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四川史学:史学巨著《旭水斋存稿》及南宋史学家李焘、李心传

宋代四川史学:史学巨著《旭水斋存稿》及南宋史学家李焘、李心传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宋代四川地区的史学尤为发达。其中有不少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宋代四川人在官、私修史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其中有不少是留存至今的史学巨著、名著。又著有《唐鉴》12卷、《帝学》8卷、《仁宗政典》6卷。李焘、李心传是南宋史学家的杰出代表,有人评价说:“有宋一代史学之精,自司马光外,无如二李者。”

宋代四川史学:史学巨著《旭水斋存稿》及南宋史学家李焘、李心传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宋代是史学最发达的时期。而在宋代四川地区的史学尤为发达。近世历史学家刘咸炘曾指出:“宋一代之史学实在蜀,此当就六朝以来南北文化论之。盖自永嘉南渡,文风南盛而北衰。唐以科举取士,又重门阀,不重乡贯,士多以官为家,始聚于北。五代之乱,北为兵躏,惟吴、蜀二方多收文士,北宋资之以开一代之文,欧、曾、王、苏其著也。宋复南迁,得有吴、蜀,掌故文献蜀人保存之力为多。元兵略蜀,蜀士南迁于浙,浙人得此遂成文献之府库,江南文风大盛……”[310]这段分析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简要概括了宋代四川史学的发达原因、影响和地位。

宋代四川地区的史学发展,有如下特点:

第一,史学家多。两宋时期,在朝廷担任国史、实录、日历、起居注等编纂官员中,有不少是四川地区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四川人任史馆官职者57人、任起居院修撰官职者45人、任日历纂修官者32人,共134人。[311]至于私修历史著作的学者也是很多的,据《宋史·艺文志》,所列史学著作统计,私修别史、杂史、史评等的四川人有63人。其中有不少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第二,史学著作宏富。宋代四川人在官、私修史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历史著作。据《宋史·艺文志》所列书目统计,宋代四川人所撰史籍的卷数占有宋一代所撰史籍总卷数的比例分别为:春秋类占14%,正史类占20%,别史类占6%,编年类占66%,史钞类占8%,故事类占16%,职官类占21%,传记类占8%。其中有不少是留存至今的史学巨著、名著。

第三,史学体裁多样。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基本完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撰修地方史、志在四川地区蓬勃兴起,如《西山图经》、《九域志》(李攸)、《蜀梼杌》(张唐英)、《蜀鉴》(郭允韬)、《永康军图志》(虞刚简)、《临邛志》(宇文绍奕)、《青城山方物志》(句台符),《蓬山志》(罗畸)、《剑南须知》(宋如愚)、《成都古今前后记》、《眉州志》(孙汝听)、《锦里耆旧传》(句延庆)、《锦里耆旧续传》(张绪)、《益州名画录》(黄休复)、《梓潼古今记》(孙汝聪)、《新潼川志》(刘甲)。

第四,经世资治,注重宋代史的研究和资料编纂。这方面甚为突出,许多著作已成为研究两宋历史的基本史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都事略》、《太平治迹统类》、《宋朝事实》等等。

宋代四川地区的史家辈出,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兹择其重要者简介如下。(www.xing528.com)

“三范”,即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华阳(今四川成都市)人。范镇(1008—1088年),字景仁,曾参加实录、起居注和欧阳修主持的《新唐书》的纂修,著有《东斋记事》6卷。他在《新唐书》的编纂工作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欧阳修指出:“宋祁、范镇到局,各及一十七年。……范镇、王畴、吕夏卿、刘羲叟并从初置局,便编纂故事,分成卷章,用功最多。”[312]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夫,一字梦得,范镇从孙。他是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凡十余年。主要负责《通鉴》的唐代部分,“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313]。又著有《唐鉴》12卷、《帝学》8卷、《仁宗政典》6卷。《唐鉴》探明唐三百年治乱[314],目为“唐鉴公”,“学者尊之”[315]。范冲(1067—1141年),字元长,范祖禹长子。绍兴年间主持重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宋神宗实录》在元祐、绍圣时已先后修撰过两次,由于对王安石及熙丰变法的不同评价,以致“史官各以私意去取,指为报复之资”,元祐本用墨书,绍圣本用朱笔删添修改,这就是《宋神宗实录》朱墨本(200卷)。范冲再修时用黄抹,但他保存了墨本和朱本的旧文,并附《考异》,这样的修史态度是慎重的[316]。于《哲宗实录》也别为《辩诬录》一书。

“二李”,即李焘、李心传。李焘(1115—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贞,号巽岩,卒谥“文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他博览群书,尤究心掌故,平生著述甚多,有《续皇朝公卿百官表》、《春秋学》等20余种。他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之例,采北宋九朝事迹,用了近40年时间撰成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1063卷,今存520卷),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名著。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它书,保存了大量史料,既可作为研治宋史的基本素材,又可考订《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还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时人称李焘是“蜀中史学之首号,议论有根据,亦清放”[317]。李心传(1166—1243年),字微之,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参加过《中兴四朝帝纪》、十三朝《会要》的修撰。著有《春秋考》、《礼辨》、《读史考》、《旧闻证误》等,他的著述中有两部为史学名著,一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记宋高宗一朝史事,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续,取材甚富,存留异同,且能据实直书。一是《建炎以来朝野杂记》40卷,记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史事,体例同于会要,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互相经纬,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李焘、李心传是南宋史学家的杰出代表,有人评价说:“有宋一代史学之精,自司马光外,无如二李(按指李焘、李心传——引者)者。”[318]

此外还有:王称,南宋眉州眉山人,著有《东都事略》130卷,是纪传体北宋史。史炤(约1092—1161年),眉山人,著有《资治通鉴释文》30卷[319],其书擅音训,胡三省注《通鉴》亦多取之。杜大珪,南宋眉州人,编纂有《名臣碑传琬琰集》107卷,收集北宋建隆至南宋绍兴间大臣的碑、铭、传、状,为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吴缜,北宋成都人,著有《新唐书纠谬》20卷,专以改正《新唐书》错误之处,共举400余事。李攸,南宋蜀人,撰有《宋朝事实》20卷(原本60卷),记载北宋一代典制颇为详赅。张唐英(1029—1071年),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县)人,著有《蜀梼杌》(一名《外史梼杌》)2卷,记王建、孟知祥据蜀事迹。彭叔融,字百川,南宋眉州丹棱人,著有《太平治迹统类》30卷(原为40卷),记宋太祖至钦宗九朝典故。李埴(1161—1238年),丹棱人,李焘第七子,著有《皇宋十朝纲要》25卷。

元朝时期,在史学方面著名的有费著和虞集。

费著,字克昭,成都人。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累官太史院都事、翰林直学士。撰有《岁华纪丽谱》、《笺纸谱》、《蜀锦谱》、《氏族谱》、《器物谱》等书,记述四川地方风俗、土产,对研究地方史、地方志有重要的资料价值。[320]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他是虞允文的五世孙,祖籍四川仁寿,其父虞汲侨居临川崇仁。虞集曾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学博士,累官至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死后被封赠为“仁寿郡公”。先是虞集受命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后“专领其事”,修成《经世大典》,凡800帙。[3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