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智换商:共生哲学驱动的商贸、管理逻辑变革与创新

数智换商:共生哲学驱动的商贸、管理逻辑变革与创新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七次信息革命,即数据和信息传输方式革命的历程,看看其中贯穿着怎样的逻辑。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建。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基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最终引发了第三次信息革命,书本、报纸等纸质载体得以广泛使用。第四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无线电的发明。第六次信息革命的熊熊烈火是由互联网点燃的。第七次信息革命,显然是智能互联网,所以也叫智能革命。

数智换商:共生哲学驱动的商贸、管理逻辑变革与创新

如果说数据是数字经济,乃至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动力,那么,数据背后的是什么?或者说数据的存在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更为重要。下面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七次信息革命,即数据和信息传输方式革命的历程,看看其中贯穿着怎样的逻辑。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人类简史》中指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的内部的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正是这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沟通能力,掀起了人类的第一场认知革命,或者说是信息革命,并演化出人类独有的、根本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种社交属性,进而使人类最终成为世界的主宰。

动物的一切活动,包括发声,都受大脑的控制,人类亦然。与一般动物不同的是:人类的大脑可以将视觉记忆储存为图像,形成自己的“数据库”,需要时可将相关数据调出来,在大脑中将这些具象的数据和信息变成信息流,最后通过语言输出并传递给他人。

如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已经非常发达和丰富,但其信息建构的基础还是语言。语言的发生,推动了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和进化迭代。

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建。

在文字被创造之前,人类的沟通除了语言,还有“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等方法。文字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语言传递不稳定性的问题,还使得信息不仅可以被发现,还能够被记录。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巴比伦王国和古波斯王朝的历史故事。这两种文字在公元前后已经绝迹。中国在商代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被叫做甲骨文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先辈们将文字进行改革,使其完成了演变和进化,并广泛地应用。文字承载和传递的内容也从哲学思想、历史故事,到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因此得以传承,才有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基础和机会。同理,随着文字演变、书写方式和文字载体的改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才得以保存,人类文明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开疆拓土。

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基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东汉中期,蔡伦用树皮在原有用纸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制作出了“蔡侯纸”,并使其得以从河南向各地流传。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历史的变革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黄金时代。两晋时期,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书法家层出不穷,作品繁荣,用纸量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书写用纸质量的提高。唐宋时期,由于诗词的空前鼎盛,用纸种类和纸张的制作技艺更是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除了竹纸,还有麻纸、藤纸、皮纸。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手工造纸技术发展已经非常发达。

中国人的印刷术发明灵感,来源于印章雕刻。采用刻写反字,再着墨,然后刷抹的工艺进行刻印的印刷技术,自然可以得到更精美的印刷品。

1041—1048年,平民发明家毕昇用胶泥首创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用木活字代替胶泥活字,并发明轮转排字架,之后又先后有了锡活字、铅活字,等等。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最终引发了第三次信息革命,书本、报纸等纸质载体得以广泛使用。随着宋元时期中欧文化的交流,活字印刷术渐渐流入欧洲。1455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之后又实现了机器印刷,由此信息传输的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此时恰逢欧洲文艺复兴,第三次信息革命无疑大大助推了欧洲经济宗教、文化、科技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爆炸式发展和变革,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无线电的发明。

以马可尼将无线电报投入实际应用,特别是在1901年成功实现横跨大西洋3600公里的无线电通信为标志,第四次信息革命宣告到来。在电报的基础上,又陆陆续续诞生了电话、电台、广播,这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做到了适时传播,而且实现了语音传播。(www.xing528.com)

第五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电视机的发明。

电视集合了多种媒介于一体,不但做到了实时、大规模、远距离传输,其生动、形象、逼真和鲜活的特点,对人们的情感和信念的影响和冲击力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相关产业的应运而生,对现代文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人类文明发展从来就不会停止脚步,而且,发展的节奏只会变得更快。人们的需求,一方面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一方面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文明大融合、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的课题,对信息革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六次信息革命的熊熊烈火是由互联网点燃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仅仅需要单向连接,更需要双向、多向连接,以至多维、网状、立体的连结。电视的特点是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却不能进行互动,形成连结。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集合了之前所有信息载体的所有特征:不仅实时、远距离、大范围、大规模和多媒体,还具有双向互动、多维连结的优势。

1969年,美国人建立了用于军事用途的网络Arpanet,即阿帕网。到了90年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变得多样化。90年代,随着浏览器、网页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1995年,NSF网正式投入商业应用。由此,互联网开始风起云涌。

1994年,中国政府支持建设CERNET示范网工程,建立起全国第一个TCP/IP互联网。由此,互联网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及千家万户,并很快得到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四大门户逐渐形成四足鼎立的格局,其江湖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互联网的最大功德是促进了信息的跨界和高效的互联互通,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是网络犯罪、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网瘾、假冒伪劣商品大行其道等。

互联网从PC端转向移动端后,手机就成为我们的外挂器官电脑变得无足轻重。四大门户面临转型,腾讯推出了微信,再次成为浪尖上的弄潮儿。

此时,又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第七次信息革命,显然是智能互联网,所以也叫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之前的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它的功能是实现高速度的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然而,从传输时代走向感应时代的智能互联网则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由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学习等集合而成的,较之于传统互联网,功能更为强大和全面,智能化特征更为显著的信息传输和处理体系。这个体系在能够高效地解决信息传输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延展人类的器官乃至人类的生命系统和生命空间,让感应连结万人万物,并将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获取、加工、整理、集合成为大数据,进而通过智能学习、探寻规律、洞察真相,形成决策与服务,有效解决问题,进行前所未有的价值创造以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有效实现。

智能革命是传统互联网基础上的又一次革命。一次互联网系统结构的再造,是多种能力的建设与集合。这一系统工程建设包含了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部内容,其中5G和区块链是基础中的基础。

回顾信息传输方式的七次革命,如果说得到什么最重要的启示,在我看来,那就是:连接,是个人生命的超越、组织持续成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带有根本性的力量之源。如果把个人、组织、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看作是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的强与弱、盛与衰、存与亡,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连接的对象,包括人与物的规模、层次、质量与结构;而后者又取决于使连接和互动得以发生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特别是技术,因为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实时、高效、快捷地获取解决生命存续与发展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并对之进行加工和处理,发现规律、找到方法、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