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益处

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益处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国防意识的精髓。国防力量的聚合是以爱国为纽带的。国防的强大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动力。增强国防意识有利于破除懒汉懦夫思想,树立拼搏精神,对全体民众和各行各业都是有益的。既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又影响士兵的体质和情绪。

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益处

和平时期的国防,除具有威慑和实战功能外,还具有政治教育、发展经济、造福社会、外交斗争及推动科技发展等功能。

1.政治教育功能

和平时期国防的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具有激励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上。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包括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民族,热爱祖国的领土。在我国只有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可见,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国防意识的精髓。

献身国防是以爱国为信念的。云南保山军分区原司令员刘斌从50年代起,就一直在西南边疆工作。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他的大儿子和二女儿参加了战斗,老伴参加了支前,两人立功,一人受嘉奖。1981年12月,刚从军校毕业的大儿子刘克在排除越军埋设在我境内的地雷时,不幸壮烈牺牲。不久,刘斌又把小儿子刘明送到前线。1984年7月,刘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半个月后,刘斌又让在内地部队当外科医生的女婿陈加勇走上边防前线。他们一家六口,为国御敌,前赴后继,被部队指战员和当地各族群众称为“满门英烈”。这“满门英烈”靠的是什么呢?就是爱国之心。

国防力量的聚合是以爱国为纽带的。在祖国遭受外来侵略时,爱国是全体公民的最高愿望,爱国主义召唤着千百万人拿起武器奋起反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以爱国为宗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顺应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一切爱国者的良知,迫使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合抗日,从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国防的强大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动力。在物质基础相同的情况下,爱国意志的强弱可造成国防能量的巨大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法德边境的法国最大的要塞凡尔登,遭到了德军历时8个月的猛烈攻击,法军面对强敌,高呼着:“他们不得通过”的口号,顽强抵抗,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这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可以说,用爱国的意志筑成的防线是任何防线也无法比拟的;而丧失爱国的意志,再坚固的防线也将不攻自破。

2.发展经济功能

国防意识出生产力 强烈的国防意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具有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我们知道,培养人们的国防意识,意在倡导一种精神追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爱国热忱,使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作动力,不仅能使人们愿意为国防建设尽力,而且能激发出为振兴国家经济作贡献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国防意识有利于破除懒汉懦夫思想,树立拼搏精神,对全体民众和各行各业都是有益的。

人们不曾忘记,新中国诞生的头3年,尽管斗争错综复杂,工作千头万绪,但国民经济仍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的好转,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仅1953年工农业总产值就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0.5%,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全民那种尽快使中华强盛,抗御帝国主义威胁的强烈国防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我国许多厂矿企业都主动将国防教育纳入本单位的工作之中,把国防教育当成企业竞争的动力之一。1988年9月,广西军区政治部、南宁市军分区会同市经委联合调查南宁市224家企业的成果显示,经济效益年递增30%以上的25家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国防教育和民兵训练制度,其中1987年以来进行国防教育试点的15家企业,经济效益最好。南宁市手扶拖拉机厂,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988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和45.4%。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防经济部门生产的是较精尖的新产品,要求民用技术部门提供优质材料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国防的需要,必然促进民用经济部门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建立新兴的工业部门,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它更快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生产原子弹导弹等新的战略武器,促进了原子能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发展。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囊括了开发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学、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工程、新兴材料、光电科学、高能激光器和粒子束武器等8个项目。这一计划的实施必将使美国工业结构改组,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3、科技推进功能

推动科技的突破与创新 人们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总是优先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并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新型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制造。这种由于迫切需要而集中大规模力量进行的攻关,往往导致一些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及新的突破,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罐头的发明,就是军事需求的结果。拿破仑在自己多年的征战中,经常遇到补给困难的问题,很多补给军队的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因路远天热而腐烂变质。既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又影响士兵的体质和情绪。所以,拿破仑重金悬赏,希望获得解决保存食物的方法。此时,一个名叫阿珀特的法国人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玻璃罐头。这种防腐技术很快传遍了欧洲,后来又出现了金属罐头,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至于飞行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的出现,航天技术火箭制造技术的推广,原子能技术和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产生,电报雷达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完善……无一不是军事需要刺激的结果。这些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肌体之中,发展成长,推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

国防科技向民用转移 国防科学技术是高度密集、多学科综合、技术先进、设备完好的领域,转移到民用,可以带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利用航天技术进行资源开发、气象预报、卫星通信、广播等,投入产出的效益为1∶10。国防科技向民用转移,有广阔的天地。仅1979~1984年的5年间,我国国防科技部门与地方企业签订的转移合同就有2447项,增值创收效益十分明显。当然,现代国防技术的发展经费日益上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国防科技必须积极向民用转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减轻国家经济负担。(www.xing528.com)

4.社会造福功能

如果说国防意识出生产力,国防促进民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发展是间接地创造国民收入的话,那么和平时期的国防本身有直接创造国民收入的造福功能。

国防工业走军民结合的道路生产民用产品 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决定国防工业必须走军民结合的道路。

军民结合也是社会经济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从事军火工业的资本家,受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在军用产品任务不足或军火不景气的和平时期,决不会让自己的生产能力白白闲置,而要积极生产民用产品,维持本企业的高额利润。社会主义国防工业,在军用产品任务不足的和平时期,应在保军的前提下,多生产人民需要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军事强国,国防工业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在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上力求军民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除少量生产单一军用产品的专业化军工厂外,90%以上的军工企业都是双重产品结构的“增殖”的军工企业,有军用产品订货就生产军用产品,没有军用产品订货就生产民用产品。这样对应付经济危机,提高国防工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平时向战时的转换速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前苏联虽然一直保持相对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但是,为了缓和同美国军备竞赛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非常重视调整军工部门的产品结构。国防经济部门技术装备先进,军用设施物质条件好,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如机场、码头仓库、医院等等,在保证军用的同时,也可军民合用,也可民用。军队淘汰的技术装备,如飞机、船舶、车辆、各种机器等,凡能继续使用的,可以转为生产使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多数企业建立起军民结合两用的生产体制。这些年来,国防工业认真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大力开发民用产品,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舞台中的重要角色。“中国航天”已走向国际市场,“长虹”电器已成为民族电子工业的生力军

军队直接参加经济建设 建国以后,我军在完成训练、战备任务的前提下,参加了国家许多重点工程建设。据统计1949~1979年的30年间,我军参加修建铁路47条,总长1200公里,占同期全国铁路建设的37%。参加了100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引滦入津工程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好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5年中,军队支援国家和地方大中型重点工程8200多项,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的劳动项目达11288万个,还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了农副业、服务业、修理业等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补充了军队的供给,仅副业生产一项,5年中就生产粮食32.8亿公斤,油料0.7亿多公斤,鱼类3000多万公斤,肉蛋2.79亿公斤。

我们在肯定和承认国防的经济建设功能之时,还必须明确国防的根本职能,改变国防是“纯消费”的观念。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指国防价值的本质,就是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的武装侵略和颠覆。这也是国防与国家其它部门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国防特别是国防工业、军队等部门不能置国家安全而不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国防部门只有在不影响根本职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国防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从经济的角度看,有些国防部门有输入,有输出,而有些国防部门则没有货币形式的产出。但是,这些部门的产出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安全。强大的国防与军队的存在,有了国家的安全,使国家经济建设有安全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国防是“纯消费”的观念。我国军事理论家杨杰指出“国防的意义是极其广泛,极其深奥的。它所负的责任,不仅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国家的领土完整、社会的安定秩序,并且是推行国策,发挥国家机能的有力杠杆。”

5.外交斗争功能

陈毅元帅当外交部长时经常谈到,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没有原子弹、导弹,我这个外交部长讲话就硬不了。陈毅元帅的这句话,把国防的外交斗争功能讲得非常透彻。

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然而,没有强大的国防为后盾,“独立”就必然软弱,“自主”只能是“放空炮”。这也是中国人民从100多年来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苦难中深深体会到的一条真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欺侮、被宰割的地位,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国家的完全独立,获得了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条件。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与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分不开的。

国家的独立离不开国防,国家的“中立”也离不开国防。瑞士、瑞典都是中立国家,但都是武装中立政策。瑞典认为要显示中立的决心并在实际中有效地推行这种政策,必须有“与国情相适应的强大的国防”。瑞士当局认为,中立政策光靠国际协定和外交努力还是不能维持下去的。战争要靠平时遏制和准备实施战争来加以防止。中立政策只有依靠这样的坚强的遏制意志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众所周知,1815年的《维也纳宣言》确认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地位,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的中立并没有得到完全保证。瑞士的领空、边境往往遭到法西斯军队的侵犯。为了生存,瑞士还不得不容忍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在自己领土上开出一条通路。这种“胯下之辱”,无疑是对“永久中立”的莫大讽刺。比起瑞士,丹麦的遭遇就更惨了。两次世界大战中,一贯奉行中立政策的丹麦被德国强占。原因很简单,丹麦虽小,但扼守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端重要。德国意识到,丹麦一旦落入对方之手,将对自己构成极大的威胁,侵略者信奉的是“先下手为强”,管你中立不中立。历史说明,没有可靠的国防作后盾的中立宣言,对侵略者来说等于一纸空文。当你不妨碍它的扩张战略,或者当他尚无足够力量征服你的时候,它可以侈谈“尊重中立”,但一旦它感到需要和时机成熟,条约均可撕毁,诺言均可背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