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变革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变革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样本论文研究分为“教科书的学段”、“教科书的国别地区”、“教科书的版本时间”、“教科书研究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仅1篇论文是研究中职化学教科书,占总数0.4%。

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变革研究成果

将样本论文研究分为“教科书的学段”、“教科书的国别地区”、“教科书的版本时间”、“教科书研究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1 研究教科书的学段分析

将样本论文按研究涉及的教科书学段分成“初中”、“高中”、“中学”和“中职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四类研究论文,统计结果见表1-4。

表1-4 教科书的学段分析

从表4可知,有89篇论文有关“初中”化学教科书,占总数32.0%。这89篇论文中,研究次数前五的教科书见表1-5。其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人教版)研究次数最多,为57次。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沪教版)研究次数为20次。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鲁教版)研究次数为13次。由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所出版《化学》九年级研究的次数共为7次。而德国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今日化学》研究次数为6次。可以看出,国内较为主流的化学教科书为人教版、沪教版和鲁教版三个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至四十一条,对义务教育教科书做出了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初中化学教科书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并且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初中化学课程新体系为初中化学教育带来了新变化[2]

表1-5 论文研究次数前五的初中教科书

由上表4可以看到,有161篇论文研究“高中”的化学教科书,占总数57.9%。这161篇论文中,研究次数前五的教科书见表1-6。其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以下简称高中人教版)研究次数最多,为75次。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以下简称高中苏教版)研究次数为40次。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以下简称初中鲁教版)研究次数为34次。美国的基础教科书的《化学:概念与应用》研究次数为28次。德国的基础化学教科书《今日化学》研究次数为7次。可以看出我国高中主流化学教科书为人教版、苏教版和鲁教版三个。美国的《化学:概念与应用》有许多我国化学教科书值得借鉴的地方。德国的《今日化学》教科书内容和我国初中、高中化学教科书知识点都有重合的地方,也多被拿来做比较研究。

国内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学科知识、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三者相结合原则编写,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多数教师和研究者也都认可国内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设计,然而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科书中的化学内容所涉及知识范围较宽,实验设计的安全性还需加强,实验步骤有待改进,插图较缺乏吸引力以及习题难度较大等。而美国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有2/3是化学理论知识,1/3是化学应用性知识,教科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技术与应用。美国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是: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建构证据;知识的讲授注重强调知识之间的理解与联系,适当教授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注重直观与模型建构等 [3]

表1-6 研究次数前五的高中教科书

有27篇论文是包含高中和初中的“中学”化学教科书研究,占总数9.7%。对整个中学化学教科书研究,有学者从时间上进行分析,利于了解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学科知识的变迁,反映教育理念和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变革。早期中学化学教科书作为单纯的知识记录载体,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如教科书中的实验功能从单纯的配合化学教学知识而展示实验现象,转化为从学生认知发展角度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编制实验内容综合化、生活[4]。教科书中的化学核心概念百年演变体现了侧重点逐步转移到微观化学与定量化学领域,同时兼顾了教与学的双重逻辑[5]

仅1篇论文是研究中职化学教科书,占总数0.4%。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优质、实用的课程服务,促进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就业生存的能力,适应市场要求[6]。而普通中学的化学教科书更偏向于重基础理论,职业学校使用的化学教科书便是要把加强实用性作为首要任务。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学是理科学生高考必考科目,大部分研究人员把重心放在了中学化学教科书上;而中等职业中学的化学教师相对偏少,规模小,也无升学压力,这也导致了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科书研究较少。另外,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是从九年级开始,而高中化学教学是贯穿了整个高中学段,这也是导致高中教科书研究多于初中教科书研究的原因。

2.2 研究教科书的国别地区分析

将样本论文按教科书涉及的地区分成“国内”、“国外”和“国内外教科书比较”三类研究论文,统计结果见表1-7。

表1-7 教科书的地区分析

从表7可知,论文研究国内教科书有206篇,占总数74.1%。结合表5和表6可知,初中人教版、高中人教版、初中鲁教版、高中鲁教版、初中沪教版和高中苏教版占研究的绝大部分,也有少部分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的“复兴”化学教科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泰宇版”化学教科书等。

研究国外教科书论文有46篇,占总数16.5%。其大多数是选取美国教科书《化学:概念和应用》,德国教科书《今日化学》,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祖浩教授团队翻译的《化学:概念和应用》;而德国教科书《今日化学》是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倪娟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研究内容,由南京大学的胡宏纹院士、陈强教授等科学家翻译了《chemie heute-Sekundarbereich Ⅰ》、《chemie heute-Sekundarbereich Ⅱ》[7]。此外还有俄罗斯、新加坡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的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还有26篇是国内外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占总数9.2%。研究国外教科书和使用国内外教科书比较的论文,目的都是为了吸收整合国外教科书的精华部分,利于我国化学教科书编制使用。我国教科书的整合广度较美国的高,表征深度较美国教科书低[8]。日本的教科书比较注重能力培养,也较多启发性的编排。俄罗斯的教科书在处理化学学科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社会科学知识的设计方法等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可取经验[9]。(www.xing528.com)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虽然难度没有我国的大,但是它课程内容的设置很丰富,包括了许多化学学科以及前沿学科的内容,比如“提纯方法”中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化学分离方法,如蒸馏法、过滤法、结晶法等以外,还介绍了另一种分离方法:色谱法[10]等。

由表4数据可知,除了最为主流的初中人教版、高中人教版占研究次数最多外,也能发现第一作者所在区域和研究的教科书版本有一定关系,大部分作者都偏向于研究本地使用的教科书版本。比如《例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反应的复习》的作者陈金建,就是来自江苏省。

2.3 研究教科书的版本时间分析

将样本论文按教科书涉及的版本时间段分成“现代”、“清末近代”和“历史演变”三类研究论文,统计结果见表1-8。

表1-8 教科书的版本时间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有254论文是研究现代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占总数91.4%。清末民国这段时期的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有4篇,占总数1.5%。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时代,承载着科学文化传播的教科书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特点。从论文可看出,清末民初,西方近代化学通过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翻译的化学教科书向中国传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各种分支学科的化学体系[11]。到了民国,商务印书馆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并将教科书出版放于首要位置,出版了“复兴”教科书。其中《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和《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分别在1933年和1934年出版,后者是在《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的基础上,依照课程标准,“保全新时代高中化学之精华”[12],并参照教师使用意见改编而成。“复兴”化学教科书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也证明了这套教科书较为成功。

研究一段历史时期的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演变的论文有20篇,占总数7.7%。社会经济在进步,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类研究能够非常直观的展现出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理念的变革。比如1949年初期使用的教科书是参考苏联教科书编制,课本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的载体。1966—1976年期间化学教育受到冲击,化学教科书由工农业基础知识的化工部分内容构成,打破了化学学科知识逻辑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倡导素质教育,教科书逐渐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单纯是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3]

2.4 教科书研究的内容分析

将样本论文按教科书研究内容分为“教科书结构设计分析”、“栏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图表”、“物质构成”、“习题”和“其它”八类研究论文,结果见表1-9。

表1-9 教科书研究的内容分析

从表1-9可知,研究教科书结构设计分析的论文有46篇,占总数17%。教科书的内容结构设计应是促进师生教学,能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接受。初中教科书设计为了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和认知特点,一般较为具体详细,也更多从社会生活引入化学。高中教科书则更为抽象深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国外教科书重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及科学前沿联系、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微观本质的揭示、强化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等方面可给我国初中教科书实践提供启示[14]

研究教科书实验探究的论文有34篇,占总数12%。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大多化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在实验中得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化学实验多为探究性实验改革[15]。除了有关实验器材、实验技能的提升研究外,还有实验的呈现方式分析。百年前就已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有些实验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有的已进行了改进,或被改编为探究性实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其基本内容仍保留教科书中。

研究教科书图表的论文有20篇,占总数7%。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它以简洁明快、活泼趣味、形式多样的风格特点,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各国中学的化学教科书图表类型都比较丰富,模型类图表的使用得最多,而我国教科书图表数量和图表密度在10国排名居中,图表类型略有欠缺。但我国教科书插图随着版本的更新,质量不断提升[16]

研究教科书习题的论文有19篇,占总数7%。教科书习题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情况,更能检测出学生参与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中化学教科书习题能符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要求。而高中的教科书习题的题量、难度适中,但题型偏少,趣味性不够,功能不够突出。师生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教科书习题的教学功能;教科书习题编制要考虑学生兴趣和需求;要为教科书习题的有效实施建立配套资源[17]

研究教科书栏目的论文有19篇,占总数7%。教科书中的栏目凭借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这也要求教师能尽可能深入地挖掘栏目内在价值,因时因地开发教学资源,确保教科书栏目功能顺利落实[18]

研究教科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论文有16篇,占总数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课程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科书中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内容丰富,化学实验和化学史是两种主要内容载体。但对基础化学教科书进行分析,发现现行教科书在实验安全意识、生态伦理和性别意识等方面存在“空无” [19],教科书的编制使用应将情意类知识的隐性和显性呈现有机结合,减少情意类空无内容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研究教科书物质构成的论文有16篇,占总数6%。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原子结构等核心内容。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原子结构为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元素周期律穿插在元素知识之间。在近百年基础化学教科书的变化中,物质结构内容的变迁经历了“简—繁—精”的演变,教科书上叙述的物质结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物质结构知识在内容选择上删除了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在内容组织编排上关注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内容呈现上插入多种形式栏目和大量的插图;习题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习题数量减少[20],这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发散思维。

研究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其它问题的论文有108篇,占总数的39%,在此不做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