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知识发展目标与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知识发展目标与作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语文知识发展目标,主要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时所发挥的作用。这不只是对汉语言文字的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对国家、民族的态度。儿童文学从语言的角度捍卫了汉语言文字的尊严和规范,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艺术,是小学语文知识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知识发展目标与作用

小学语文知识发展目标,主要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策略正在于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其内涵包括: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搜集、处理、储存信息的工具;语文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工具;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在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把握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时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儿童通过阅读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被迫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多方面的。孔子曾说,“诗,可以兴(激发),可以观(观赏),可以群(共鸣),可以怨(讽喻)”,也可以“多识于鸟虫草木之名”。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但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必须以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为前提,以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为条件。因为儿童文学形象本身既保留了生活本身的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并顺应儿童的心理需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揭露的是1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但作品中是以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四次美丽的幻想与悲惨生活、悲剧命运进行强烈对比来反映的,易于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对儿童来讲,儿童文学的认识价值是独到的,不仅会使儿童拓展认识领域、提高认识能力,还能给他们留下生动而难忘的记忆。

其次,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民族的根系,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写道:“从深层的含义上讲,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反映出大家的欲望、遗憾和梦想;它在沉默不语时,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其实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母语教育。然而学校教育的现状却是相当多的小学生不喜欢语文,特别是不喜欢作文。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轻视汉语言文字,以“洋”为时尚,数典忘祖。这不只是对汉语言文字的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对国家、民族的态度。当前,年轻人由于语文水平不高,从而影响其继续学习的质量,影响工作和生活,影响思维的发展,影响健全人格的养成。语文若缺失了灵魂,切断了根系,枯竭了泉源,其后果不堪设想,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儿童文学从语言的角度捍卫了汉语言文字的尊严和规范,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艺术,是小学语文知识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www.xing528.com)

语言是由一系列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而成的。词所表现的是概念,概念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属性,是抽象的。艺术语言要标示的是具体形象。为了表现具体形象,它将科学语言改造成了艺术语言。但改造的语言仍然保留了语言作为抽象概念的本性。如果不是这样,语言这两个字就该去掉了,儿童文学就不是语言艺术了。

在选择组成语言的词汇时要考虑:这个词汇要与标示的具体形象紧密相连,通过这词汇能唤起读者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读者不是成人,是儿童,词语的选择就得为儿童所理解,所乐于接受,易于激励儿童去联想有关的具体形象。比如描写气候时,气象台预报会说今天天晴或下雨,气温多少摄氏度。一般成人文学会采用“风和日丽”或“雷电交加”这类词,而儿童文学可能会用“暖洋洋的太阳”“蓝蓝的天空”或“雷公公在发脾气”之类的短语。显然,艺术语言所选择的词汇与所要标示的具体形象是连在一起的。儿童文学中的艺术语言比之成年人的要浅显,易于为儿童所接受,易于发挥儿童的想象。再比如写一种罕见的动物,新闻报道可能用“这类动物只为世界某一角所独有”,成人文学中就很可能会出现“珍禽异兽”“罕见稀有”之类的词,而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出现“这动物真怪哟”“从没见过呢”之类的词句,同样与形象联系密切,又能为儿童所接受,能使儿童产生较强的形象感。

总之,儿童文学语言是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使其成为儿童易于或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由于它是语言,所以必须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它的读者又是正在长知识的儿童,因此更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任意地变换或颠三倒四,对儿童是一种误导,是儿童文学语言所不允许的。由于它是艺术语言,所以它必须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或通过词语的选择,或通过语法关系的多样组合,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形成读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