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改变方式,课堂生动活力

幼儿园改变方式,课堂生动活力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搬至室外。调查后,孩子们发现芹菜、苦瓜、黄瓜、白萝卜等都是凉性的蔬菜,多吃凉性的蔬菜有助于降火。另外还有孩子同时查到多吃水果对溃疡有好处,且水果含有维生素C,对我们的身体也是好的。让孩子自己进行调查,搜索资料要比他坐在课堂中学到的更多更深刻。

幼儿园改变方式,课堂生动活力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自愿地去钻研学习,并能激发出惊人的毅力和勤奋,使其以专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从事这一活动。因此,善于引导发现幼儿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

(1)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在阅读时间,我给孩子们讲了一本关于蔬菜的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孩子们对于蔬菜之间可以打仗非常感兴趣,例如:葫芦里面有籽,可以发射大炮,把绿茄子打成了紫茄子,把青椒打成了红椒等等。

孩子们因为喜欢《一园青菜成了精》,在画画时经常会给蔬菜画出眼睛、手脚,甚至还有一些动作。借着去童画屋的机会,让他们利用童画屋中的各种材料制作成精的蔬菜。

浵浵、涵涵、兮兮几个女孩子选定了超轻黏土区域,她们开始用超轻黏土进行蔬菜的制作。涵涵做的茄子,用了紫色的黏土捏了身体,再用黑色的黏土做了眼睛和嘴巴,最后给茄子穿了一件白色的小衬衣,做出来的造型非常可爱。

兮兮也用黏土做了茄子,但是她给茄子装上了扭扭棒制成的手脚。

瀚瀚、轩轩、宁宁几个男孩子选择绘画成精的蔬菜,用了颜料蜡笔水粉等材料。

可馨用托盘做了一个底色,再用彩纸剪出胡萝卜的样子,用扭扭棒制作成手脚,做了一个托盘胡萝卜

火火先是在纸上画了一个萝卜,然后用扭扭棒给萝卜加了两条长长的腿……

孩子们的作品有单独完成的,也有小组进行合作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非常认真,除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声,几乎听不到多余的声音。

《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是觉得成精的蔬菜很有意思,很好玩。可是当孩子们提出要制作成精的蔬菜时,他们发现原来蔬菜有很多品种,有各种功效,这也让孩子们对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探究时是带着思考在行动的。

孩子们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探索,了解蔬菜的外形特点、颜色特征。同时也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蔬菜的功效、种类等。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在探索中获取经验,不断调整探索的方向。

随着他们经验的不断积累和需求的不断增加,每一个参与的孩子都在积极探索各自思考的问题。孩子们的这种专注与执着正是来自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孩子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和思考力。面对这样的孩子,陈鹤琴曾说过:直接经验、自己思考,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2)把课堂搬至室外。

孩子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家里对自己的家人进行调查,孩子们不仅调查了家人喜欢吃的蔬菜品种,还把喜欢的原因也记录了下来。

调查一:家人最喜欢的蔬菜

在第二天的交流分享时,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想要来和大家说一说。

晗晗说:“我调查的是爷爷奶奶。爷爷最喜欢吃萝卜,萝卜脆脆的,很好吃。奶奶喜欢吃番茄,她牙齿不好,番茄软软的,比较好嚼。”

瀚瀚说:“我调查的是妈妈。妈妈最喜欢吃的是番茄、蘑菇,番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蘑菇也很好吃。”

浵浵说:“我爸爸妈妈喜欢吃青菜,吃青菜对身体好。”

可馨说:“我妈妈也喜欢吃青菜,妈妈说她要减肥,要多吃青菜。”

这个时候,愿愿来介绍他的调查表,但是马上受到了孩子们的质疑。

瀚瀚说:“不对,老师,愿愿他记录的不对。”

我询问:“哪里不对了?”

瀚瀚和另外几个女孩子一同说道:“他的调查表上画了鱼,鱼不是蔬菜。”

听到他们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起来:“对,鱼不是蔬菜,他调查的不对。”

这个时候涵涵说道:“但是他画的蘑菇是对的呀,蘑菇是蔬菜。”

瀚瀚说:“那就把鱼划掉,这样就对了。”

于是,愿愿也认识到自己的调查表有一点小问题,我们调查的是家里人最喜欢吃的蔬菜,但是他调查的是家里人喜欢吃什么,经孩子们指出,愿愿也欣然接受了。

于是在之后的介绍中,孩子们会特别仔细地先看一看,这个小朋友记录的是不是蔬菜,如果不是,就会立刻找出。

调查二:去火、消热的蔬菜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表,孩子们已经对家里人喜欢吃的食物有所了解了。恰逢秋季,天气比较干燥,爸爸妈妈喜欢吃的蔬菜有些有去火的功效,而班中很多孩子也有热疮和溃疡的苦恼。

于是,另一个小调查也产生了——哪些蔬菜是可以治疗我们的热疮和溃疡?

调查后,孩子们发现芹菜苦瓜、黄瓜、白萝卜等都是凉性的蔬菜,多吃凉性的蔬菜有助于降火。另外还有孩子同时查到多吃水果对溃疡有好处,且水果含有维生素C,对我们的身体也是好的。

一次小小的调查活动,就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在课堂中坐着所不能体会到的知识。让孩子自己进行调查,搜索资料要比他坐在课堂中学到的更多更深刻。

有了观察和比较后,孩子们又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了解到蔬菜的味道和它们的功效。幼儿的探究始于对问题答案的追求,幼儿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寻求答案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支持孩子们的提问,倾听孩子们的提问,记录和筛选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引导孩子用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

(3)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www.xing528.com)

通过之前的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某些蔬菜的了解只是局限于从爸爸妈妈口中和网络资料中得知的知识,但是真实的接触却非常少。听取了孩子们的提议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了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每人带10元钱去菜场买自己需要的蔬菜,这里的需要可以是之前调查过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吃的蔬菜,也可以是治疗溃疡和热疮的蔬菜,或者是孩子自己喜欢吃的蔬菜,等等。

家长们看到我们的方案后,也非常支持,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去了菜场。

星期一,孩子们把自己买菜的调查表带到幼儿园和大家进行分享。

瀚瀚:“我一共用了9块。我买了2个大番茄,买了几个蘑菇,还买了一些小番茄。”

瀚瀚说:“我买的都是妈妈喜欢吃的蔬菜。”

我问:“在买菜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吗?”

瀚瀚说:“我第一次买菜,有点紧张,不敢和卖菜的爷爷说话,后来就好了。”

这个时候其他孩子也纷纷附和说:“一开始,我也有点紧张。”“我也是。”“我也是。”

我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第一次买菜,觉得紧张是很正常的,因为你们没有做过这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好。”

瀚瀚说:“后来我觉得买菜很好玩,我还想再去买10次!”

火火说:“我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买菜,问妈妈,妈妈让我自己去买,后来妈妈陪着我,我们一起去买的。但是菜是我自己拿的。我买了两根胡萝卜2.4元,买了豆角7.6元,一共花了10元。”

火火说:“我发现菜场的摆放是有规律的,相同的蔬菜都是放在一起的,番茄有番茄的一个篮子,豆角有豆角的篮子,胡萝卜有胡萝卜的篮子,辣椒有辣椒的篮子。”

当杭杭来介绍的时候说:“我们家边上没有菜场,妈妈带我到超市里去买的蔬菜。我买了塔菜、黄瓜和萝卜,一共用了9元。”

后来涵涵来介绍时,我提出了一个疑问:“有一个长长的、咖啡色的,上面还有一点一点的东西是什么蔬菜呢?”有的孩子一下猜出来了,这个是山药。但是桐桐发出疑问:“可是我们吃的山药是白色的呀!为什么这个是咖啡色的呢?”

轩轩说:“那个白色的是剥了皮的山药,咖啡色的是它的皮。”

搞懂了这个问题,孩子们继续听涵涵进行介绍。她把10元全部用完了,买了萝卜、香菜、小番茄、山药、青菜。

孩子们看到涵涵用10块钱竟然买了5种蔬菜,都纷纷发出赞叹声:“买了好多呀。”

可馨来介绍时说:“我在买菜时看到了一种紫色的卷心菜,我不认识,我就问妈妈,后来妈妈告诉我那个叫紫甘蓝,是用来做色拉吃的。”

涵涵说:“我在吃西餐的地方看到过紫甘蓝,就是做色拉的,很好吃的。”

这次的活动是在孩子们的期盼中产生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当孩子们刚开始觉得买菜是很简单的事情时,也不要给孩子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很多时候,孩子们之间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对有的孩子来说简单的事,对其他孩子来说有可能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也许他一时胆怯,只要老师的一个引导或者一个特定情境就会激发孩子的勇气,让孩子能够向前一步。

人要获得知识,无外乎有两种途径,一是学习理论知识,二是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忽略了实践,知识便缺少了事实的论证。实践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多实践便多经验,多经验便多知识。实践往往能带给人更深刻的体验,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就会享受“躬行”之乐,收获成功之悦。

(4)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陈鹤琴曾提出: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而来的。他所接触的环境越广泛,获得的经验越丰富,那么他所得到的知识也就越多,他的能力也就越强。儿童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虽然重要,但直接经验更不可缺少,因为只有通过亲自观察和亲身实践,才能加深对间接经验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感受和体验。我们的准则是: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能自己想的就让孩子自己想。

案例

小菜园的青菜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因此,利用生活空间的时间,我请孩子们自行分组来进行蔬菜面疙瘩的制作。一开始孩子们都想去摘青菜,但是场地有限,所以孩子们就开始商量,分成了收割组、清洗组、加工组。收割组负责采摘青菜,清洗组负责清洗青菜,加工组负责把洗好的青菜弄成小块,如果哪一组完成的时间快,还可以去帮忙调制面疙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活要干。

当前期准备全部完成后,最后的烧制,我利用多媒体的投屏形式,让孩子们现场观看,孩子们对于自己亲手参与的蔬菜面疙瘩充满了期待。在品尝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尝一尝味道。在品尝的时候,孩子们发出感叹:“真好吃!”“比食堂叔叔阿姨烧的还要好吃!”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找到教育的突破口,发现教育点,这样做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便于幼儿接受,同时对教师的随机教育能力也有所提高。正确认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

(5)改变方式让课堂更生动。

在活动进程中,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预设好关于蔬菜的集体教学活动,然后草草了事,让孩子们只是表面了解蔬菜的一些特性,而是采取了“先体验、再理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先去自我探索,发现蔬菜的秘密,讨论这些蔬菜和之前接触到的蔬菜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了很多秘密,这些秘密就变成了他们自己想学的、内化的知识,而不再是老师要孩子学会的知识了。

在孩子们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之后,再加上理论——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以学习活动的方式,让幼儿对蔬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语言课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蔬菜;以美术课的形式,让幼儿绘画蔬菜;以亲子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去体验买蔬菜。让孩子们在探索的基础上,学到更多关于“蔬菜”的常识,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理解中的蔬菜和现实生活中的蔬菜是否还有区别。就像玉米,还分为糯玉米、水果玉米、黄玉米、白玉米、黑糯米玉米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平时接触较少的,我们可以以此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

关于“蔬菜”这个活动一共开展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初看这个活动似乎很平常,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明白蔬菜的特性是比较难把控的。但在追随孩子们的经验,逐步挖掘孩子们探索兴趣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整个活动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每次活动都顺利开展,并起到了有效的推进,就如同水到渠成,不需要教师讲解和灌输太多的知识,孩子们在探索和交流中能够逐步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习得知识。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如何在活动中有效调整目标、材料和策略,也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助推剂。

整个活动的生成来自孩子,是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在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把主动权交给孩子,鼓励孩子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当孩子逐步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寻求答案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而他们每一次都会有许多思考和经验的累积。

作为一名教师,在活动中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和调整虽看似简单,但却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对孩子们生成的点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将有价值的点进行了逐步的引导和推进,从而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体会和发现探究的乐趣。

“五动”把教育的池水搅活了,让原本按部就班的教育进程变得更有创意,更灵动;让原本墨守成规的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从主导者变成组织者,不断提升自我,与孩子们一同成长;让原本以“被动学习者”身份学习的孩子,翻身做主,更多的是以“要学习者”的身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