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道荡荡:丛文俊西周金文二十四品

周道荡荡:丛文俊西周金文二十四品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逨鼎,西周宣王四十二年所作,十数年前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临习逨鼎铭文,首先要熟读,揣摩其字形笔画中的意气状态,不要被其下部分的残坏与变形所迷惑。笔者此前通临逨盘,专务精劲,瘦而实腴;通临逨鼎,则意在骨肉丰赡,含蓄润泽,于静中入其妙处,于字外培其精神。逨鼎铭文拓本通临《逨鼎》70cm×78cm纸本

周道荡荡:丛文俊西周金文二十四品

逨鼎,西周宣王四十二年所作,十数年前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其中四十二年鼎两件,四十三年鼎十件,均有铭文;逨盘一件,铭文书法极其精美,此前已通临之。器藏陕西省扶风青铜器博物馆

此鼎铭文字数连重文二百八十余字,自鼎内壁下沿至底部,是以拓本下部穹曲颇甚,虽多处剪开,依然严重变形,加之泐损字坏,不利于学习临摹,因改作正常界格临之,以端正其字形。其中坏字残画,先依释文取本铭内相同之字拟补;次从同时之另一鼎铭中取之,并改其笔势风格,使之与此铭划一;再缺者,则自十件四十三年鼎铭中求之;对个别终难明确者,则据字书斟酌补之。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对初学者而言,自可借镜无妨。

此窖藏出自单氏家族,有铭文者凡二十七器。其中圆熟精劲者以逨盘为首,鼎铭中也不乏其例;遒润雍容者以单叔鬲(共九件)为首,其筋骨内涵,意气平和,望之雅有远韵。此鼎属于后者,虽精美稍逊,而别有意味在焉。诸器内壁多光洁,乃日用之迹,其铭文字画残坏之状系积年磨损所致,与一般的锈蚀泐损有别。

临习逨鼎铭文,首先要熟读,揣摩其字形笔画中的意气状态,不要被其下部分的残坏与变形所迷惑。此前,笔者临习卫盉时取原拓为楷,当拉伸、平整拓本褶皱之后,竟呈碗状;若分行剪至中段,下部即散开作扇面状,裱褙之后拍照,则字形陡变,章法亦非初貌矣。多年前,笔者曾观赏毛公鼎原器书法,见其随鼎壁弧曲,下沿至底部,想象其捶拓之状。及至日前临习,找到梓本数种,仔细对比,最终取陈介祺双月形剪裱本为楷,殆其拓工之精能,后期剪裱之精准,无人能及。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其一如鼎铭原貌,得临习中微加调整。如果临习者不能在动笔前明悉上古金文在近乎球状的陶范上书制铭文、器成后铭文的反向穹凹状态、捶拓时的以纸就器、拓本的平整与剪裱之法、以及对今日拍照梓行的影响,是很难真正、全面认知上古金文书法的。所以,有机会观赏原器原铭,即如古人亲临观碑、摩碑的美谈一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古人看来,笔意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称解笔意』就是要探究书法美的秘奥,而笔势、笔法则是实现笔意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那么,金文书法都有浓郁的书制工艺影响,以及历经沧桑的锈蚀残剥的干扰,面对拓本时将如何去探究笔意呢?其一,时尚与文化感。宣王中兴,气象万千,虽然先后有猃狁、淮夷之虞,但均能以胜利告成,内外平治,四海晏然。其时金文大篆业已成熟,史籀作大篆字书《史籀篇》,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正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文化诠释。铭文书写者『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殆时势使然。其二,大篆的基本形质在于『篆引』,以匀一的线条组合类于图案化的字形,有『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的特点。如此,则书写用笔也迟,用意也周,旋折繁缛,一如礼乐文化的秩序之美。笔迟,则沉稳凝重,中含雅健,筋骨内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是也,『发而皆中节』是也,若任情恣性,肆意笔墨,即不免失其宏旨。意周,『篆引』秩序之美,在于相时而动,周而复始,可以借《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之语以明之。『篆引』之美,又如庙堂雅乐之五音,气象庄重而宏廓,自非郑卫淫靡之声可以拟度。周者,同流天地,合于宇宙秩序之谓也。其三,能沉密神采,如聆大雅,如升庙堂,用心用敬,与古人交流,不得用今之所尚所欲去曲解古人,随意臧否。及至深入妙处,始知何为大美。能知大美,则笔意已明,操觚即有胜算。至于笔势、笔法,精熟自得,不必他求。(www.xing528.com)

笔者此前通临逨盘,专务精劲,瘦而实腴;通临逨鼎,则意在骨肉丰赡,含蓄润泽,于静中入其妙处,于字外培其精神。实际上,上古同一时期的金文书法粗观每多雷同,细味乃知个性所在。综合时风与个性,则须拟定相应之情境,能入其情境,才能以笔墨再现之。这种美感的再现,对日后的取法与变化为用、在取用中逐渐实现今天之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十分重要,而所谓的直觉、灵感、性情之类今天所尚的一切,都须静待这种厚积薄发。若无厚积,即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逨鼎铭文 拓本

通临《逨鼎》 70cm×78cm 纸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