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培育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计:移动互联时代的探索

核心素养培育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计:移动互联时代的探索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突出的“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和超越。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涵来进行设计和建设。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文学写作”,其课程内容、设计思路、评价标准都要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相联系。第七个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可开设“文学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学阅读与写作”可以和大学选修课“文学写作”对接。

核心素养培育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计:移动互联时代的探索

30年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法规性文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开始叫“课程大纲”,关键词是“双基”。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后叫“课程标准”,关键词是“三维”——从“一维到三维”的量变与质变,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整合”的结果;三维目标是:“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突出的“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和超越。“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是: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语文核心素养可用八个字来精练概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即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这四者中,既有知识、能力、方法等显性的能力与行为方式,也包含情感态度、个性习惯、经验修养等隐性的内在品质,这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综合。

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涵来进行设计和建设

“文学阅读与写作”首先要通过对古今中外具体的名家名篇的欣赏、诵读来体验母语的美感;建立母语文学语言常用的形式结构(即文学语言模型),形成学生个体有特色的文学语言的学习方法、表达个性、沟通技巧和特定风格。

“文学阅读与写作”课程比较强调文学写作的思维训练: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具象思维等创作方法的形成,逐步进入文学写作过程中的因果思维、相似性思维等文本写作运思的教学和训练;再进入微观的文本写作技能——多重反转、释悬曲转、斜升突变等的教学和训练。课程的方法、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建立在对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欣赏、解读过程中,通过作品精讲、鉴赏,归纳、总结具体的方法、技能,并根据这些方法、技能去进行美的形象创造。(www.xing528.com)

“文学阅读与写作”课程应挑选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注意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一方面较好地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精神,多元文化的状态又能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来认识体验各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当前移动互联时代产生的微文学的讲解和解读,了解、把握新时代的文学文化的特征,使“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体现较强的时代感。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文学写作”,其课程内容、设计思路、评价标准都要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相联系。必修课与和选修课(1)与选修课(2),共15个学习任务群。第七个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可开设“文学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学阅读与写作”可以和大学选修课“文学写作”对接。但老师们不是在高二时开一门大学的课程,而是在让学生修完自己开设的选修课后,能参与大学选修课“文学写作”的考试,拿到大学的学分。

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评价学生的高分作文?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里讲到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旨在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激活想象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学习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达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如下的要求:学生能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观点明确,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的练笔不少于2万字。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这种阐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名称可以有“网络文学创作与鉴赏”“散文诗创作与欣赏”“微电影的欣赏与创作”等。大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中学生文学写作能力可以阶梯上升,也可以倒反交错:一个优秀的中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可能会超过排名在50%以后的大学本科生。同样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会超过一些一般的大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