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研究

信息化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研究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信息化专家杨宗凯等人结合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对这四个阶段做了深入解读,并认为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①。在“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培养教师的TPACK能力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研究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工业、商业、政务等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体系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工业时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前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差距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可逆转地促成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工具、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创新。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经历了“起步”、“应用”、“整合”和“创新”四个阶段的理论。教育信息化专家杨宗凯等人结合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对这四个阶段做了深入解读,并认为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

(1)在“起步”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特点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协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以广泛接受和使用。例如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办公软件操作、电子邮件使用等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板书以PPT演示文稿代替,教育管理软件开始在学校初步应用等。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基本度过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大影响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信息技术的引入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主动的行为。

(2)在“应用”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教师开始注重在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始采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各类学校依然处于这一阶段,学校虽然具备了基础设施,但因缺乏足够的优质资源,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面临“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境地。

(3)在“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组织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通过积极的引导和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利用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管理自身的学习过程,提升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世界部分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正处于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深度引入教学过程,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在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阶段,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和网络协同教研,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的选择。

(4)在“创新”阶段,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机构重构学校的组织结构。在本阶段,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效率不再是由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所决定,而是由其内部管理结构和事务处理流程所决定。世界少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阶段。在我国,虽然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离这一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与教学“两张皮”的情况还十分普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作为正规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技能起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冲击,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正在消失,师生关系趋于民主,教师角色发生转移,教学对象是数字原生代,教师的知识正在加速老化……如何发展教师职业能力,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设计、改善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变革教学策略、开发与管理教学资源、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知识环境等,是教师面临的一道不能忽视的难题。为此,米什拉和科勒(Mishra&Koehler,2006)引入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框架,如图5-1所示。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内容知识(CK)。其中,技术指的是计算机、互联网、视频、白板和书籍等工具,教学法涉及学习和教学的方法、策略和过程,而内容代表了教学的主题。这三个要素又分别交叉复合,产生了基于教学法的学科内容知识(PCK)、基于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基于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TPACK一经提出,就迅速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后涌现大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尤其是技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焦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培养教师的TPACK能力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www.xing528.com)

图5-1 TPACK框架

具体到实践中来,就是指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主动地选择合适的技术以提高教学绩效。例如,通过使用技术手段呈现概念化知识;采用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教授教学内容;考虑怎样利用技术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难点及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怎样使用技术教授新知识或加强学生的先验知识;等等。

在我国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涌现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北京大学赵国栋教授针对教师备课提出“做微课即备课”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智慧教育”概念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推行的“数字教师”理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希望教师在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

本章主要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四阶段理论和教师的TPACK能力框架入手,循序渐进地介绍“起步”、“应用”、“整合”、“创新”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呈现技能、教学资源制作技术,以及采用微课助学的微视频制作技术。依据上述的步骤,提出如图5-2所示的师范生信息技术技能模块所需掌握的各个技能。

图5-2 师范生信息技术技能模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