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有效

研究成果: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有效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融入补救教学这一部分是为了服务于诊断性测验的结果,解决学生上传网络平台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成果: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有效

补救教学是指在了解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低成就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之后,精心选择匹配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补救的教学行为。补救教学在中国台湾发展实施的较为成功,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萌芽,进入21世纪后被作为一项正式的教育政策列入条文中。其较为成熟的政府组织—教师参与—大学生辅助—业余人士支持的免费的教学补救模式连续沿用了十余载,仍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带来的成效使得中国台湾的基础教育根基扎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节节攀升。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融入补救教学这一部分是为了服务于诊断性测验的结果,解决学生上传网络平台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好课堂中的教学任务,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质量“买单”,要及时发现并分析暴露出来的掌握上的问题、理解上的误区,或是运用上的不扎实,进行小范围内的义务的知识补救。补救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虽然环境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但个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方,个体自身的认知框架、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会影响集体授课中知识内化的程度。这和部分学者“补救教学中将学生因素视为核心,其他的因素都只能通过学生来起作用”的论断不谋而合。因此,本书中就从学生对于认知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低出发,并依次举例说明每种补救策略的使用。补救教学的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一)灵活匹配教法和学法

集体授课的最大缺点在于缩小挤压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使一部分认知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失调的学生成了“重灾区”,长此以往会使一部分同学怀疑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渐将自己“隐藏”起来,造成学习质量水平的下降。对此,补救教学应该关注的是为有着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授方式,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实施补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补救空间分布来看,包括面对面补救和线上补救两种。

教师可在课下组织学习成就感较低的同学、消化课堂知识有困难的同学和希望重复学习巩固知识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采用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对课堂知识再次进行不同角度的讲解,满足学生偏向获得直观感知体验或者实践体验的认知需求。线上补救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学生自由时间,节省学校时间的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线上补救比较适合性格偏内向以及比较低调的学生群体。性格较为腼腆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在学校被留下来而不好意思,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他们也不善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疑问,那么线上辅导就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一虚拟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教师需要时刻铭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做到“量身裁衣”。

案例:在学习初中数学“不规则几何图的三视图”时,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精美的PPT课件,呈现众多几何图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其色调明暗交替,有虚有实。学生在动态图的帮助下很容易指出不规则几何图的三视图的形状,能够根据给出的三视图来判定几何图形的原本形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较强,能够在头脑中勾勒出不规则图形的形状,可以根据图像用空间思维来画出三视图。然而有些同学的空间思维发展得较弱,往往会缺乏建构图形的能力,就是给出一个几何体的图形也无法准确说出该图形的三视图,或者在给定三视图后无法确定原图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正视此类学习问题的存在,还要寻找其他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最后,该教师确定好需要进行补救教学的学生人数,为学生制作不规则几何图的模型,将实物呈现于学生面前,以供学生可以最直观地说出其三视图的形状。该措施是教师将课堂上的讲授法转化为演示实践法的体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思维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做出适当的教学补救。此外,该教师还针对将三视图转化为几何图中出现的无法勾勒图形形状的问题,传授给学生将三视图放置于正方体中的新颖奇巧的解题方法,更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服务于学生的认知风格这一原则。

(二)查找知识欠缺,弥补认知漏洞(www.xing528.com)

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够完整或认知结构有所欠缺,导致某一阶段的学习无法在之前应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顺利同化的情况出现。对此,可实施知识性的补缺性补救。虽然翻转课堂是基于掌握学习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掌握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进度严重不一的局面出现,因此学生的知识体系发展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会出现某些知识的漏洞。这就为补缺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因此,教师要分析查找学生的知识盲区,进行知识点的补缺,同时在完成知识的建构之后要为学生梳理围绕该知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发展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案例: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会遇到大量应用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24公里,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走60公里,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走48公里,试问:若两车相向而行,慢车先开出一小时,再用多少小时,两车才能相遇?这是一道关于距离和速度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关于时间、速度和距离关系的知识才能解答。类似的问题还有销售中的利润生活中的水费和电费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必须明确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看懂题目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认知图示,才能顺利解答。这位教师集合班上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不够达标的学生,为他们弥补认知体系中的图示缺失,做到补缺补漏。笔者将该教师进行补救教学的内容制作成表8-4。该教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为学生负责的理念,做到了尊重学生认知层次上的差异,同时秉持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思想,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弥补缺漏,以求学生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表8-4 一元一次方程补救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三)掌握基本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

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目的不是占有知识和尘封知识,而是为了将从书本上学到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具有生产活力的动态知识,转变为促进实践发展的“利器”。怎样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这是一个学术性和应用性不断融合的话题。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用学习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发挥效力,就需要学习者充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捕捉到特定知识的本质,在思考能力的助推下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新的知识需要被纳入旧的知识体系中去,需要经历被接纳或者被摒弃的截然相反的两个阶段,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在众多的知识间建立连接,能够灵活将认知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恰当正确的解决问题路径,做出最终的抉择。在日常教学中,针对这种类型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实践类的动手操作作业或者语言类的交流沟通作业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也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