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汉争霸:一个深远的政治布局

楚汉争霸:一个深远的政治布局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学者认为,项羽主持的分封是历史的倒退,否定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使国家恢复到战国混乱的政治格局中。一是项羽对新占领地区推行郡县制。二是项羽在西魏国、常山国等派出相国,强化对这些诸侯国的行政和军事控制。

楚汉争霸:一个深远的政治布局

在戏水分封中,项羽对各个诸侯国的安排,使大家人人自危,人人受牵制。在军事上,则项羽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那么,如何评价项羽主持的分封呢?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项羽主持的戏水分封符合当时的社会思潮。项羽和后来刘邦主持的分封相比,可能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但顺应他们所处时期的社会思潮。可以说,他们主持的分封体现出一种务实精神。

秦始皇在全国推广搞郡县制度,前后也就十几年。而从西周开始延续下来的分封制度,则有八百余年,这一制度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更深,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有惯性,社会风俗和思潮存在一定惯性。人们面对新挑战和新环境,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求新应变,往往会从过去经验中寻找应对方法。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制度更新和发展都有“路径依赖”,以前的制度必然对现在的制度产生影响。现在制度要建立在以前的制度基础上,完全推倒重来的制度革新,往往因为阻力太大而无法推动,或者因没有社会基础而引起社会动荡,最后难免夭折或变形。

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项羽和刘邦既离不开旧六国贵族的支持,也离不开封土建邦思潮的裹挟,他们更不是秦始皇,有祖宗基业支持,所以也没有能力完全摒弃封土建邦制度。所以,刘邦和项羽要争取大家的支持和拥护,其实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路可选,只能面对现实,深谋远虑,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分封,布局天下,以实现宏图伟业。

第二,项羽主持的分封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很多学者认为,项羽主持的分封是历史的倒退,否定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使国家恢复到战国混乱的政治格局中。如何看这个问题呢?实际上,从大历史角度看,不能完全否定项羽分封的历史价值。

从表面上看,项羽主持的分封确实把天下拖入战乱的深渊,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虽然项羽主持的分封导致群雄割据,但他的分封从本质上不否定秦帝国的郡县制,且和天子主持的分封区别很大。

项羽封的各个诸侯王,包括他自己,以郡为单位划定土地边界。他占据九郡,西魏王占据河东郡,田安占据济北郡,等等。可以说,他开创的国家体制是在保留秦的郡县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郡县制度和封建制度并行的制度。后来,刘邦主持的分封和项羽同出一辙,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在项羽的西楚国,他沿袭秦朝的郡县制,他统辖的九郡各有郡长。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这些郡长是谁,但可以根据史料的一些细微处,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比如,刘邦的骑兵司令灌婴曾“破薛郡长”“破吴郡长吴下”……

因此,从大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如果拿项羽对天下政局的安排与周朝的封建制度相比,是一种进步;而和秦帝国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但必须看到的是,项羽也好,刘邦也好,他们利用已掌握的资源,顺应当时的社会思潮,已经最大可能地把国家政治制度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完全否定项羽主持的分封的积极意义则显得有失偏颇了。毕竟,历史发展往往以螺旋方式上升,很少出现直线上升。

第三,项羽主持的分封,其政治理念是对陈胜政治理念的延续,打压了旧六国王业复辟的理念。根据学者唐国军的研究,陈胜认为,秦末起义的合法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秦朝实施严苛的暴政,必须被否定。之后,刘邦等人相继喊出这一口号,鼓动大家参加反秦起义。需要指出的是,陈胜和之后的反秦起义,并没有把秦朝毁灭六国社稷和宗庙,作为反秦的理由,也没有把实现旧国复兴作为目标。

二是重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确否定依靠血缘关系当王侯将相的传统,也就是对传统的血缘贵族政治体制的彻底抛弃与变革。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所言,陈胜不主张恢复旧楚国的社稷,而主张以能力、实力作为称王标准。

其实,从追随项梁起兵江东时,项羽始终怀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是否定王政复兴的积极分子,而坚决主张以军功和能力为标准宰割天下。只是后来迫于起义形势需要,项梁听从范增的谏言,立了楚国国君后裔熊心为楚王。但在戏水分封时,项羽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这句话无论是否能代表项梁的观点,但至少项羽是这么认为的,这也充分展示出他对旧六国王族后裔的真实态度。

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学者认为,项羽分封的目的是为以后称帝打基础。虽然项羽在戏水分封时,是不具备称帝条件的。但他是否打算依靠掌握分封的权力,而谋划以后称帝呢?客观地讲,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原因是:

第一,巨大的成功会激起他进一步谋求新成功的欲望。称霸与称帝相比,无论是从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权力的含金量看,“霸”都无法和“帝”相比。比如,刘邦依靠一步步的成功,逐步登上皇帝之位,也并不是在起义之初就已有树立起称帝的宏伟目标。

第二,项羽周围的人会影响他,也许会改变他的既有思想。如上文所述,项羽的既有思想,也许是霸天下,甚至会排斥帝制。但他周围的人难免会给他灌输帝制思想,最终影响他,促使他走上帝位。如范增,他很有可能灌输给项羽称帝的想法。和萧何相似,范增也有“天下观”。在关中时,他强烈主张消灭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的刘邦,主要原因是,刘邦身上有“天子气”。他明确告诉项羽,以后能和你争夺天下的人,就是刘邦。他把夺“天下”挂在嘴上,肯定会影响项羽。显然,范增所说的“天下”很可能不是称霸的“天下”,而是帝制的“天下”。

历史学家田余庆认为,项羽不会安于楚王与诸侯并立,不会眼看着空出来的帝位而毫不动心。所以,他在分封时隐伏了一些心机。第一步是把楚怀王升为义帝,以楚帝代替秦帝的法统帝位;第二步是杀掉义帝,帝位一旦空出来,他将处于进退自如的有利位置;第三步是做好各种善后事宜,为合法称帝铺好路。

除此之外,以下历史细节也可以作为推测项羽有称帝野心的证据。一是项羽对新占领地区推行郡县制。他把九江王英布打跑后,在九江王的封地设置郡县,派大将周殷驻守,对那里实施有利于集权的郡县制管理。二是项羽在西魏国、常山国等派出相国,强化对这些诸侯国的行政和军事控制。如项它是西魏国相国,协助魏王豹抵御韩信的进攻。派项婴到常山国,后来张耳去投靠刘邦时,杀了项婴。后来,汉朝初年,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不过,项羽毕竟没有走上帝位。戏水分封后,项羽的事业逐步走下坡路,与称帝渐行渐远了。我们对项羽想最终称帝的所有推测,只能流于纸面。

总之,项羽是否意欲通过分封实现称帝的宏愿,确实是一个千古难解的疑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