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共同体概念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实现

基于共同体概念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实现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总结,师生共同体的特征包括六个方面,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进行界说。一条路径是找到共同体概念在教育学中的独特性,即找到师生共同体的基本特征。这两类关系交织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师生共同体运行的基本逻辑。因此师生共同体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发现与实现每一个成员生命的可能,让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获得共同发展。

基于共同体概念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实现

关于师生共同体的特征,我国学者曾从不同的维度做过总结。有学者基于佐藤学的思想,将师生共同体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共同的愿景与信念;容纳异己、尊重差异;互动交流、相互协作;民主与赋权;心理安全的氛围。若是从共同体文化氛围的角度概括,其特征又可以分为共同的对话、共同的规范以及认同与归属三个方面。对话是共同体成长依赖的方式,共同体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通过共同体建构,课堂从一种依赖于规则的强制执行转变成为一种依赖于规范的主动参与,形成相应的倾听关系;在共同身份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学习者互相关心、彼此信任、互相学习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师生关系为立足点审视师生共同体,它会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在系统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系统内部则是和谐共生的,不同主体有相同的愿景;每个成员又是相对独立的,折射到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解放学生的个性。从共同体氛围的角度做出归纳,师生共同体应当致力于营造四种氛围:在成员构成上,共同体内的成员应该具有多种专长,每个人都有合适的位置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在共同体运行的机制上,借助于某个共同的课题来不断增长集体知识和技能;在关注的重心上,强调如何学习;在结果的共享上,建立一个机制共享已习得的知识。上述四个方面既可以视为特征,也已经内含了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建构思路。

基于上述总结,师生共同体的特征包括六个方面,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进行界说。一条路径是找到共同体概念在教育学中的独特性,即找到师生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具体包括: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共同体的主要角色,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是师生共同体中重要的两类关系,师生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体的核心目标。这些是师生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在教育学科当中的特殊性质,这些性质使师生共同体区别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共同体概念。另一条路径则是与传统教学做对比,找到师生共同体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特点,进一步找到三个更为本质的特征,这也是师生共同体相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所在。具体包括:包容与归属是师生共同体的氛围;对话与协商是师生共同体的运行方式;共同的规则与愿景是师生共同体的规范。以下就上述六个特征展开详细论述。

(一)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共同体的主要角色

佐藤学的师生共同体广泛地包含了家长、社区、学校行政人员等,但本研究的聚焦点在于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课堂环境中的师生共同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成果,设计、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职责。教师的存在使得学生更高效、更系统、更有方向地掌握知识,教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水平和质量。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有学习需要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是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师生共同体的核心构成。学生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缩小个体知识经验与人类知识之间的差距,缩短个体的不成熟期,这与生活中的自然成长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其三,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存在年龄特征、阶段性、顺序性,存在着发展关键期。教学活动绝非被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而是不断建构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促进、引导着学生的身心完善。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师生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组织,是建立在基本的伦理关系之上的一种组织。

(二)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是师生共同体中重要的两类关系

在一般的课堂当中,一名教师与多名学生进行互动,这就意味着师生共同体是由两类重要的关系交织而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生生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本质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理论上说追求的也是平等,但师生的平等与生生的平等还有所区别。师生共同体当中师生应当是协商的、对话的,但这种关系往往又趋于微妙。因为教师是掌握知识和经验较多的一方,师生在知识经验上的不平等关系是师生关系必须考虑的前提,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学生习惯于按照教师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往往牵动着学生的情感。这两类关系交织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师生共同体运行的基本逻辑。

(三)师生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体的核心目标

师生共同体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行为,其过程是在宏观的教育目的指引下推进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总的目的是指导,在此之下会有课程目标,而每一个微观的课堂都要指向这一目的实现。新课程改革建立起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三维目标的实现也应当成为师生共同体动态运行的总指导。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我们还可进一步聚焦,教学目标的背后是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与人的生命本性密不可分,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发现与实现某种“可能”,从而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因此师生共同体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发现与实现每一个成员生命的可能,让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获得共同发展。(www.xing528.com)

(四)包容与归属是师生共同体的氛围

师生共同体是由多个成员构成的,每个成员都各有特征和差异。它与传统课堂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于个体差异有强大的包容性,每一个差别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佐藤学所谓的课堂教学的“原始社会”里,异己定会遭遇到抵制和排斥,而在师生共同体中,异质的话语、思考和文化不是被消灭的对象,而是被作为互相借鉴和学习的资源加以利用。存在差异的团队可以从成员不同的经历和视角获得益处,有利于得到更多的观点和更好的决策。真正的师生共同体一定是有和谐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永远伴随着不协调的声音。对于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而言,每一个音符的碰撞奏出的交响才是教学最大的妙趣所在。

(五)对话与协商是师生共同体的运行方式

对话是共同体生长所依赖的方式,而共同体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也正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追求的基于对话性沟通的协同学习。所谓协同学习,就是借助数人的交互作用而相互学习,师生共同体便是不同主体间相互对话、相互影响。事实上,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知识是随着不停对话而不停产生出来的,因此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尤为关键。在传统的课堂,虽然也有言语,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间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关系,学生的反馈被弱化。随着师生共同体受到空前重视,对话已逐渐成为课堂的常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更多实质的、深刻的互动。之所以说实质,是因为互动的双方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因此对话与协商的过程即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成为对话的主体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协商与对话推动师生共同体目标达成的机制所在。

(六)共同的规则与愿景是师生共同体的规范

维系共同体成员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有形的规则,这是集体存在的前提,是由集体中相对权威的主体或是更大的环境中的权威组织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虽然师生共同体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天性的释放,但即使是充分释放天性的共同体仍然需要有形的规则的制约。这个规则可以是学校制定的校规,也可以是教师制定的班规,当然也可以是更大的规则,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这是任何一个集体都需要共同遵循的契约,也是个性发展的底线。另一个是共同的愿景与信念,这是维系组织更为根本的东西。共同的愿景与信念源于共同体成员讨论和协商,外部的权威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不足以成为共同体的规则与愿景。师生共同体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共同的愿景与信念对于维系个体间的关系价值更大,力量也更强。一个和谐的师生共同体一定是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在此驱动下,每一个个体都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