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佚著考证:古典目录学研究成果

唐代佚著考证:古典目录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佚著考证的目标,是力图提供有关作者时代、生平、学术和佚著编撰始末、内容要旨、流传版本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学术研究服务。关于作者考证,余嘉锡曾有精辟的论述。佚著因无原书可供研究,作者时代生平有时成为其重要或唯一的信息,所以作者考证对佚著而言尤为重要。如前所述,已有学者指出其误。关于佚著本身的考证,内容更为广泛,如书名卷数、著述始末、内容要旨、学术影响、版本流传以及后人的评价等。

唐代佚著考证:古典目录学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书目体制不一,或有解题,或为简目。有的简目只著录书名,连作者、卷数亦付阙如。解题的写法有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宋代《崇文总目》的释文曾受到郑樵的批评,晁、陈两家书目的解题也欠详备。佚著考证的目标,是力图提供有关作者时代、生平、学术和佚著编撰始末、内容要旨、流传版本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学术研究服务。显然,仅仅通检书目,是很难臻此胜境的,而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从各种有关文献中广搜博取,做全面考证。

关于作者考证,余嘉锡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目录书应考“其为何人所著,其平生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若畏其繁难,置之不考,则无为贵目录书矣”。他尤其重视对“史有列传而事迹不详,或无传者”的考证,批评《四库提要》“多止就常见之书及本书所有者载之,不能旁搜博考”[9]。佚著因无原书可供研究,作者时代生平有时成为其重要或唯一的信息,所以作者考证对佚著而言尤为重要。

刘《考》《凡例》中说:“撰人之考索,其资料或得自史传,或采自方志,或引自碑铭,或撷自年谱,其详略去取,视需要而定。”似乎也对此相当重视。但从唐代部分来看,只于李荃生平曾引罗振玉、王重民的考证,于张太素、刘轲、李公佐、法琳四人似略引及杂书而未标明,于张云、郭廷诲二人补说《全唐文》收其文,其他全是抄录两《唐书》本传和书目的附注或解题而已。且抄录史传时,于作者“学之善否”、著书始末不够注意;作者名字略异或见于附传者,每每失检,如郑珣瑜、张文规、张茂枢、于立政、窦从一、卢鸿、武敏之等,刘《考》皆不知其为何人。此外即便最为“常见之书”,似亦懒于翻检。如马宇等人唐集中有其墓志,苗台符、孙玉汝等见于唐宋笔记,李匡文则近代名家作过考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登科记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等更多涉作者籍贯仕履,无一见其引用。虽说学海无涯,不能苛求,但似此已非偶疏,实在谈不上“考索”二字。真正要做好作者考证,应该从下述四个方面着眼:

1.史无传且书目不详其为何人的作者,最堪注意,应尽量知其时代先后。

刘《考》于此每每以一句“生平待考”了事,实则十之七八皆有可考,如路惟衡、郑伯邕、崔倜、曹璠、包谞、田晋、郑暐、徐闰、李随、尹植、张询古、张敦素、张之绪、张履冰、王晋、韦瑾等人。有的虽然只有零星的材料,却能提供重要信息。仅以韦瑾为例,刘《考》(第749页)说:“生平待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韦瑾约为高宗、武后时人,则其所撰《域中郡国山川图经》为唐初地理书。且其父韦庆植是太宗子李泰魏王府长史,当曾预撰《括地志》,二书间或有某种关联。即便没有关于作者的任何史料,也应通过其他途径推断其时代。如曹大宗撰有《姓源韵谱》、《郡国志》,生平无考(第716、749页),但前一书与张九龄书同名,后一书则慧琳《一切经音义》凡八引,或称“曹氏郡国志”而不名[10],可以怀疑其与二人同时而略早,生活于高宗至玄宗初年。

2.书目介绍作者有误的应予纠正。

如高峻,《新唐志》著录其《高氏小史》时注曰:“峻,元和时人。”如前所述,已有学者指出其误。不过主要依据是新出墓志,刘《考》(第206页)无由得见。而《封氏闻见记》卷三载,开元中高峤上“注《后汉书》九十五卷”(拙著漏收)[1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高峤是高士廉之孙、高峻之兄。这可补证高峻为开元时人,高氏殆以史学传家。又如张文规撰《吴兴杂录》,刘《考》(第806页)亦称:“生平待考。”《直斋书录解题》载其为湖州刺史,“张荐之后,彦远之子”。据史传实为彦远之父。史传未言其刺湖州,《嘉泰吴兴志》载文规会昌元年(841年)七月自安州刺史授,迁国子司业[12]

3.书目介绍作者过于简略的应作补充。

如编年类《唐统纪》作者陈岳,刘《考》(第54页)仅曰:“岳,曾官江南西道观察判官,及检校尚书屯田员外郎。”此综合两种宋人书目之署衔而成,书目中原未说明为何时人,只说及其书“尽长庆末”。刘《考》随意加一按语:“其后,陈鸿亦撰《大统纪》。”陈鸿书撰于元和六年(811年),谓在“其后”已嫌不妥。《唐摭言》载:“陈岳,吉州庐陵人也。少以辞赋贡于春官氏,凡十上,竟抱至冤。晚年从豫章钟传,复为同舍所谮,退居南郭,以坟典自娱,因之博览群籍。尝著书商较前史得失,尤长于班、史之业。评三传是非,著《春秋折衷论》三十卷;约大唐实录,撰《圣纪》一百二十卷;以所为述作,号《陈子正言》十五卷;其辞赋歌诗,别有编帙。光化(897—900年)中,执政议以蒲帛征,传闻之,复辟为从事。后以谗黜,寻遘病而卒。”[13]此述陈岳生平甚详,《圣纪》显然即《唐统纪》,书名当即仿自《大统纪》,而以专纪唐代及依据实录为异。唯多出二十卷,则唐末敬、文、武三朝实录已成,陈岳或曾据以撰三朝之纪,宋代百卷之本非完书也。

4.作者考证应以著书为中心。(www.xing528.com)

唐人传记材料比较丰富,复录过详,近于繁文。可师班固之意,仿《四库提要》之例,略著时代爵里外,标明某史某书有传。刘《考》此点尚称得法,但引录史传仍稍嫌冗碎,而有关作者学术著书之史料反多遗漏。如《颜杲卿家传》作者殷亮,刘《考》(第402页)引史传所载其孝行仕履,皆与此书无关。唯称“亮字仲容”,“尝为真卿门客”,为史传所无,可能是据殷亮又撰《颜真卿行状》,书目中或作殷仲容撰而臆测,并未深考。史载殷亮从祖殷仲容,武后时申州刺史,殷亮当不会以其名为字。《行状》殷亮所撰,书目偶误作仲容耳。又殷、颜二族的关系极为密切,据《颜氏家训·后娶篇》,颜之推娶妻殷氏。《颜鲁公集》中多处提及,颜思鲁以下四代与殷氏互为姻娶,亮与真卿为表兄弟。亮父寅曾撰《著姓略》,与柳芳《续卓绝》并载有颜氏事迹(二书拙著漏收)。亮以校书郎迁寿安尉,为真卿荆南节度推官。永泰二年(766年),真卿以罪佐吉州,夏六月壬戌与殷亮同次于东林寺,癸亥同次于西林寺。大历五年(770年),亮任监察御史。《行状》末亮自称“久趋于栏戟”。故亮撰《颜杲卿家传》,非偶然也。

关于佚著本身的考证,内容更为广泛,如书名卷数、著述始末、内容要旨、学术影响、版本流传以及后人的评价等。上引宋人书目的解题也经常从这几个方面介绍唐人著述,但各项的有无详略不一。其他文献尤其唐宋文献中,往往有重要史料可以补书目之不足。因有时同一条史料涉及多项内容,仍以若干部书为例,不作分项列举。

正史类张太素《后魏书·天文志》,《新唐书》本传载其“撰《后魏书》一百卷”,又载玄宗时诏太素之侄“以其家所著《魏书》、《说林》入院,缀修所阙”。《旧唐书·一行传》:“初,一行从祖东台舍人太素撰《后魏书》一百卷,其《天文志》未成,一行续而成之。”可见太素书经后人续修而成,《天文志》则出僧一行之手,宜乎后世流传不绝。刘《考》(第10页)首称太素:“精于医,有《太素脉》一卷,能以诊脉决人寿命吉凶。始由隐者董威等以授太素,太素始行其术。”(此说出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刘《考》未作说明。)继据史传略述张太素仕履。于两宋之际杂书不经之说津津乐道,而正史所记著书史料熟视无睹,殊可怪也。又魏收《魏书》附北宋范祖禹等校书时按语,称其《天象志》已亡,后人取张太素书志补之。刘《考》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此按语,似不知所出,故疑其说始于南宋《中兴馆阁书目》,“未必得其实”,或为据唐裴安时《元魏书》补入。裴书仅三十卷,未必有志,且宋世不见流传,此妄疑也。

编年类韦昭度、杨涉《续皇王宝运录》,刘《考》(第59页)繁引史传,而未及后人关于此书内容、流传的史料。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明清家有《续皇王宝运录》一书,凡十卷,王景彝家所藏,印识存焉。多叙唐中叶以后事,至于诏令文檄悉备,《唐史》新旧二书之阙文也,但殊乏文华。所恨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未曾见之。其载黄巢王气一事,尽存旧词,姑缀于编。(中略308字)如昭洗王涯等七家之诏,亦见是书也。”[14]《玉照新志》又载:“明清每阅《唐史》甘露事,未尝不流涕也。近观《续皇王宝运录》云:僖宗光启四年正月诏云:太和九年,故宰臣王涯以下十七家并见陷逆名,本承密旨,遂令忠愤,终被冤诬,六十余年,幽枉无诉,宜沾沛泽,用慰泉扃,并与洗雪,各复官爵,兼访其子孙与官。使衔冤之魂,亦信眉于九原矣。惜乎刘昫、宋景文、欧阳文忠不见此诏,载之于新旧《唐史》,殊为阙文。如褒赠常濬、孟昭图二人之文亦其时,以见之洪景庐《容斋三笔》不复重录。”[15]

传记类李翰《张中丞外传》,刘《考》(第408页)引史传“翰表巡功状”云云,未直接提及此书。《旧唐书》本传:“禄山之乱,从友人张巡客宋州。巡率州人守城,贼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当时薄巡者言其降贼,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訚等传》两卷上之。”《唐国史补》卷上:“上元二年(761年),卫县尉李翰撰巡传上之,因请收葬睢阳将士骸骨,又采从来论巡守死立节不当议者五人之辞著于篇。”[16]此所谓“五人之辞”,考之《新唐书·张巡传》末载:“于是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内张建封上元中尚未知名,李翰所采当即其余五人之辞,今已片言不存。

传记类沈既济《江淮纪乱》,刘《考》(第413页)仅云:“此书两《唐志》未著录。”其实《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遂初堂书目》、《史略·〈通鉴〉参据书》都著录过此书,或又作《刘展纪乱》。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言及其流传始末和内容大概:“今阁老王胜之转运两浙,于民家得唐沈既济所撰《刘展纪乱》一卷。时《唐书》已成,所载展事殊略。(中略470字)此书所纪用兵次第甚详,此概举之。”[17]

传记类《朱朴日历》,刘《考》(第427页)云:“此书盖记其在政府之见闻也。”误以为与皇帝之日历相似。此书当与《牛羊日历》、《崔氏日录》相类:“所记不过蒱饮交通评议,有以见唐末风俗之弊云。”[18]陶谷《清异录》:“唐末有以平生所历郡县饮酒蒱博之事、所交妇人姓名年齿行第坊巷形貌之详一一标表者,时人号为针史。”[19]

上引皆为“常见之书”,刘考参考书目已列入,但在实际工作时,从体例上并不重视作全面考证,失引每每可见,而非只有这几例偶然疏忽。篇幅所限,不再赘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