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动融合:深度渗透互动意识

互动融合:深度渗透互动意识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电影与观众互动的本质是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广告在微电影上的创意和技术投资巨大,而互动体验能够很好地拉近商品与观众的距离,所以微电影的互动模式在观影中也会有新的发展。互动微电影指参与者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介入电影的环境,并持续产生交互作用,这意味着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电影结局。

互动融合:深度渗透互动意识

(一)微电影强大的互动潜力

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曾说:“网络社会里,任何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可见,受众在网络信息生产和接收中的地位早已发生了转变。用户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多种功能自主地选择想要收看的微电影。微电影与观众互动的本质是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主导地位不同,微电影在传播中呈现去中心化的平等推动过程。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大众媒介已经演变成个体之间的双向化交流的工具,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电脑)将把所需信息拉过来,并参与制造信息的活动。互联网的主导权在用户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个人创作和贡献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参与个人媒体的互动中,用户可以自由地进行个人表达与意见共享,而传播者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用户的想法,掌握传播的效果。尼葛洛庞帝谈及“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时说,数字化生存的首要特质就是分散权利。在虚拟生存中,先验的真理观消失了,在网络空间中,没有人可以任意剥夺和控制他人的话语权

随着人们对微电影中互动模式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互动式微电影出现在人们眼前。2012年,韩国的一种化妆品为进入中国市场,就曾尝试推出了一部互动式微电影。微电影男主角为韩国明星李敏镐,采用最新的技术设计互动效果。操作方法很简单,网友们只要登录活动的页面,在指定位置上传自己的照片,输入姓名,就会自动生成由网民担任女主角的视频。这样,网友们在家轻点鼠标就可以定制一部独一无二的微电影。这种自主参与,让微电影的互动变得简单而又精致,受众能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当然,这只是全民参与式的微电影最初的探索,现在微电影的互动参与方式已经逐渐向更高层次和更深入的体验延伸。我们不难发现,微电影有利于更多地汇集群众的智慧,真正做到以情感需求为导向,还为更多怀有电影梦想的人提供圆梦的机会。加上专业制作团队的精心打造,会给电影事业带来一股全新的力量,更是对传统电影模式的有益补充。

如果说微电影情感表达的意义在于人的情感与微电影作品的对接,那么微电影情感互动的意义就在于作品情感与人的情感的碰撞。这就需要具体的情感互动策略引导受众将心理的情感火花付诸情感反馈行为。

1.观影前的互动策略

微电影要充分利用互动功能,在创作之初就要树立起互动意识。制作和宣传经验丰富的微电影从业者们都会将情感互动尽可能地提前,从微电影创作的初始阶段便开始聚集人气。组织方在确定好主题后,可以采取剧本征集的方式选择好的故事。然后,通过网络报名、网友票选的方式招募合适的演员,这样既达到了影片宣传推广的预热作用,又有助于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如果说微电影剧本投稿还有一定的文学门槛,那么演员的招募则具有很高的大众参与的自由度。上传自己曾出演的作品或者仅一张照片便可以轻松参与,不管结果如何,这个参与的过程也足以让那些“准受众们”开心和期待了。多种多样的前期互动常常引起民间参与者极大的兴趣,而观众们也可以参与到活动的投票中,使得整个活动获得较高的关注度,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创作者单方面主动的创作行为,还是一个创作者在潜在接受者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创作的过程。创作者期待和确信自己将拥有观众,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满足自己设定的观众的愿望、要求和审美情趣,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适应假想观众的接受水平,这就类似于文学理论上讲的“隐含的读者”。而微电影剧本的征集正是将作品“隐含的读者”与真正的观众相融合,实现更高效的情感互通。观影前的互动对于制作微电影的小团体来说,也是壮大团队力量的好机会。主创者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人员招募活动,召集各行各业中热爱微电影的人们参与进来。在拍摄前,可以对一些完全没有基础的爱好者们进行一定的集中培训,然后做好工作任务的合理分配。这种特别的深度互动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人们对微电影的情感会进一步加深,进而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2.观影中的互动策略

首先,便利而完整的个人化观看体验。对于身处公共空间的受众,比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来说,相比于传统电影的影院观看方式以及时间较长的问题,观看微电影能够随时完整地实现个人化体验。一方面,个人化的观看行为可以将自己与别人暂时隔绝,完全处于人机(电子设备)对话的模式中,间接地打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观看空间;另一方面,微电影的叙事功能可以尽可能地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一个点上,让受众在闲散的时间里完成比较连贯的观看活动。微电影尽管短小,但是仍然可以完成对故事的讲述,并拥有完整的主题,特别是基于影像画面拼贴的电影本质特征并未消减,因此它仍然诱导着通篇观看行为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专注观看微电影的个人也就与身处类似地铁、广场等公共地带中的他人产生了“距离”。此外,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一方面体现在观众自主决定影片的播放进度和是否继续观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花多少时间来参与观影。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观众对影片的价值定位上,是肯定还是否定等,这也直接决定了影片在个体身上潜在的人际传播范围。如果没有继续观看,或者对影片持否定态度,那么它的传播机会就相应降低。微电影既有活动的视听艺术,又有实时互动的情感交流,还可以自由控制观看时间,这些无疑都为微电影观看中的互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其次,观影模式的变革。广告在微电影上的创意和技术投资巨大,而互动体验能够很好地拉近商品与观众的距离,所以微电影的互动模式在观影中也会有新的发展。互动微电影指参与者能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介入电影的环境,并持续产生交互作用,这意味着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电影结局。但在互动微电影的设计上,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不但要考虑故事情节中人物命运的各种变化及其不同归宿、故事情节的多向发展及其不同结局、环境的变化对故事及人物的多向度影响等艺术性、逻辑性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不同文化背景,画面可视性及技术能力等因素。这样的全维度的设计,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互动体验需求,赢得最佳的微电影互动效果。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现在在技术层面还难以广泛实现,但已出现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2012年,卡萨蒂推出了一部以家电为主角的互动微电影。观众在观影中,跟随女主人寻找礼物。微电影中会出现互动情节,观众按照画面中的动态指示完成指定的操作后,主人公便会按照我们的“指令”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用户有了决定权,仿佛自己亲身体验了一番。全片共设置了四处互动,都是推动情节的重要步骤,这让观众变身为片中的女主人,沉醉于片中营造的生活气息。简便的操作模式和舒适的视觉体验,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商家的产品推销。微电影在观影中的互动,将来的目标是能够由观众决定故事情节的走向。这种多结局发散结构在商业微电影中已经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虽然卡萨蒂的互动微电影尚存一些局限;但对于普通微电影来说,这在技术上的普遍应用仍需要时间,它仍然为微电影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观影后的互动策略

观看微电影以后,观众的回复率、点击量和转发量都会对创作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观影后参与评论和转发的过程中,观众无形中从一个接收者变为实际的信息传播者,不仅主动参与了影片的运营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影片的传播效果起到影响作用。

同样是卡萨蒂的品牌,早在2011年微电影诞生之初就尝试了最早的互动情感营销和推广。在主题微电影《谁的爱填满冰箱》推出之后,其在新浪微博、官网等媒介上举行了关于微电影的系列有奖猜想活动,包括男主角的身份、职业等,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微电影摒弃了以往广告产品“被植入”的思路,而是将其作为整个微电影情感传递的核心道具,或者说是主要角色。随后此款产品的需求量暴增,体现了其宣传效果。看完影片,或许每个女孩子都期许能够拥有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冰箱,邂逅一段美好的爱情,而这款冰箱也就成为一种品位的象征符号。

除此之外,很多微电影奖项都是通过观众投票产生的,比如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单元,大众评委们大多不是专业的从业人员,而是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很少对制作技术吹毛求疵,而是将选择的重点放在情感的影响力上。哪部作品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和感悟,就更容易获得认可。这种来自情感的评判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体现影视艺术真正的价值。

互动在营销中要重视受众的情感体验,艺术的思维要多维度地展开。不能再停留在以前依靠自己的主动地位便可轻松赢得受众的认识层面了,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影特点和价值需求,重视他们参与的程度和满足感。

2013年,东风标致推出“音乐互动”微电影《选择爱》,由导演李蔚然、影星陈坤音乐人梁翘柏等组成强大的明星级制作队伍。影片共分三集,分别在同年6月10日、6月27日和7月16日投放网络。影片在制作和宣传上都有很强的互动意识,巧妙的情节设置使得每一集的结尾都留有悬念,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并鼓励观众参与到微电影的故事的预测中来。每集微电影播出之后,都会展开针对后续情节、大结局的互动有奖竞猜活动,分享微电影也可以获得抽奖机会,且奖品丰厚,这取得了不错的宣传互动效果。微电影无形中在接来下的用户选择中逆转了身份,成为用户主动选择和参与的对象。观众有期待、有参与,双向的情感融合带动了观众情感的进一步强化。

在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有关于微电影故事的评论,有关于演员表演的评论,还有关于这辆车的评论等,而这些评论,别人也可以进行转发和回复,使得交流和传播都畅通无阻。网络平台让人们的情感可以自由表达,亦可以无限连接,这对于创作者和爱好者都是有益的,对于商家更是一种双赢。

商业微电影中,品牌的营销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情感诉求。通过观众也就是潜在的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充分利用微电影互动体验的心理特征,在故事与品牌中找到情感的结合点,就是所谓广告的软植入。广告的软植入开辟了营销模式的新天地。

商业微电影《刷车》在极短的时间承载范围里,充分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结构的悬念感。微电影开始是主人公的自述,沉稳的声音将我们带入一个洗车工周而复始的平静生活中。但暴风雨前的宁静总是短暂的,在他精心准备人生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闯进了他的刷车行。接下来,同事被这个陌生人杀死的情节将故事推向了顶峰,影片进入了“密室逃生”的环节。幽闭的空间和带有攻击性的对手,都已成为主人公想要逃脱的巨大障碍。影片在这种“不可能”的条件下,通过主人公的幻想,探讨了逃离的种种可能性,观众被一次次赋予“生”的希望,但又被拉回到充满压迫感的现实中,这种情节的连续起伏将紧张感营造到极致。即便如此,影片还是在紧张的气氛中下足了功夫,后备厢露出的裙边暗示这就是刷车工心爱的女孩。在极大的心理斗争下,主人公的幻想再次引领观众进入了一个浪漫的情爱世界中。男性视角中“女人如车,车如女人”的概念就这样被自然地呈现出来。最终,开放式的结局也给了这部微电影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声枪响,究竟是谁最终活了下来,还得观众来评判。整个故事与车紧密结合,也与品牌相结合,在紧扣观众情感的节奏中完成了品牌宣传。

2012年优酷将土豆网成功并购,映射出了国内网络视频平台的残酷竞争。网站之间为视频权争得不可开交,而为网民们量身定做的自制微电影便成为网站的新出路,而且收益日渐明显。

优酷的成功尝试已经证明,视频网站和企业品牌的联合,也能起到1+1>2的效果。一些制片人通过视频网站寻求企业的支持,通过让他们参与网站发起的微电影活动,实现制作和商业的对接。现在有很多网站或传媒公司的自制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有利的宣传模式下,既保证了资金的运转,又让企业品牌在宣传、制作中体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微电影和微博一样,拉近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模糊了“大师”与“草根”的界线。普通人的一次尝试,便有可能让他们与名家大师同台竞技,接受大众的评判。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是裁判,在公共平台上对微电影作品做出自己的评论。而在大众转发微电影的过程中,新的情感表达平台再次搭建,人们成为自己的意见领袖,成为新的传播主体,实现了情感的传递。

在互动营销中,网友的参与人数、微博的转发量等一个个漂亮的营销数据最终只是数字,最让投资商们关心的其实是品牌的价值能否充分体现,观众对微电影的关注能否转化为对产品的青睐。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互动营销虽然可以得到漂亮的数字,却尚不知怎样将这种潜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与提炼,使之成为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品牌资产。(www.xing528.com)

随着营销理念的更新,通过具有创意的微电影营销来达到情感的合理转化,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微电影与生俱来的“质感”也让它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拿《选择爱》来说,虽然影片的整体情节没有太多亮点,但由于其制作技术精湛,同样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作为一部纯粹的广告微电影,《选择爱》算得上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了。仔细分析影片中的人物情感不难发现,男女主人公都被赋予了对这辆车极强的购买欲,而这辆车最终也成为两人爱情的见证。第一集里借推销员之口,对车的整体性能和外观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而第二集更多的是对车内环境的间接展示。微电影紧凑的剧情虽让观众无暇分心于暗藏的商业宣传,但看完整部片子,每个人都对这辆车有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这辆“白色的狮子标志的车”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种观赏后带来的幸福感亦可直接转接到现实中人们对品牌的青睐上。多种多样的创新形式不但考验着创作者的实践能力,也考验着媒体资源的实际价值。微电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传播最大化,制胜的关键就是内容。随着明星的出场费水涨船高,微电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故事上,这才能够真正拥有极高的性价比。

无论怎样的互动形式,网络中的传播与反馈形式都有一定的虚拟性,而真正对营销互动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源于艺术的真实感,虽然在虚拟的环境和故事中人们可以畅游在视听感觉的海洋里,但是只有把握好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度,才能真正地赢得人心。

(二)微电影互动策划分析

对于微电影的制作方来说,定位的准确性表现为内容制作的整体规划流程是妥当的。互动需要考虑作品能否贴近用户的情感体验,而这又要具体考虑到用户是哪一类人群。对于互动媒介来说,明确目标是避免低效投放的最佳手段。网站可以通过用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稳定固定受众群,以及吸引新的受众群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媒体的自身角色认定与用户对此角色的认同之间的统一性。互动环节能否得到认可,互动结果能否让用户满意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媒介要了解自身以及目标用户,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加用户体验的信任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互动设计时,讲求统筹策划,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的广阔视野。仅靠互动的噱头是不能真正地吸引用户的,还要具有系统有效的策划能力,而这种策划也不能过于天马行空,要结合实际进行构思,提高可行性和构思水准。对于互动营销的策划,要实现全面与个性、市场效应与社会效应的统一,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风格的定位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成功的策划。微电影的具体制作是策划执行的关键,制作的重中之重是要让人们在观影中切实地感受到互动的魅力。在互动微电影中,要充分利用推、拉、摇、移、跟等拍摄技巧,有意识地利用镜头运动增强画面的真实体验感,更好地表现角色的主观视野,提高受众的亲身参与感,进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作品互动。当互动形式被全面开发,内容便决定了互动的最终效果。原创的内容是微电影吸引大众的特性之一,可原创并不只是亲自完成剧本的设计、拍摄和制作工作,还需要注入全新的情感和具有逻辑性的故事线索。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我们应在创作中寻求事物的不同角度,这样形成的观点和情感表达才更有原创性的活力。

微电影的互动形式是一种新颖的影视符号,人们可以通过它的构建和表达形成一定的理性意义,而且这种“符号”还应具备思想意义,这样才能让其保持独立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的情感,采用适时的情感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

媒体和用户可以相互作用,对微电影进行加工、扩展和再创造,形成新的话题。观看微电影的群体通过分享与评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见群体,并通过迅捷的信息整合与传递,将反馈内容送达制作人手中。这种属于大众的意见群体对微电影的制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创作者要么一意孤行,要么从强大的意见群体中吸收有益的创作灵感,促进微电影的创作。前者可能成为微电影创作中独立个性的代表,后者将在互动中做有益的调整,巩固受众群体。

1.微电影互动主体的多层次性

微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接触到成千上万潜在的观众,且无需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信息的“把关人”。尽管微电影尚未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但作为电影形式的一种,仍要遵守电影管理条例,作为网络传播的视频亦要遵守关于网络视频的相关规定。将来关于微电影的具体的审查机制也会建立和完善,审查标准也会日渐严格,这是对微电影成长的有益修剪,只不过这把剪刀对微电影成长的作用是无形的,更有利于微电影健康、有序地发展。微电影的互动将主动权交到了用户手中,为用户带来主导影片的乐趣,无形中提高了用户的自我意识。因为互动的内容具有原创性和延展性,所以互动形式也能够方便灵活而又接地气。再者,大多数微电影都是可以免费进行观看的,观众不会因为自己花钱看了一部不好的片子而愤懑。这种相对开放的观影心理衍生出了观众对微电影较为理性和客观的评价。

大众传播媒介往往不是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意见领袖发挥传播中介的作用。微电影的传播互动中也有意见领袖,他们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业界的名人,比如著名的导演、影评人等,他们的眼光犀利,比较看重微电影的内在品质;一类是知名的明星大腕,有着比较大的群众影响力;还有一类就是“草根领袖”,他们致力于微电影研究,是微电影草根群体中的佼佼者。但不管哪一类意见领袖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观众的认知和态度。虽然去中心化的互动特点极大地削弱了这种影响,但群体交往中这种影响力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多数也是有益的。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微电影的评价者们也有了理智的认识,这样一来,意见领袖的存在还可以加速全民影视素养的提高,对维持网络互动秩序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尚存在“伪领袖”的错误引导,一方面是商家吸引关注度的营销手段,另一方面是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挑战受众底线。相信随着微电影专业化的普及和人们欣赏、鉴别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在不同的互动环境下,微电影受众的观看和参与特点也有所不同,在制作与投放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观看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放矢地进行互动基础搭建。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提高互动的意识,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传达。徐峥在他的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中曾提出这样的质问:“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电影为什么总是拍不好吗?就是缺乏对细节上面的审美追求,总是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纠结。如果我们的作品没有办法走入观众的内心,没有办法打动他们,我们怎么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这不正是对电影人、对微电影制作本质的要求么?互动模式的探索,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调动用户的参与情绪与行为。在情感的带动下,互动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创作者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互动的实践中不难发现,互动形式的丰富可以扩大接收范围,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大众参与度,而这种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作品的认可。

2.微电影内容选择的大众话题性

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广告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互动性和参与性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商业产物,微电影的传播想取得最好的效果以达到预期的营销目的,话题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微电影的制作、传播过程中,要利用各种互动话题,产生新的话题,引起新的讨论,再创造新的互动话题,这样才能让传播的收益最大化。

“话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谈话的中心,也指谈话的内容或由头。话题是对信息的传播,能作为话题进行传播的信息是具有公众关注度或者可谈性的。首先,人际传播的关键因素就是能引发大众参议的话题,它是最直接促进高效传播的因子。这种高效的传播,不仅可以吸引普通受众,也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并引发产生该话题的多级传播,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其次,话题可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意传播,也可能是偶然产生的突发性话题。但不管怎样,这些话题都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最后,微电影中设置的话题可能是单一型的,直截了当地向受众抛出的,也可能是多层次、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这些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有利于传播的话题。

任何一种商品都有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微电影既然是电影和广告的延伸,必然是有一定的目标对象的。因此,微电影的话题要选择与目标群体相关的、互动的、具有延展性的话题,比如“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中的《老男孩》,从主题的选择上看是表现时代进步潮流下告别青春的青年人的真实情感,这无疑能引起一大批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部打着“缅怀青春、祭奠梦想”旗号的微电影,充满着怀旧、感伤的情绪,让很大一部分受众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关于青春的梦想。在这部微电影产生的前几年,我国关于音乐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音乐、梦想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老男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音乐和梦想作为切入点,俘获那些怀揣梦想的或者怀念青春的受众的心。再比如,台湾大众银行的广告微电影《母亲的勇气》。台湾大众银行的品牌精神是“不平凡的平凡大众”,认同这个精神的所有受众便成为微电影要打动的目标群体。影片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拍摄,展现出平凡人在困难与磨难面前的坚韧和勇敢,相信很多人都会被影片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直指人心的打动,让人记住的不仅仅是影片传递的精神,还记住了台湾大众银行。

3.微电影中的话题设置要有社会关注度

第一,微电影中设置的话题可以是具有社会基础的话题。医患关系、婚恋情感、教育问题这些社会热议的话题,都是微电影很好的切入点,人们关注自己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对反映这个问题的微电影自然也会多出一份关注。

比如2011年8月与观众见面的微电影《红领巾》,这部网络爆红的时长16分钟的微电影,在新浪微博上3天就拥有上百万的转发,累计浏览量超过2000万。影片的话题设置紧紧围绕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想必很多人都是听着这句话度过了很长一段的人生,但是深入思考,整部影片对教育的关注,是对我们现有教育体制的思考。红领巾作为集体认知的一种符号,代表着荣誉与光荣,有红领巾就是好孩子。这部影片不仅将现阶段社会存在的矛盾用诙谐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同时融入了受众共同经历的童年记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影片本身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引起受众对社会问题的重新审视。

第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是微电影的选择。在《浅析电视剧的话题营销:以新版〈红楼梦〉为例》一文中,周萍讲到,话题还应具有争议性,能出位、有独创性的话题才能产生轰动效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在微电影中同样适用。话题有噱头、有创意,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就会增加,在优酷网搜索“微电影”时,出现的前10部都是话题极具争议的微电影,不仅涉及敏感话题,甚至涉及边缘话题,这样的设置,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在当今“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吸引了眼球就占有了先机,就意味着能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身度》是一部风格鲜明、主题尖锐、充满了话题性的微电影,该片对情欲肉欲的赤裸表述使其站在了话题的顶端,引起了社会大众的热议。影片本身所表现的主题反而被影片所引起的话题弱化了,又因为这种话题的热议,使影片迅速蹿红。影片话题的争议性和影片的争议性,共同完成了影片的营销和传播。

第三,微电影中设置的话题要具有一定的延展度。微电影所表达的既流行又切合实际的话题,不只是电影的情感主题表达,更要成为社会大众共同的情感诉说。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要能够引起大众足够的重视,引起广大受众在线上或者线下热烈的讨论。通过大众的讨论,微电影本身、微电影主角的关注度都可以得到提高,继而得到累积的传播效果。比如2011年在网络热映的微电影《青春期》,影片制造的话题是“90后”的青春期,引发了大众对这些青少年叛逆原因的思考。影片中叛逆的青春期,戳痛的是成人的神经,叛逆的源头是便是缺乏真正的关爱。抛开影片本身,在线下也引发了广大受众对“90后”青春期的生活现状的热烈探讨,包括“90后”的学习环境、“90后”的成长环境等,围绕“90后”的一系列话题都成了社会一段时间热议的话题。在影片之外,该片女演员赵奕欢迅速走红,网友们对她的评论褒贬不一,可是花瓶也好,女神也罢,微电影《青春期》话题的设置已经成功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一个话题一旦掀起了大众讨论,就会有大量的信息涌现到受众的面前。

从微电影的发展来看,微电影现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者自发制作,用来表达情感、思想以引发受众情感反应,满足精神娱乐需求的微电影;另一类是由广告业主发起的以广告宣传、品牌塑造为主要目的的微电影。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和信息量过剩的时代,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哪一类微电影,话题必须抓住受众真实的情感需求,只有打造直指人心的良性话题,才能使话题传播达到最佳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