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性研究成果及研究欠缺

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性研究成果及研究欠缺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界对于自主招生问题已非常关注,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本课题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大多数自主招生公平研究虽然有对于弱势群体参与的关注,但基于该群体视角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不足。③ 预警研究欠缺。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政策分析和制度评价上,强调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缺乏经过有效验证、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性研究成果及研究欠缺

目前学界对于自主招生问题已非常关注,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本课题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已有研究呈现出与普通招生考试领域研究相类似的特点(比如更关注公平研究),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实证研究缺乏)。如果从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的视角来看,目前学界研究主要在3个方面存在不足。

其一,研究立场上,对自主招生研究的定位不准,导致研究缺位。

自主招生正成为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主流形式,但这一现实被学界严重低估,导致对自主招生的定位不准、研究缺位。自主招生改革虽然广受学界关注,但却一直被部分学者认为仅仅是又一次在高考框架内的改革,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改革的自留地”“传统高考补充形式”。该种定位导致自主招生研究难以深入系统,对一些根本性问题如“招生设计到底是公平导向还是效率导向”“政策设计要不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公平”等缺乏有力论证和科学回答,改革缺乏指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而本课题组分析发现,自主招生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将成为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主流。证据①:从实施状况看,自主招生已从高校招生制度的补充形式逐渐变为主流形式。课题组对2014年各高校最新的自主招生简章分析发现,自主招生已逐渐成为考生获得各重点高校录取资格的最关键环节。从覆盖高校数看,自主招生覆盖了大多数重点高校,90%的“985高校”、70%的“211高校”和约15%的“省属本科高校”已开展自主招生活动;从录取学生数看,各高校年自主招生招录人数6万~8万人,覆盖30万~35万最优质考生;从降分幅度看,各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平均降分41分,占高考录取分数线的7%;部分高校降分超过100分(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超过高考总录取分数的20%,成为学生获得优质高校入学机会的最重要“法宝”。证据②:从政策走向看,自主招生改革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将成为中国2020年之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最核心内容。第一,自主招生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高考制度的突破。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化自主招生改革,高考从招生录取“决定性”因素变为“参照性”因素,初步探索出了以自主招生(而非高考)为核心的招生录取模式。2014年,部分重点高校逐步将自主招生录取分数线降至一本线以下(如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可降到一本线以下10分录取),不断打破传统高考对人才选拔的刚性束缚,在事实上明确了高考分数在招生录取中的从属地位。第二,自主招生已纳入党的最高计划性纲领。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表述,其中涉及的招考分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也都是自主招生的基本特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是首次在执政党最重要的施政方针中如此大篇幅围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并且再次也更全面地论述了自主招生的改革方案,清晰描绘了招生改革蓝图中自主招生将起到的核心作用,明晰了自主招生改革中的各方职能。第三,自主招生更大幅度的改革呼之欲出。一批考试研究学者和决策者正力图推动自主招生的更大幅度改革。比如,将自主招生置于高考之后开展,以高考分数为基础,各高校酌情参照高考分数自主招生的新办法(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已经酝酿把自主招生考试移到高考之后进行,将高考成绩作为资格标准接受申请,利用高考后的1个月时间完成自主招生)。这将进一步明晰高考作为“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常模参照作用,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将彻底改变,自主招生必然成为高校招生的主流环节。证据③: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自主招生改革与当前全球高校招生改革的主流趋势相一致。该项证据已经在上述文献综述中得到清楚的体现。

自主招生制度从高校招生的补充形式逐步变为主流形式,这要求学界研究的立场相应变化。从更广阔的视野、运用更科学的方法、采取更扎实有效的制度分析开展自主招生研究,为化解自主招生现实矛盾、迎接自主招生深入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其二,研究对象上,缺乏以弱势群体为关注点的系统研究。(www.xing528.com)

弱势群体参与状况是招生制度设计的重要关注点,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目前大多数自主招生公平研究虽然有对于弱势群体参与的关注,但基于该群体视角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不足。① 缺乏对自主招生中“弱势群体”基本概念的界定。自主招生中谁是弱势群体,谁是“强势群体”,在现有文献中仍未有清晰的界定,导致研究缺乏明确的指向性。② 缺乏以弱势群体为视角的专门研究。缺乏深入到弱势地区、弱势阶层和弱势中学的考生当中,对于其自主招生参与过程和结果的专门研究,导致研究不深,无法抓住关键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③ 缺乏对弱势群体自主招生参与的规律研究。对于弱势群体参与不公的表现有一定的描述,但缺乏进一步对于规律的探索,尤其是公平产生机理的研究不足,无法得出有效的改革建议。

其三,研究技术上,对自主招生研究不深,科学性弱,政策建议操作性不强。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 研究的科学性不足。系统、科学、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很大部分的研究仍是对现行政策的简单评说。② 公平与效率的系统研究、作用规律研究欠缺。已有研究大多单独关注自主招生公平或效率的某个方面,或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问题混杂在一起,研究缺乏系统性,也未认识到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紧密联系与可能的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公平、效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规律。③ 预警研究欠缺。缺乏对于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走势的判断与预警,也缺乏对于公平与效率的长期、动态、追踪研究。④ 有效的对策建议偏少。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政策分析和制度评价上,强调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缺乏经过有效验证、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