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教学: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相应实践也有力地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决定论的价值。唯其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付诸实践,逐步发展并且逐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和全球化教育理念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各地的许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以及中学校长与教师出席了会议。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起听众议论纷纷,后来他又应会议组织者之邀,做了题为“关于教和学的个人想法”的专题演讲。

当罗杰斯在演讲中详细阐述自己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会场上产生了骚动。他的话音刚落,大厅四周马上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一些提问者语气不甚友好,有的人甚至十分激动。会后,人们继续兴致勃勃地议论这个话题。第二天,当罗杰斯即将离开哈佛的时候,有个头一天听过他演讲的与会者告诉他:“罗杰斯先生,你搞得我们好些人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有的新闻媒体甚至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这件事后来被教育史研究专家称为“罗杰斯挑战”,它引发了一场有关教育观念的讨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发展成长的可能与结果主要决定于其自身。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这一原理有力地支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与学的一对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必然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反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相应实践也有力地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决定论的价值。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都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接受实践的检验,教育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受教育者身上。唯其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付诸实践,逐步发展并且逐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全球化教育理念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主导思想和权威地位,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需求,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网络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再次,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发展和提高,通过课外学习任务的安排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具有比较普遍的可操作性,因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可以做到。

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倘能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就可望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要理解学生,而不是误解学生

教育者必须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对象,作为教师,仅仅了解自己的学生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他们的特长与缺陷,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习性、情感和追求。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身心需要,并且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可能造成代沟,但代沟不是年龄差距的必然产物。教师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与自己的学生同步成长。教育者只有伴随受教育者体验成长的经历,才能真正对他们有所理解。事实上,同前辈相比,现代的学生通常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并善于接受新事物。教育者一旦理解了受教育者,便不难从后者身上发现甚至学到许多积极的东西。(www.xing528.com)

(二)要尊重学生,而不是轻视学生

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可能存在天壤之别。然而,不管是优秀生、普通生还是后进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在任何一个课堂里,不应该有“被忽视的角落”或“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心理上有障碍或学习上有缺陷的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教师职业、尊重教育事业。实践表明,即使是暂时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也有不少特长、优势,具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这些方面通常是被忽视或被误解的。例如,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存在着学习相对落后的受教育者群体,这一群体与学习优秀者群体相比,通常受到忽视甚至歧视,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倘若能够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制定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将会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产生惊人的效果。

(三)服务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

人们通常把学生比作学校的产品,其实,这种观念未必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WTO的框架内,教育是被列入“服务业”范畴的。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产品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则是消费者,无疑应处于中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学校的“上帝”,理应得到满意的服务。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服务员,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执行者,必须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有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指使学生做事,却从来不愿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需求。假如教师能够不分课内还是课外,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就一定会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更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四)要启迪学生,而不是蒙蔽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主要表述的是学生这一群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有位置。具体言之,处于中心位置的学生未必尽善尽美,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然而,这种教育不宜采用指使、训斥或强制的方式,也不能强加于人,主要应该通过影响、熏陶和启迪,使他们逐渐有所感悟,自我觉醒,实现其应有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形势下,有些学生养成了爱上网玩游戏的不良习惯,老师就应该一方面坚决反对,毫不留情;另一方面坚持言传身教,启迪学生。只要教师态度鲜明并且坚持不懈,一定能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化而见贤思齐,自觉地优化自身的素质。

(五)要激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补短、各得其所。实现这一目的有效途径是因材施教,关键在于学生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的固有素质(即所谓的“材”)是潜能开发的基础。因此,因材施教的过程应该类似于艺术创作的“雕”,而不是“塑”。艺术家用精雕细刻使材的特质和优势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则应激励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地释放潜能,展示才华。千万不能用标准化的指标去评价他们,抹杀学生的个性,压制学生的冒尖倾向。英语教师在自己承担的课程中都应鼓励学生各尽其力,各显所能,结果必然会有不少学生在各个不同领域崭露头角,争光出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