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嗓音职业病研究与科学发声训练助力

嗓音职业病研究与科学发声训练助力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应对嗓音职业病的主要手段还是医学治疗。然而,职业嗓音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是需要大量用声的,仅有医学治疗手段是不能彻底根治嗓音职业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和相关艺术团体、单位都非常重视对艺术嗓音工作者的嗓音进行保护和研究。

嗓音职业病研究与科学发声训练助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嗓音职业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嗓音医学、艺术嗓音和教师嗓音等领域。在病因的探究、疾病的治疗方面,嗓音医学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嗓音职业病复发率高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嗓音职业病的防治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组织嗓音医学、语言学、发声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对嗓音职业病的研究,群策群力,探明其中的规律性问题和特殊问题,为预防和根治嗓音职业病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一)嗓音职业病防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嗓音职业病的应对策略研究不够系统,政策与制度保障研究不到位

嗓音职业病是由于职业原因引发的疾病,既要重视治疗,更要强调预防,必须采用综合应对的策略。但是,目前应对嗓音职业病的主要手段还是医学治疗。当前,应对嗓音职业病的医学手段比较充分,医学技术也日臻完善。但是,医学技术并不能彻底解决职业嗓音工作者的嗓音职业病反复发作问题。看医生基本可以解决嗓音病的治疗问题,特别是一些急性发作的嗓音职业病。然而,职业嗓音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是需要大量用声的,仅有医学治疗手段是不能彻底根治嗓音职业病的。医学手段只能治标,难以治本。于是,一些有志之士在治疗的过程中探索发声训练的介入方法,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尚不够完善,也没有进行大面积推广。这不是仅靠嗓音医生或者发声研究人员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我们曾在对四川省2 009名大学中学、小学教师的嗓音调查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嗓音病的应对策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职尽责,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嗓音疾病问题;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解决嗓音职业病提供便利;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保护好自己的嗓子。[2]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深入研究。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嗓音职业病,特别是教师嗓音职业病的危害程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比如,张原、黄永望、李潇潇根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黄永望教授2008—2010年对天津市基础教育单位近5万名教师进行嗓音声带普查的结果,在《人民政协报》发表题为《民进天津市委建议 教师嗓音健康列入体检目录》的文章,呼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关注教师嗓音健康,将教师嗓音健康列入体检和健康档案目录。遗憾的是,这一倡导目前还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在各地教师的健康体检中很难见到对嗓音健康的检查。

尽管大家已经日益充分地意识到嗓音职业病对从业人员带来的危害,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但是,应对嗓音职业病的措施还不系统,相关管理部门对此问题重视的程度还很不够,目前缺少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也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

2.对艺术嗓音问题的研究比较重视,对其他职业的嗓音问题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认为,艺术嗓音是指舞台艺术表演所运用的嗓音[3],主要包括声乐戏剧戏曲演员话剧演员的嗓音。实际上,影视演员、播音员、主持人等艺术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的嗓音也具有艺术嗓音的特征,并且他们中许多人也会参与舞台表演。由于艺术工作者的嗓音质量与演出和传播效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相对于其他职业的用声而言,人们重视的程度更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嗓音工作者,如戏剧戏曲演员,对嗓音保护的研究具有自发、随意的特点,甚至多数人的嗓音使用与保护靠的是悟性和运气。师傅们传授的发声方法和练声护嗓的方法中,有的是错误的,往往是徒弟自己找对了方法,就唱对了,要是找错了,嗓子就可能被毁了。(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和相关艺术团体、单位都非常重视对艺术嗓音工作者的嗓音进行保护和研究。1957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声乐工作者和嗓音医学专家进行了经验交流。1959年,上海市在当地卫生局的领导下,专门开设了文艺医院,成立了嗓音研究室,筹建了上海市嗓音科研协作组。20世纪60年代初期,冯葆富、沈湘、周殿福、翟风魁等医学、语言学、声乐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筹建了“北京嗓音矫治小组”。1961年,文化部召集首都文艺界和医学界人士,召开“怎样锻炼和保护嗓子”座谈会,参会人员有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李少春等艺术大师,声乐家刘淑芳、越剧演员范瑞娟等,以及徐荫祥、杨和钧、王振亚等首都医学界人士。座谈会的情况分期发表于《戏剧报》。这次会议还促进了一些京外省市的专业人员也召开了类似座谈会。后来,重庆、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了相关机构。那时,北京第二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二院等医院都设有专门的嗓音职业病门诊。1979年,在北京成立了嗓音研究协会。1980年举办了全国戏曲教学嗓音研究交流会。1981年6月,文化部成立艺术嗓音医学领导小组,委托北京友谊医院设立艺术嗓音医学研究组。1983年7月,文化部召开全国艺术嗓音医学学术交流会。此后,有关活动一直在开展。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嗓音学组成立。2015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艺术医学协会嗓音专业委员会。

艺术嗓音医学是艺术嗓音和嗓音医学融合而成的艺术医学领域的一门独立的重要的分支学科。韩丽艳认为,目前,我国艺术嗓音医学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嗓音医学新理念,培养了艺术嗓音医学交叉、创新人才,开设了不同层次的艺术嗓音医学课程,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论坛、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出版了艺术嗓音医学相关书籍,开展艺术嗓音医学科普工作。[4]

早在1960年,我国就已经有研讨教师职业的嗓音问题的论文问世,如王俊、沈洋的论文《南京市×区27所小学574位教师声音嘶哑的调查》。其后陆续有一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如张其文《谈谈教师的职业性嘶哑》(1965年),王鹏万、宋慧敏、王俊、沈洋《748名小学教师嗓音的调查》(1981年)等,这些研究显得零散、不够系统。特别是教师等非艺术嗓音领域的职业嗓音工作者的科学发声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关注教师等职业嗓音工作者嗓音健康的论著日益增多,但仅从数量上看,这类成果跟艺术嗓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实在太少,还有许多问题没有研究透彻甚至没有涉及。这种情况跟人数庞大的非艺术嗓音领域的职业嗓音工作者的现实需求很不相称。以教师职业为例,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现有专任教师共计1 656.383 4万人[5]。可见,仅这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就非常惊人。根据中国知网所刊载的198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嗓音疾病发病率的调查研究数据,我国教师患嗓音疾病的比例为30%到60%。即使以其中教师嗓音疾病发病率最低的30%的调查结果计算,教师职业嗓音病患者的绝对数量已达数百万。

目前我们未查到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对非艺术类的职业嗓音工作领域的嗓音问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讨,组织专门的学术机构进行研究的信息。

(二)组织多领域专业人员强化嗓音职业病的预防研究

嗓音职业病,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太大的问题,但它涉及的学科很广泛,仅仅依靠一个学科领域专业人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对嗓音职业病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嗓音职业病的检查、诊断、治疗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但在嗓音职业病的发声治疗和康复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艺术语言发声研究理论框架已经搭建,不过,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为经验总结、技术研究,理论建构还很不充分。发声研究是一项非常特殊的事业,它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还要有深刻的发声体验和很高的艺术悟性,三者缺一不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当下发声研究成果不多的尴尬局面。在有声语言艺术界有很多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但他们或因兴趣,或因精力,或因科研训练不足等种种原因,鲜有卓越的理论建树。虽然嗓音医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者专家很多,理论修养很好,科研能力很强,但是,他们中对科学发声实践有深刻体悟的人实在太少。

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再借助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加强对嗓音职业病的发声治疗、康复、预防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嗓音职业病的发声预防,涉及行业多,人数庞大,问题比较复杂,研究成果很少。当前,我们需要加强对可规模化培训职业嗓音工作者的简便易学的科学发声方法的研究,同时还要研究规模化培训职业嗓音工作者的规律,建构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培训效果显著的培训体系,从源头上杜绝嗓音职业病的发生。

此外,应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与有关医院、医学院合作,设置专门的嗓音医学硕士点、博士点,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联合培养专门人才。目前,嗓音医学大夫中具备科学发声能力的人太少,而研究科学发声的教师中又缺少精通嗓音医学的人才,所以,为了尽快缩小我国与美国等嗓音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急需培养一批既通晓嗓音医学,又懂得科学发声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也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上层设计与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