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聋童手语基础、汉语能力及认知水平对双语教学的相关性

聋童手语基础、汉语能力及认知水平对双语教学的相关性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双语教学”能促进聋童手语的发展手语是聋人的交际工具。双语教学能促进聋童手语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二)“双语教学”能促进聋童汉语能力的提高在双语班,我利用手语帮助聋儿理解故事情节和中心句子的意思,然后学习拼打手语,再认读,并提升语言清晰度,让聋儿知道语言不仅有音和义之间的联系,更有手语、意义和口部形象之间的联系。这说明双语教学能提高聋童的参与意识。

聋童手语基础、汉语能力及认知水平对双语教学的相关性

(一)“双语教学”能促进聋童手语的发展

手语是聋人的交际工具。手语是聋人社交和聋校教育教学的直接手段,是在聋人失去听觉机能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特殊语言,已成为聋人群体交流思想感情、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便捷的工具。人们在教学中发现,聋人对聋人手语可无师自通。英国救助儿童会的杨海宇先生调查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宗教信仰的聋哑人在一起都可以交流。西双版纳傣族聋童可以和北京的汉族聋童一见面就打成一片,英国的未接受过教育的聋人与美国的未接受过教育的聋人彼此能够交流。

操不同方言的人会自成群体,健全人与健全人在一起交际谈话非常方便,这一点,聋人群体也一样。只要有手语,聋人就可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应该说,聋人同样渴望学习、渴望社会交往、渴望获取信息、渴望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们的思想感情、七情六欲、心理活动,都与健全人一样。只是由于聋人听不见,同外界的语言交流有困难,加之外界不了解聋人,导致聋人要么被描绘成愚昧、简单、鲁莽甚至是野蛮的低能人,要么被说成是灵活、机敏的绝顶聪明的人。事实上,聋人还是人,就像普通人一样,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双语教学能促进聋童手语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双语教学”能促进聋童汉语能力的提高

在双语班,我利用手语帮助聋儿理解故事情节和中心句子的意思,然后学习拼打手语,再认读,并提升语言清晰度,让聋儿知道语言不仅有音和义之间的联系,更有手语、意义和口部形象之间的联系。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聋儿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了,能回答一些问句和说连贯的句子。(云南聋儿康复学校双语班教师)

字音与手语有密切的关系,如日常教学中经常要用的汉语连词“虽然”“但是”“如果”“否则”等汉语手语,聋人自然手语一般不用连词、介词、量词。这些手语是由每个字的声母构成的,通过语音教学,聋儿虽不能掌握词的准确发音,但可以掌握词的音节节奏,为词的手势动作奠定了基础,手语的音节节奏又弥补了口语学习的不足。打手语时手指运动产生的感觉是一种语言运动感觉,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运动感觉可以促进聋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临沧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双语教学”能提高聋童的认知水平

实施双语教学后,能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表现为标准化测验成绩的提高;大理双语班学生的文化考试结果好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大理州特殊教育学校李志宏)

实施双语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业完成率、对学校的态度、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日常行为等表现得更好、更积极。(安徽聋儿康复中心)

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同伴建立的长久友谊关系、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残疾接受得到改善;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加强,更加宽容,参与更加积极,无自闭倾向。

聋儿在活动中掌握的知识,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记忆深刻,保持持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聋儿MZH在公园活动回来以后,凭记忆画出了美丽的孔雀,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她结合了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的结果。这是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活动促进了聋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云南聋儿康复学校双语班教师)(www.xing528.com)

我感觉我在教学中越来越自豪,双语班的聋儿学到的词汇增多,生活技能也提高了。(安徽省康复中心双语班聋人教师)

双语教学重视聋人教师的作用,使手语和口语密切配合,促进了聋儿全面发展。(大理州特殊教育学校周淑芬)

从小生活在聋人家庭的聋孩,从小就受到手语的熏陶,他通过手语认识双亲,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到康复中心双语班上学的时候,其心智发展水平与同年龄普通孩子的水平是一致的(希—内学习能力测验表明)。当然,不能用普通孩子的语言能力去要求聋孩子的有声语言水平,就像不能用聋孩子的手语能力去要求普通孩子的手语水平一样,但他们基本的心智发展水平是同步的,这符合同环境心理同步发展的理论。

有趣的是,手语有助于提高婴儿的语言能力。有调查表明,手语可以帮助8个月以上的婴儿同父母交流较为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在婴儿时期学习手语的听觉正常的幼儿学说话的速度比一般幼儿快,到2岁的时候,他们比没有学习手语的儿童平均能多说50个单词,到30个月时,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同年龄孩子快出4个月,到3岁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达到4岁儿童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专家加西亚说:“如果听力正常的婴儿学习手语,他的性格比没有学习手语的婴儿开朗,身体也更健康,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避免了很多婴儿因不能同外界交流而常常遇到的挫折感。”他说:“当婴儿能够用一些简单手势代替哭闹后,他们同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改善。”[2]

(四)“双语教学”能提高聋童的文化意识

语言传递文化的内容,承载文化的内涵;文化促进语言的发展,引导语言的走向。双语班聋人自编自演哑剧、舞蹈、滑稽小品魔术等已是很平常的事。聋人哑剧,好看易懂,不仅聋人喜爱,就是健全人,也能从中体味出它的节奏、气质、风格之美。此外,聋人爱好体育、绘画、摄影、集邮、旅行等,这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对文化的追求。他们失去的是听力,而不是生活和追求,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要靠视觉来接收信息,他们须臾也离不开手语。

(五)“双语教学”能提高聋童的参与意识

当然,与健全人独处一样,聋人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这既是处于无声世界的难受,也是无处交流和发泄的痛苦。所以,聋人喜欢与聋人在一起过群体生活,他们可以用手语聊天玩乐,可以自由自在地互诉衷肠,不至于有与世隔绝之感。我们双语实验学校的学生,每到放学之际,都不想马上回家,这并非意味着他们不爱家,而是因为回家没人陪他们交流、陪他们聊天,所以,他们宁愿在学校多呆会儿再走。

尽管聋人对手语无师自通,尽管入学前他们素昧平生,但只要他们在一起,凭手语就可以成为朋友。由于教学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发现聋哑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手语,比如,在大家谈论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增加语言的色彩和表现力,他们往往喜欢以突出手势动作来帮助表达;当两个人相距稍远,会不由自主地用挥挥手、摇摇头来表达自己心中想要说的话。这说明双语教学能提高聋童的参与意识。如果不准拼打手语,那他们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形呢?常常是他们拉着父母的衣服无所适从地站在身后,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身边的一切。有专家甚至指出,如果没有手语,聋人就没有生活。

手语是我国政府公布实施的具有语言性质的聋人交际工具,正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尤其是手语新闻的播出,表明手语群体意识的形成得到认可,这对于促进残疾人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