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印度宗教瑰宝展:西天诸神,来了解更多

古代印度宗教瑰宝展:西天诸神,来了解更多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展览是印度古代文物在海外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印度文物展。《古代印度瑰宝展》为了让大家能够在时空的脉络上对印度的古代宗教文明有直观而清晰的把握,本次展览按时代与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如今印度教的信徒仍占印度人口的83%。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馆编:《古代印度瑰宝》,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欧东明:《佛地梵天——印度宗教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古代印度宗教瑰宝展:西天诸神,来了解更多

◎陈 馨

古代印度瑰宝展在走过了北京、郑州、重庆三站之后,终于来到它在中国的最后一站——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此次展览是印度古代文物在海外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印度文物展。100余件展品由印度考古局从印度13家博物馆精选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印度古代文明的瑰丽韵致与印度雕塑艺术飘逸超凡的美,而这些美更是源于印度宗教,启发着人们去思索生命的真谛。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宗教发源地之一。一部《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代代相传,印度也成为中国人想象中理所当然的佛国。然而实际上,印度的宗教发展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本次展览就会带领大家进入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古代印度瑰宝展》

为了让大家能够在时空的脉络上对印度的古代宗教文明有直观而清晰的把握,本次展览按时代与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恒河神韵”:展示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在种姓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文物。第二部分是“菩提庄容”:展示了在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中创立的佛教造像与部分耆那教造像,主要体现了佛教世界的神圣与庄严。第三部分“幻化梵天”:展示了复兴后的婆罗门教,即现在在印度最广为流行的印度教梦幻般的世界。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印度宗教的发展历程以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河文明是由原始达罗毗荼人创造的。这时流行生殖崇拜,出现了印度教湿婆的前身、瑜伽修行和火葬。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向恒河流域推进,印度文明的中心也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时代。吠陀诸神大多是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的化身,吠陀文化具有乐观性与外张性。在种姓制度的基础上,雅利安人又吸收了印度的土著文化,逐渐升华成为超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这就是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没有创始人,它是由世袭的祭司们集体创造的宗教。他们把“吠陀”奉为圣典,相信祭祀仪式具有万能的效力,规定主持祭祀的婆罗门享有最高的宗教特权。教义里明确宣扬“轮回观”,即说每个人死后都会转生,因为前生的所作所为,或成人或成动植物或成鬼神,永远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之中,只有通过现世的修行和行为,达到“梵”(宇宙精神)“我”(个体灵魂)合一方可获得解脱。

随着刹帝利王族和吠舍商人的势力日益增强,开始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提出了挑战。公元前6世纪,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学说并起纷呈,主张社会平等与思想自由的沙门思潮异常活跃。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大雄释迦牟尼,分别创立了与婆罗门教分庭抗礼的耆那教和佛教。

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筏达摩那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大雄主张裸体苦行,认为衣服也是世俗羁绊的标志,应该抛弃。所以后来的耆那教祖师和圣者造像多半是裸体,以裸体显示苦行的坚毅和灵魂的纯净。它是一种严格的禁欲宗教。因为反对祭祀杀生、信奉“非暴力”,耆那教徒坚决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不从军,也不从事农业。耆那教从来不是拥有广大教徒的宗教,但其影响远大。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当时一个释迦族王国的王子,传说他29岁出家,被尊称为释迦牟尼,6年苦行,而最终在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禅定悟道,成为佛陀(觉者),佛教由此得名。他提出了一套有别于婆罗门教的理论。例如:婆罗门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婆罗门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婆罗门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后世印度教所提倡的)纵欲与苦行两个极端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走适中的道路才能通向解脱等等。佛陀80岁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间涅槃。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他将佛教传播到阿富汗、缅甸、斯里兰卡等国,使佛教从恒河流域的一个地方性宗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虽然13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本土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但在东亚、东南亚至今仍相当繁盛,其中也不得不说有他的功劳。

阿育王死后,衰落了的婆罗门教逐渐复兴,并吸取了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而演变成印度教。而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梵我合一”。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是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时期。如今印度教的信徒仍占印度人口的83%。佛教虽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其世界总信徒人数还不及印度教人数的1/2。(www.xing528.com)

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穆斯林入侵并建立政权,印度古典文明开始衰落。在蒙古——突厥族后裔建立的莫卧儿王朝统治中期,印度国力又臻于鼎盛。19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独立,由此古老文明也获得了新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如今众多的精美造像,希望您能在这古代印度艺术与精神世界的殿堂,与我们一起共同感受古老、辉煌而神秘的异域文明。

注释:①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根据肤色和职业把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四大种姓制度形成,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商人、工匠)、首陀罗(农民、仆役)。种姓原意为颜色、肤色。

② 指非婆罗门教的出家人。

③ 因为犁地翻土会伤及泥土中的生命。

④ 释迦族圣者。

参考书目:

袁南生:《感受印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馆编:《古代印度瑰宝》,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欧东明:《佛地梵天——印度宗教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朱明忠、尚会鹏:《印度教:宗教与社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第27辑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