为银行提供设计服务的公司,因此博物馆单就外观而言,固若金汤的模样不免显得封闭保守。其实在历史上,纽约历史学会恰恰是由于过度执着于向公众开放,才屡次陷入财政危机。如今,接受捐赠和政府资助的历史学会靠着两个入口前树立的铜雕来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一位是林肯,一位是废奴先驱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白天,它是好客的,全纽约只有这里会有职员穿上古装玩穿越,比如放哨的巡警或纺棉的主妇,除了让你身临其境之外,他们还真的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得上来。到了晚上,它则是另一番模样,若赶上晚宴,你需得穿上西装和礼服才能进得去,不然也就只能去和北风里孤单矗立的林肯总统做伴了。

当代艺术新博物馆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地址】235 Bowery

【交通】地铁Ⓕ  2nd Avenue

    地铁ⒿⓏ  Bowery Station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当代艺术,★

之所以把当代艺术新博物馆也列于此处,并非因为它和寻根之旅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因为它地处华埠与SOHO之间,而且与周围社区气质反差剧烈,因此不妨一看。新博物馆名气不大但出身显贵,诞生于1977年的它前身是纽约世界级设计学府新学院大学(New School)的一部分,所以名字里也沿用了新学院的那个“新”字。如今的新博物馆是2007年建成的,其外观似是几个形状不一的白盒子随意摞起,到了夜里亮起灯来轮廓明晰,更加好看。2008年,新博物馆被美国高端旅游杂志《康泰纳士旅行者》(Condé Nast Traveler)选为“建筑界的新七大奇迹”。

史坦登岛博物馆 Staten Island Museum

【地址】75 Stuyvesant Pl, Staten Island

【交通】在South Ferry乘坐前往史坦登岛的渡船后出站后过马路(Richmond Terrace)即到

【建筑】★

【丰度】★★

【趣味】★★

史坦登岛上除了不冻港文化中心,还有另一处博物馆——史坦登岛博物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建筑只是一栋二层的小屋,但是展览的内容却涵盖社会,历史,生态,艺术各个方面。史坦登岛的创建缘起于岛上环保主义者的集体努力,他们将各自收藏的动物标本整合,1908年建起一座博物馆来展出。史坦登岛博物馆自成立之初就以教育公众为己任,直到今天仍然频繁组织社区活动,鼓励当地学生接受自然史和环保主义教育。其布展方式仍保留着二十世纪之交的样子,尤其是动物标本环节,带有着浓重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可算是博物馆历史的活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