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培养学习者的书法审美能力

怎样培养学习者的书法审美能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的审美能力培养要提高对美的理解力。但作为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指出具体的内容,讲清道理,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才能反映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就是主观认知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审美过程。在于校正审美情趣,对于世俗、低俗、庸俗的现象有鉴别能力,对于假恶丑有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对于各类旁门左道的书法现象不随声附和,能主动抵制。而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在形成大众审美思潮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创造

怎样培养学习者的书法审美能力

如果说书写能力是一种输出能力,通过笔画、结体、文字、信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想法、色彩、品格传达给别人,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等待别人去感受、理解和接受、评鉴,那么,审美能力就是一种接收能力,对于一件客观存在的书法作品,去感受、理解、品鉴、发现它的内容、特点、风采、神韵以及创作者的主观态度、人品修养、创作情境及艺术境界。这是一个从感性开始的理性选择过程,每个接收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发现美的,摒弃丑的。对于书法教育而言,这种接受的对象,既有源远流长、色彩纷呈的中国书法史,也有眼前的书法现象、作品和书写现实。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欣赏能力更具有普遍意义和社会性,甚至更加实用。同时,也会对书写形成正面导引和正确示范的作用。

书法的审美能力培养是从感受美开始的。什么是美呢?关于美的性质、定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美是和谐,有的说美是完善,有的说美是关系,有的说美是生活。有人认为美是客观的,也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有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结合,也有人认为美是超自然的,于是形成了许多美学流派。大家在分歧中也有共识,如认为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本质上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能力的总和,表现为社会实践、自然的人化和艺术创造。美是以人为出发点,在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之中看到的人的力量,人的本质。从感受开始,就是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艺术品,从中认识人类的自我。这是一个人类反观自我的过程。所以,美的本质,总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又总是以人为终点的。

书法呢?当书法作为艺术品展示时,首先要在书法中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看到作者通过文字载体和书体样式展现出来的气象、韵味、神采以及人的自我、人性的自我和人类美好情感的自我。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欣赏书法作品的人,看到了自己认同的情趣、力量、势态和追求。

书法的审美能力培养要提高对美的理解力。“美”与“美的” 是有区别的。“美”是本质,“美的”则可以是具体的现象、事物。感受美,是对美的客观存在的认同。但作为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说一幅作品是美的,要回答为什么是美的。这个为什么可能不在嘴上或笔下说出来、写出来,但对于欣赏者来说,他的心目中一定要对为什么是美的有自己理解、分析、认定的理由。尽管面对同一幅书法作品时,不同审美主体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甚至大相径庭,结论完全相反,但如果都能阐明自己的理解,说出为什么,真理就会越辩越明。理解力在本质上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感受、衡量、评价作品的过程。标准越客观、越具有社会共识,就越能取得大众认同。而凭借一己之好、个人成见甚至歪理邪说,就会背离正确的审美方向。

书法审美能力培养要在具体作品美的内容中加以体现。一幅作品客观地存在那里,反应不一,自己认为好、美,那是自己的事,但大家可能不认同,不服气。指出具体的内容,讲清道理,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才能反映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就是主观认知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审美过程。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又见大唐书画展,后又召开了书法艺术研讨会。展出中的张旭《古诗四帖》引人瞩目,观者云集。怎样品鉴、欣赏这幅作品呢?本书作者在《张旭之颠与〈古诗四帖〉》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古诗四帖》本是一件有争议的作品,北宋入内府,《宣和书谱》著录。南宋为权相贾似道窃据,明归华夏真赏斋,后入项元汴天籁阁。清入内府,题名张旭,《石渠宝笈》列为赝品。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在《鉴馀杂稿》中不仅论例了真赝之争,还以势论帖,显真知灼见。他在《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一文中,以势别脉,因派证帖,先举怀素《自叙帖》涉论,虽素书的风格“细劲如鹭鹭般”,“至于笔势,很多地方都与这卷脉络相连,条贯相通,明确地显示了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又举颜真卿行书《刘中使帖》,以其“逆笔”证与《古诗四帖》“书势之一脉相通。”他认为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是辨证此卷为张旭真笔“唯一的实证”。继而总结说:“从晋唐以来的书体发展来看,这一卷的时代性,绝不是唐以前所有,而笔势与形体,也绝不为晋以来所有。从王羲之一直到孙过庭的书风都与这一卷大相悬殊,迥异其趣,这一流派的特征,在于逆折的笔势所产生的奇气横溢的体态,显示了上下千载特立独行的风规。”(www.xing528.com)

奇气横溢的态势,正是《古诗四帖》的突出特征。这一特征由“逆折的笔势”而来,由横不厌舒、纵不厌展而来,这正是唐韦续《墨薮》中所说的“张旭笔锋诡怪,点画生意”,只是谢稚柳先生说得更加浅近、明白而已。所以,《古诗四帖》的体势仍然承袭着草法的一笔连贯,但笔势,则生发出逆锋盘纡的意趣,更以连纵放扁为形势,以偃仰僵仆为态势,从而形成了晋以来所未见的风规,与世称之“颠”达成了相辅相成的笔墨对应。何谓神?非意所到,可以识之,破法立新曰奇。何谓颠?纵横恣性,不履常轨,放任无方曰逸。毫无疑问,奇气横溢张扬了草书横势的颠逸情状。张怀瓘在《书议》中说:“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所谓一气势贯,通章不隔,纵横取势,张旭无疑是更胜一筹的。

张旭的《古诗四帖》是大家都熟悉的,众口一词,无不称道,但美在哪里却多不明究竟。在烟云缭绕、变幻莫测之中,与王羲之、孙过庭、怀素比较,奇气横溢的态势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美就美在于各家草书一笔连贯之外,加入了逆笔横溢的奇趣。这样,就回答了张旭草书之美的为什么。

书法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发现美上下功夫。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抑或扭曲了美,都是审美能力培养所力戒的。发现美的核心,在于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自觉。不是视而不见,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实践中体察人类的本质力量,并反观现实,反观自我。在于校正审美情趣,对于世俗、低俗、庸俗的现象有鉴别能力,对于假恶丑有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对于各类旁门左道的书法现象不随声附和,能主动抵制。在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追求,吸收传统的书道精华,建立正确的判断标准,积极进行审美体验和指导审美实践。而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在形成大众审美思潮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创造美的氛围和能力提高。

唐·张旭《古诗四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