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嗓音职业病与科学发声训练:改变不良发声习惯

嗓音职业病与科学发声训练:改变不良发声习惯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变不良的发声习惯,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二)改变音色失当的不良发声习惯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发音体、共鸣器的形状和发音方法不同造成的区别于别人嗓音的色彩。(四)改变音长失当的不良发声习惯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声带振动持续时间的久暂。有时会出现上述几种不良发声习惯交织在一个人的发声过程中的现象。

嗓音职业病与科学发声训练:改变不良发声习惯

科学发声的角度看,生活中人们的发声习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太好甚至是错误的。我们把这些不太好和错误的发声习惯统称为不良发声习惯。这里说的不良发声习惯,不包括发声器官病变所致的声音异常情况。不良发声习惯的成因很多,有的是思想认识上的,比如有人认为喉音是最具男子汉气质的声音;有的是身体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人身体孱弱,肺活量小,习惯有气无力地说话;还有的是性格原因造成的,比如有人发声力度不够,这跟他的性格偏柔有关。改变不良的发声习惯,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一)改变音高失当的不良发声习惯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所谓音高失当,是指发声时声音过高或过低。有此发声习惯的人,要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改正。有人因为工作环境嘈杂,用中低音缺少穿透力,因此必须用高音才能让工作的对象听清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工作就用高音说话的习惯。有的人误以为高音才好听,所以工作用声就喜欢用高音。相反,另一些人担心工作交流时声音太高令听的人不舒服,所以故意压低声音说话。还有一些人在工作中说话容易紧张,声音自然就提高了,尤其是性格内向、腼腆的人,工作中的新手,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更容易紧张。声音过高或过低,发声时间过久,难免会超过自己的发声能力,造成过度发声,如果加上发声的方法不当,对发声器官容易造成伤害,应该及时纠正。

要知道自己声音的音高是否恰当,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把工作用声的过程录下来,自己听听。可以征求听话人的意见,看看人家的感受,如果大家都说声音高了或者低了,多半需要调整。还可以结合自己这样发声后的感受去判断,如果长时间用这样的音高说话后,觉得嗓子特别累,多半是有问题的。

发声者要基本清楚自己嗓子的声部类型,如果从嗓音条件上看,你本来就是个声音偏高或偏低的人,那就不能过分压低或抬高声音,要顺应自己的嗓音条件发声。不过,多数人因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等原因,难以准确判定自己嗓音的声部类型,这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二)改变音色失当的不良发声习惯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发音体、共鸣器的形状和发音方法不同造成的区别于别人嗓音的色彩。比如有的人声音偏暗,有的人偏亮,有的人深沉有力,有的人沙哑暗淡,有的人声音清朗,有的人声音毛糙……这些都是音色上的差异。

音色失当,指的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使用的音色异于人们正常嗓音音色范畴的不恰当的声音色彩。人的正常嗓音听起来是清晰的、明朗的、圆润的,至少是不难听的。

音色失当的情况在不良发声习惯中最复杂。有的人因为审美追求的原因,或者认识上的偏差,习惯使用较浓的鼻音或者喉音,这种情况以男性居多。有人因为性格或者审美甚至身体原因,习惯在工作发声活动中使用过刚、过亮或者过柔、过虚的声音。有人以为沙哑的声音最有“磁性”,就习惯模仿使用这种音色。有人习惯使用重浊、深沉的音色说话,有人习惯使用声音位置靠后的喑哑的声音,有人习惯用干涩的嗓音说话等。

判断一个人的自然音色类型有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的人的嗓音条件本来不差,但由于长期习惯使用不当的音色,会掩盖他真实的嗓音音色,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嗓音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确定。要了解自己说话的音色,录音是一个好方法。初次听自己录音的人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的音色怎么会是那样的,不少人还会对自己录音中的音色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

改变音色失当,除了调整认识之外,往往得从系统的发声训练开始。

(三)改变音强失当的不良发声习惯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声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带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音强失当,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使用的声音的强弱不当,表现为两极倾向:过强或过弱。

职业活动中的发声,经常使用的是中等音强,但有人因为性格原因、审美追求差异、认识上的误区或者身体的原因,会在工作中使用过强或者过弱的声音。声音过强,使听和说的人都容易疲劳;声音过弱,让人听不清楚。

可以参照音高失当的检测方法,然后对症纠正。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人身壮气足,共鸣腔体空间较大,自带音响,共鸣充分,无论在哪里说话都声音响亮,这就要适当提醒自己,发声状态稍微收一些,不要有多大劲儿就使多大劲儿。还有一些人身体瘦弱,肺活量不大,声音往往较小,这就需要适当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发声时增加吸气的深度,加大气息的吸入数量。

(四)改变音长失当的不良发声习惯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声带振动持续时间的久暂。音长失当,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发声时音节的时值不当,多数表现为语速失当。有的人习惯于快速说话,尤其是急性子和容易紧张的人。语速过快,音节时值太短,容易让人听不清楚。有一些开口度较小的人说话的声音小、语速快,让人更不容易听明白。有的人则习惯慢条斯理地说,特别是上了年纪后,由于思维变慢,语速也会受到影响,有时出现慢得让听话人不耐烦的情况。

中国人的平均语速大约是每分钟说240个字,这种速度就是中等语速。在职业活动中,中等偏快的语速是最具吸引力的,但不能太快。对训练有素的播音员来说,每分钟播300字是能够驾驭的,但对普通群众而言,这个语速就是很快的了。在空旷的场地或者有回声的地方说话,语速要适当放慢才能让人听得明白。

判断自己是否音长失当,可以数数自己工作用声录音中每分钟说的音节数量。音长失当的人,可以用在规定时间内朗读规定字数并录音的方法进行纠正训练。语速过慢的人,可以每分钟朗读的字数超过240个字,语速过快的人降到每分钟说240~260字。

有时会出现上述几种不良发声习惯交织在一个人的发声过程中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要综合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去纠正。

【注释】

[1]王永泉,方宏,李桃.组织行为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1.

[2]杨小锋.教师发声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7-228.

[3]韩德民,Robert 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4.

[4]韩丽艳.中国艺术嗓音医学现状与未来[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7,23(5):404-408.

[5]新华社的统计为1 673.83万人,学习强国App的统计为1 672.85万人。

[6]图片来自网络。

[7]本书绘图均由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20级研究生张展志绘制。(www.xing528.com)

[8]韩德民,Robert 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4.

[9]杨和钧.艺术嗓音保健之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61-62.

[10]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85-187.

[11]刘永祥,李坪,杨和钧.发声障碍与嗓音康复疗法[J].中华康复医学杂志,1987(4):152-154.

[12]杨式麟.嗓音医学基础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7-163.

[13]江德胜,余养居.嗓音外科学[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207-211.

[14]张小伯,于萍.嗓音显微手术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81-94.

[15]于萍,王荣光.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2-272.

[16]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8-39.

[17]姚喜双,郎小平.方明谈播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51.

[18]黄永望,傅德慧,潘静.实用临床嗓音疾病矫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8.

[19]于萍,王荣光.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9.

[20]韩德民,Robert T.Sataloff.嗓音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1]田汉,齐燕铭,梅兰芳,等.怎样锻炼和保护嗓子(上)——首都艺术界座谈演员嗓子问题[J].戏剧报,1961(Z1):39-46.

[22]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体武字〔1996〕65号,1996年8月5日.

[23]周继福.实用嗓音病治疗学全书[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222-223.

[24]杨小锋.教师发声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

[25]杨小锋.教师发声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67.

[26]杨小锋.语言艺术发声气声平衡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34-37.

[27]杨小锋.语言艺术发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1.

[28]赵兵,王群.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26.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00.

[30]梅丽贝斯·邦奇.歌唱动力学[M].4版.韩丽艳,蒋世雄,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68.

[31]杨和钧,钟子良,刘小粟.嗓音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6.

[32]徐维城.发声器官职业病的劳动能力鉴定[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5(5):294.

[33]杨和钧,钟子良,刘小粟.嗓音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5-26.

[34]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