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隆德高台马社火-地摊戏、皮影、秦腔、舞狮、杨家店村志

隆德高台马社火-地摊戏、皮影、秦腔、舞狮、杨家店村志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誉为民间文化“活化石”的隆德高台马社火,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家店村社火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地摊戏、皮影、秦腔、马社火、舞狮、高台、走高跷、春官、跑旱船、赶毛驴、扭秧歌、剪纸、刺绣等。地摊子 杨家店村“地摊戏”是村民耍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皮影戏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夸张。

隆德高台马社火-地摊戏、皮影、秦腔、舞狮、杨家店村志

杨家店村村民在继承前人创造的文明的同时,不停地继续创造着新的文明。被誉为民间文化活化石”的隆德高台马社火,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腊月开始,杨家店村村民就进入高台马社火的准备阶段,目的是在来年的正月好好耍一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杨家店村社火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地摊戏、皮影、秦腔、马社火、舞狮、高台、走高跷、春官、跑旱船、赶毛驴秧歌、剪纸、刺绣等。

地摊子 杨家店村“地摊戏”是村民耍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上演的主要剧种是秦腔和眉户,一般在晚上演出。当地人之所以称之为“地摊子”,是因为它的表演地点不在戏台上,而是随便在村子空旷平坦的地方摆一张桌子,桌子的两边分别是出入口,文武场面左右排开,观众围成一圈,听着看着。由于规模小,程式简单,不需要戏台,随便找一块平地就可以耍起来,因此深受乡亲们的欢迎。地摊子虽然人物少,服装道具简单,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乐器可多可少,文乐有板胡、二胡三弦,武乐有锣、鼓、钹、竹板。有定型节目,无固定脚本,重唱腔,少科白,词、白全用当地方言土语。地摊戏中有帮腔“小唱”与眉户戏穿插搭档。演出开场时,先有一个挂着髯口的演员,摇着一把羽扇,穿着一身蓝袍,先在桌子上的香炉里燃起几支香后,说道:“头戴素珠八宝妆,争福争寿免祸殃。香炉飘出三股烟,风调雨顺太平年。”他每说一句,小鼓小钹就“嚓嚓、嚓嚓”响几下,接下来才正式演唱。比较流行的曲牌、曲目有20余种,现仅存10余种,代表剧目有《卖水》《张连买布》《双官诰》《二进宫》《拾黄金》等。村里地摊戏的演员有李得仓、赵光成、郭发奎等。

皮影戏 皮影,皮是本质,影为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皮影戏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因为常用牛皮制作,故称“牛皮灯影”。皮影戏的起源很早,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事之像。”[1]皮影戏是当地人祭祀神明、巫俗活动、庆祝丰收的一种娱乐方式,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每逢农闲,尤其是腊月,夜幕降临,窑洞、房子里灯火通明,人们围坐暖炕,瞪大眼睛望着雪白的“亮子”,乐声铿锵,唱腔悠扬,享受着皮影戏带来的精神愉悦。皮影戏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祭礼神明,其目的是娱神、娱人,到后来随着巫俗活动的世俗化,成了民间的娱乐方式之一,流行甚广。

皮影戏唱腔大都采用秦腔、眉户的曲调,其音乐独具特色,节奏明快,高亢激越,其中道白大都采用本地方言,诙谐幽默,听后使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尤其以表演神仙鬼怪戏见长,剧目多表现历史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如《封神演义》《杨家将》《二进宫》《铡美案》《三娘教子》《下河东》《黄河阵》《抱火斗》等传统戏剧。剧情多以反映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也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杂传”小戏等。皮影戏和其他剧种一样,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是一种综合性艺术。皮影戏运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手法,使图案和花纹都有立体感,双人或三人配合演出。为了便于手工操作和表演,艺人在制作过程中,把人物分解为头、身、腰、大小臂、前后腿等9个小件,然后进行组合。皮影戏和其他剧种一样,生、丑、净、旦文武齐全,刀、枪、剑、棍样样都有,提袍甩袖,翻转武打,栩栩如生。皮影戏中的道具叫亮子,是用透明白布做成长方形,演唱时牛皮人通过亮幕活动,显现出牛皮人的形象,达到皮影的视觉效果。挑线手,也叫线子手,既能唱又能耍,表演十分娴熟,如把武打影人的肩棍,分在4个指头缝中,一手可拿2个影人,两手可拿4个影人对打。观众在亮幕上看到满是人影,混杀一场,其场面杀气腾腾,其实是一个人的把戏。皮影戏小而简,只有六七名演员自拉自唱自打,身兼数职。乐器主要以铜锣、唢呐、板胡、二胡为主。皮影戏的布景道具和影人都是用牛皮加工刻成的。

皮影戏

秦腔 杨家店村村民大都是从陕西、甘肃迁徙来的,对三秦大地的秦腔情有独钟。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又称“乱弹”,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追古溯源,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2]秦腔是相当古老的剧种,表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中国社会历史的缩影。“秦腔唱连台,四季好运来。”每年农闲时节,杨家店村都要唱戏,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要给关圣帝君和黑虎灵官神唱一台大戏,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杨家店村民风古朴,杨家店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他们唱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扯开嗓子大声吼,村民们称之为“挣破头”。因此,秦腔“唱戏吼起来”,“唱戏打架分不开”。杨家店人爱看秦腔,爱听秦腔,更爱唱秦腔。收工回家,放上DVD光盘,对着电视屏幕上的唱词,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吼上几句秦腔。看秦腔时,台上人唱,台下人摇头晃脑,如醉如痴,好不自在。正所谓“听了秦腔,酒肉不香。”

杨家店人迷恋秦腔,并不全因为它土生土长古音古意,而是秦腔石破天惊的撕扯吼叫最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欣赏秦腔就是欣赏秦腔真挚动人的情感和豪放痛快的气势,品味杨家店人苦了、累了、哭了、笑了的古朴真挚的灵魂。在村子场院里,在村民的庭院中,无需舞台,不需灯光,演员即观众,观众即演员,伴着铿锵的锣鼓和几件简单的乐器,便可演绎人间悲欢。天做幕布地为台,无拘无束,唱戏的投入,听戏的也投入。近年来,手机普遍使用,可用来录屏和直播,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这种艺术。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夸张。秦腔的脸谱也别有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辅,平涂为主。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图案壮丽、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性格突出。

杨家店村村民历来对秦腔有着浓厚的感情。村里曾有一个秦腔班,村民大老满(满富仓)一直担任团长。20世纪60年代初,戏班解体,“文化大革命”时历史剧目禁演,古装道具被焚。之后,普及“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白毛女》中的喜儿都是观众喜爱的角色。1978年以后,传统历史戏开禁。村里几位喜爱秦腔的老人又自发组织成立了秦腔戏班,重新购置服装、道具、灯光、布景、音响等,利用晚上时间演唱。大家因对秦腔的共同爱好和志趣,聚到一起,一门心思弘扬秦腔艺术,老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年龄不同,但和谐相处,吹拉弹唱配合得很默契。因为是自娱自乐,所以叫“自乐班”。

高台 高台是用造型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的舞蹈。每年正月,杨家店村村民有扎高台、闹新春的传统。一台台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装饰艳丽的高台,在锣鼓声中游街走巷,给节日里的人们增添无穷的乐趣。高台源于一种祭神活动。古代先民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大自然造成的灾祸难以抗拒,为了生存,他们乞求支配大自然的神不要降灾给人间,便事事向神祈祷、膜拜。最初他们用新面捏成人及飞禽走兽的模样,置于供桌上,并请阴阳巫师念经祈祷。后来,人们又结团聚群,将面捏的人、兽抬上供桌,敲锣打鼓,走村串巷,所过人家,都要鸣炮焚香,恭而迎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民间艺人将供桌改制成“高架”,其做法是在磨盘中心固定一铁杆,铁杆上下可扮饰一至二人,由七八岁的小孩穿上戏装,浓妆艳抹,扮成戏剧人物,并根据剧情,用道具、花木、亭榭诸物巧妙装饰,给人以真实、奇巧之感。游移时挑选八个壮年男子扛抬。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高台的制作工艺和造型也更精巧细腻,越来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容情节的展现,而且在装饰技巧上也有了很大提高。用优质钢筋做芯子,原来数人扛抬已改为小型拖拉机或汽车运载,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还有用转盘做的旋转高台,表演时,人在车上拨动转轮,整个高台就旋转起来了,这时各种人物造型翩翩起舞、惟妙惟肖。高台的内容多以历史剧选场、故事传说选段为题材,如《盗仙草》《盗扇》《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等,总体上离不开扬善抑恶、祝愿吉祥的内容。高台是一种造型艺术,比较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表现,它的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造型奇异、独特、美观,形态逼真,动作惊险,有的翩翩起舞,有的飘飘欲仙,具有独特的魅力。村民宋访杰是设计制作高台的巧手。

宋访杰制作的高台塑形

马社火 马社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隋唐时期,因为陇山(六盘山)地区在隋唐时期治监牧地,牧马生活便演变成一种表演活动。

村里马社火

马社火是杨家店村村民集体表演的一种社火形式。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前后,村民们总要尽全村人力、物力装扮起来,骑上高头大马,走村串巷热闹一番。马社火的装饰比戏剧舞台角色更复杂,表演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角色,骑上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手持刀、枪、矛、剑、戟、铜锤、钢鞭等道具,演员在马上昂首挺胸,摆出各种造型亮相的姿势,造型颇具雕塑之美,一做到底,不变换,不动作,亦不说唱。马社火的脸谱化妆别具一格,如《铡美案》中包拯额头左为“日”,右为“月”;《黄河阵》中三教爷额头分五色花轮(代表“五行”),左右两颊画乾、坤二卦符号。这种特殊脸谱造型是民间脸谱艺术的精华。马社火一般配有锣、鼓、钹三种打击乐。锣鼓点是过年鼓,其节奏口诀为:“层层板,层层板,层层板上老鼠反,老鼠反了没人管。”这种社火古朴明快,英武秀美,风格独特,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高跷

高跷 高跷俗称“柳木腿”“高拐子”,也叫“高跷秧歌”,是杨家店村社火中最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每逢年节都要在村头巷尾演出。据说,踩高跷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盛行,那时的“长跷伎”就是今天的高跷。高跷表演自由活泼,曲调优美和谐,扮相甚多,且滑稽有趣,乡土气息浓厚,农民们非常爱看。“拐子”是木制的,上粗下细,高2米左右。踩高跷者往往装扮成“赶毛驴”“扑蝴蝶”等滑稽戏谑性角色及历史故事中的角色,挥动蝇刷、扇子、绸帕及其他道具而行,以装扮俊俏、舞姿潇洒为美。在赶毛驴、扑蝴蝶等节目中,还要做跳跃、蹉步、翻身、跌叉、越门板、上桌子、跳板凳等高难度动作,至于风趣诙谐的“顶灯”舞蹈,更需要坚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打诨逗笑的效果,其中,最高难度的动作便是二人高跷舞。

春官 春官也是杨家店村村民社火表演的一种文化形式,也叫说仪程。当地民间流行春官“报春”的说唱活动。“春官”名称最早见于《周礼》:“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其帅属,而掌邦礼。”[3]《五帝纪注》《汉书》《左传》等古籍都有“春官”的记载。“春官”分两种:一种是随社火走的“春官”;一种是两人一组走街串巷的艺人。在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争得庄稼丰收,在官方赞助下,组织有天文历法知识的人,到民间去宣传、普及农业节气、务农知识,于是就出现了走街串巷的艺人。他们“唱春”时间在冬至前后。外出唱春时,春官身背褡裢,装着自印的《廿四节气表》,手里拿着黄杨木雕刻的骑着“三皇爷”的小“春牛”,两人或一人单独行动,走村串户。每到一家,先把小春牛托在手上,或放在主家的桌子上,接着就唱通俗易懂的报春歌,其音调高亢嘹亮,诙谐风趣,给人以升平进取、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发财致富的祝愿。唱完后,就给这家赠送《廿四节气表》。春官词演唱时,先唱《五方财门》《十送》,接着就按这家的职业情况演唱各种内容的春歌。是农户,就唱《廿四节气歌》及其他务农方面的歌;遇木匠,就唱《木匠春》;遇铁匠,就唱《铁匠春》。也演唱一些其他内容的歌,如《女儿春》《劝世文》等。他们还根据情况,即兴编词,见啥编啥,出口成章,合辙押韵。如“这是谁家的草园子,麦草摞得满满的。千牛百马吃不了,不知银钱有多少。开场开场就开场,来到亲戚宝庄上。宝庄宝庄好宝庄,宝庄修在龙头上。龙头上,风水旺,家家出个状元郎”。杨家店村随社火表演的“春官”,由牟宗贵、刘具财担任,他们能说会道、反应敏捷、声音洪亮。每到一处,能即景生情,描景状物,随机应变,出口成章,在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把升平进取、吉祥如意的祝福传送给观众。

在社火表演时,如果两家社火相遇,扮演春官的人若是心高气傲,总想占上风压倒对方,就不免发生纠纷,双方就会借题发挥,讽刺对方。比如有几首流传很广的春官辞就是这样,一个喊道:“这位年兄胡子黑,赛过三国张翼德,当阳桥上喊三声,年兄的威名我知道。”另一个接上喊:“年兄的胡子黑又黑,就像三国刘玄德,借去荆州不思归,还在人前论是非。”

春官词也与村民生活紧密相关,例如《万紫千红满园春》:“锣鼓响,鞭炮鸣,歌声笑声满山村;实践证明政策好,举国上下齐欢腾;正月里来正月正,社火耍得火样红;精神文明大提倡,万紫千红满园春;你装旦来我扮生,他耍狮子真威风;社火进庄把年拜,千家万户喜盈盈;过新年来迎新春,对联贴得万家红;家家歌颂共产党,村村祝贺好收成。”《文化教育好》:“辛勤园丁人称赞,祖国未来记心间;忠诚党的教育事,百年树人做贡献;往前走来紧跟上,文化室就在咱面前;舞台修得多宽敞,阅览室里亮堂堂;看书读报把棋下,演唱绘画搞宣传;农闲季节把戏唱,体育锻炼精力旺;党的政策似蜜泉,流进百姓好家园;甘露催开万朵花,万紫千红齐争艳。”总之,春官辞表演,场面热烈,气氛祥和,让人回味无穷。

旱船 旱船也叫“花船”,是杨家店村村民春节社火的表演形式之一。用木头和花布扎成小船模型,用彩绸、花朵做成船舱,用蓝布做成船围,画上波浪图案,表示船行水中。船舱中有一位美丽的少女盘腿而坐,含羞不语,民间称为“船姐儿”。撑船老艄公穿戏装,顶凉圈,银须飘飘,手拿划板来回奔波。为了增加场面气氛,特设两个丑角,即艄公之子傻小子和艄公之女麻大姐。表演时,两旱船随着鼓点,疾步穿梭,傻小子手拿拨浪鼓,麻大姐手拿鹰毛扇,来回奔跑和船姐儿逗趣,动作滑稽,憨态可掬。船姐儿脉脉含情,步子轻盈飞快,驾驶旱船犹如急流行舟,做浅搁,遇暗礁。旱船表演常有一个情节是:起初,船行顺利,后来搁浅沙滩,艄公无论怎样用力划,船仍是纹丝不动,艄公和儿女抬的抬、推的推,终于推到深水之中。再转几个回合,旱船才算靠岸。(www.xing528.com)

舞狮

舞狮 舞狮是杨家店村社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火队必以狮子为前导。在杨家店村村民们心目中,狮子是吉祥威猛的象征,传说在正月入庄进户,有“驱逐疫病”的作用,所以深受人们欢迎。传统的狮子是用大麻、簸箕、筛子、竹篾、彩纸扎绾而成。现在多为购买成形的狮子,多为红色,工艺精良,造型雄猛,毛色鲜亮。顶狮子的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领狮子的人扮成武士,持彩球(绣球)、“连枷棍”“流星锤”等器杖逗引。在震天的锣鼓声中,狮子除了做越障碍(桌)、打滚、吞绣球等动作外,还与武士搏斗,武士踢打、翻滚,狮子扑闪、腾跃,最终被武士制服。

赶毛驴 赶毛驴是杨家店村社火表演中的主要传统节目。毛驴用竹扎纸糊,近年来多用黑布或黑绸子而不用纸。驴背开洞,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驴腹下垂黑色布幔,用来遮掩表演者的腿脚,如骑驴状。表演者多扮作回娘家的媳妇,怀中抱着小孩,另一人扮作丈夫赶驴相送。表演时,模仿毛驴徐行、奔跑、踢跳、倒卧等动作,滑稽逼真,惹人发笑。

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民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秧歌在杨家店村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展示了老百姓丰收之后扬眉吐气的激情,没有故事情节要求,人物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形式简便活泼,人人易学,加上服装道具信手可得,这些条件决定了它的群众性。七八岁的小娃娃,都能腰间系一个红带子,手拿一面三角形的小红旗,撕下一片红纸,舔湿,把脸蛋染成“红二团”,入了队列,扭得活泼可爱。近几年,每逢节庆,杨家店村就会出现花束队、扇子队、腰鼓队,村民们手持彩扇、彩绸、手帕、绸巾、红花,甩开双手,左回右旋,翩翩起舞。

口弦 口弦又称口弦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六盘山地区十分流行。在杨家店村,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姑娘小媳妇最爱弹用篦档做的口弦,当地人也叫“篦档儿”。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说杨家店村口弦演奏的来源,是清朝同治年以前,当地回族妇女用梳头的破篦子档儿,做成一头窄、中间有个簧、两头扯线线的乐器来弹奏。于是村中妇女就向她学习制作口弦弹奏。杨家店村妇女自己制作口弦,在劳动之余,常常三五成群围坐一起,用口弦斗嘴开心或弹奏歌谣。

花儿 花儿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真实情感的流露,出于心,激于情。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据说,“花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根据“花儿”的发源地,分为陇东花儿、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三类。

杨家店村是唐制胜关西出陇右的孔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的交融地带,处于开发较早的特殊地域;既受深厚的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包容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在杨家店,陇东花儿、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异彩纷呈,各占一席之地。其曲调以商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兼有宫、角调式。花儿以情歌为主,生活歌为辅。杨家店民间流行的“干腔花儿”,实际上就是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向东流动的变种。这种花儿,前段是比兴,后段是主题。

如《天下了,河长了》:“天下了,河长了,小哥哥赶了麦场了,碗里的眼泪漂满了。”又如《难过死我哩》:“东山的日头西山里落,心里头有话给谁说,难过死我哩。”

花儿在表演形式上多为独唱和对唱,众人合唱同一首花儿的情形比较少。表演的内容主要以爱情、劳动、生活等内容为主,通过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用粗犷、忧伤的情感,用铺叙直陈的方法,把底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表达出来,歌词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进入21世纪,村里部分“花儿”艺人已经作古,“花儿”濒临消失。

童谣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简短,结构划一。童谣语言活泼,富于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流行于杨家店村的童谣主要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童谣,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好多童谣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

羞羞羞,把脸扣,扣个壕壕种豌豆,今年不收明年收。

拍花花手,卖凉酒,凉酒高,闪闪腰,腰里别了个黄镰刀,砍黄草、喂黄马,黄马喂得饱饱的,老娘骑上告状去。告了个啥,告了个扁担,扁担不会担水,一担一个鸡嘴,鸡嘴不会剜辣辣,剜上辣辣喂妈妈。妈妈不会生娃,一生一个秃大大。

嗷——,嗷——,引娃娃,睡觉觉,睡醒来,要馍馍,馍馍呢,猫叼了,猫儿呢,上屲了,屲儿呢,雪盖了,雪儿呢,太阳晒消了,太阳呢,云罩了,云呢,风吹了,风呢,墙挡了,墙呢,猪毁了,猪呢,刀杀了,刀呢,铁匠拿去了,铁匠呢,两碗长面胀死了。

擀哈面,一张纸,切哈面,一根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舀到碗里赛牡丹。王八吃了八碗半,稀屎拉了一门槛。

麻野雀,尾巴长,娶哈媳妇不爱娘,把媳妇背着热炕上,把老娘背在沟畔上,把媳妇热得气刚刚,把老娘冻得硬邦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