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湾里村商业:合作商店,服务员变身员工,上门服务

湾里村商业:合作商店,服务员变身员工,上门服务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商业,村里南北两个小集镇则是周边的商贸集中区。公有化的过程中,肇昌集镇成立了合作商店,开办了供销社、收购站等这些统购统销的机构,为乡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交易。所以服务者们尽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但也有一小部分服务员,他们原是这店铺的主人,合作后,积极改造为普通的员工。在农忙期间,这些下伸点的服务人员挑了担到田间地头,上门服务。合作商店在行政事务管理上归供销社,但经济核算独立。

湾里村商业:合作商店,服务员变身员工,上门服务

对于商业,村里南北两个小集镇则是周边的商贸集中区。两个集镇有着其共同的发展特征。在1949年前,集镇的发展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家族中。扶驾桥主要是陈氏家族,肇昌桥是盛氏家族。集镇上的大部分商铺产权,属于这两大家族。两大家族主要从事蚕丝贸易和酒坊经营。集镇上的商店,则主要是满足周围乡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开设较多的是豆腐店、茶店、酒坊、点心店、理发店等,另外还有几家水果、南货店。南货点专门经营当地没有的,特别是南方一些特产、糖果等。

1949年后,随着集体化运动农村的展开,两个集镇上的商铺与业主,也进入了公有化和合作化过程。陈、盛两大家族的人,或被打倒,或被镇压,或被没收,更多的是被合作。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逐渐转为私有化。公有化的过程中,肇昌集镇成立了合作商店,开办了供销社、收购站等这些统购统销的机构,为乡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交易。两个集镇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小吃店,里面提供的点心,在无米下锅的日子,强烈吸引着孩子的眼球,并在他们成长的味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小吃商店并没有全天敞开供应,每天有定额的米、面,销售完后,店就关门了。商店永远是供不应求,肉店门口在星光闪烁时就排有长队,卖肉的几乎个个都拉着脸,割下的这条肉,是油是精,是肉多还是骨头多,全凭他心情和与他之间的关系人情。点心店的服务员裹在热气白雾中,每天闻着各种食香,这样的工作在乡民是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服务者们尽可以显示他们的尊贵。但也有一小部分服务员,他们原是这店铺的主人,合作后,积极改造为普通的员工。这些在小集镇上提供油盐酱醋的小店,称供销社的下伸点。在农忙期间,这些下伸点的服务人员挑了担到田间地头,上门服务。20世纪中期,一年有三次特别的农忙:5月下旬到6月上旬近20天时间,称三抢:春蚕油菜小麦收割、早稻插秧;7月下旬到8月上旬称双抢:早稻收割,晚稻插种;11月上旬至下旬,晚稻收割,大小麦播种。双抢感觉最辛苦是因为天气最炎热。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形成,商贸逐渐自由化,合作商店受到个体者的强烈冲击,逐渐难以维持,于是合作解散,重归个体。肇昌桥的一些经营户善于从外地、特别是杭州进一些时尚的东西售卖,而当时村民也因长期短缺的购买也一下子爆发了,肇昌桥集镇趁此举办了几次展销会,一时,肇昌桥成了村民眼里的小上海。北边的扶驾桥也一度兴旺起来,甚至超过了民国时期。此时店铺的经营,早已不是陈、盛两大家族的天下了。

但好景并不长,进入90年代,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挤往县城或崇福镇,小集镇逐渐没落。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高速铁路擦着肇昌集镇而过,小集镇淹没在不间断的轰鸣声中。现在的肇昌桥,老房子都已破败,居住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长期居住仅百人左右。扶驾桥,则几乎已看不出集镇的模样了。2020年年初肇昌桥开始进行老房修缮。恢复的只是部分外貌,曾经的气韵也只能留给曾经了。

合作商店:关于合作商店的回忆,来自盛贯一,他曾有自己的小店,也参加了合作商店,其父亲和他自己也曾担任过合作商店的会计,对合作商店的兴衰存亡不仅有自己的感受,也清楚它的历程。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集体经济,农村开始集体生产,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肇昌集镇上的这些零散小店,也需要集体合作,于是成立合作商店。按照自愿加入原则,以自家店面的房子、人力、店中原有货物等折算成资金入股,接受供销社的统一分配、统一安排。合作商店在行政事务管理上归供销社,但经济核算独立

1955年开始,集镇上的一些小店开始陆续加入合作商店,主要是吴长林面梗店、陈茂铨米店、盛凌昌肉店、盛明昌南货店、张有财南货店、王月仙水果店、傅阿根水果店、章二姑娘茶店、盛杏珍茶店、沈庭槐茶店、程永坤点心店、郭仪茶店、沈爱宝酒店。另一些店或仍旧自己开,或干脆关了门。

入了股的店除了店铺租用别人的,其他有自己房屋的经营者基本照旧经营,只不过店已入股,收入、支出,进货、出货,雇不雇员等不得自己自由支配,而是得服从供销社的管理和调配。如“文革”后供销社从崇福镇调来8名员工,安排在合作商店。但供销社只负责利润提成,合作商店自负盈亏。小店的利润都交由合作商店,店主成了合作商店员工,每月领取统一规定的工资。工资不与利润挂钩,按基本生活需求、资历与工种额定等级发放,一般在30元左右。当时最高的是盛凌昌,每月39元。家庭辅助工才12元。原来有好些个小店,都是夫妻店,但店入股,只吸收一个正式工,于是夫妻一方便定为辅助工。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合作商店在庄安、御驾桥、湾里村开设下伸店,直到70年代中期,各大队陆续开了二代店,合作商店撤回了下伸店。二代店设立的部门也是供销社,但在管理和商店人员的安排上由大队作主。所以二代店结束后,所有的员工都没有退休金,工作过的时间,不算工龄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稀缺,但供销社能组织到货源,而店里员工也能最先买到,这段时间合作商店最为红火,员工也最为得意,常能仰着头俯视一切。特别是60年代初,无粮食可吃,合作商店的点心店还有些粮食做成糕点,每天清早,店门口都排着蜿蜒长队,店里面是一片蒸腾,每个员工在冬日都忙得挥汗如雨,所有的物品都是卖者为大。顾客都只是小心地买一点小点心,为着肚饱,为着许久不解的馋。但往往队伍还很长,店里已是断货。肉店更是紧俏,不仅凭票,还配给得很少,供应却更少。买者常常只为几两的肉,天未亮得在店门口等开门。如果与卖肉的相熟,还能买到一些精肉,如不熟甚至不小心得罪,得到的也许只是两指粗的肥肉。一般的农村人家,一个月难见肉腥。店里的员工,可以不担心买不到肉,吃不到点心,饿到肚子。那时的员工,身价倍增。

但很快,合作商店开始亏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私营店增多,交通日益进步,更多的人选择到县城购物,小集镇上的商店难以为继。1984年,肇昌的合作商店已无法继续运转,工资无法支付,于是开始承包。因为已无资产可发包,说是承包,解散而已。承包者都是原来的店主,后来的员工,承包时就要回自己的店,店里的货物作一评估,抵作工资。也没交承包费,只要维持自己生活,不再要求工资,承担相应税费即可。在合作商店红火岁月,也曾用利润买下或造了几间房,这时也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员工,但有些房子已破损严重,并没有人愿接手。

一度轰轰烈烈的合作商店就这样散掉了,正如那句名言: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

供销社:刚解放时,四只并厅的大部分房屋被供销社占据,因为那是集镇上最好最宽敞的房子。供销社主要经营百货商店、布店、采购站等,同时管理合作商店。但并厅的房子与市中心偏离较远,于是在1956年后,百货、棉布这一部分搬到了南街朝东的中间三间,南边两间卖百货,北边一间是布店。60年代专营大百货,小百货由合作商店经营。

城乡物资交流会:在物资交流会前,庙会是乡村的狂欢与交流,但20世纪50年代后期,庙会作为封建余毒被取缔了。物资交流会无意中成了庙会的后继者。(www.xing528.com)

城乡物资交流会从1958年开始,一年一至两次,初衷是解决乡村进城购物的不便,同时也是城里一些较为新鲜和先进物资到乡村展卖。但交流会盛况却远远超出了想象。

交流会一般是3—4天,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从细如针线到大件物资,甚至一些紧俏物资,如缝纫机,后来的自行车、电风扇等,偶尔都有出售。每天来交流会购物的达几千人次。

既然没了庙会中的抬菩萨游行和一些草台表演,交流会就来了戏班子演出。演出在肇昌桥南堍东边漾角上,为了演出,漾角上搭了个大草棚。草棚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棚,没有砖墙,也无瓦片,四周几根柱子,柱子间是用竹片竹条加烂泥的挢壁,顶上覆盖稻草。草棚为御驾桥孙如松所搭。草棚所需资金,由肇昌桥每家每户捐集而成。当时每户10到20元不等,这数目也是比较可观的了。这一、十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近千元。这孙如松也是方圆十里的大泥司,他贴了工钱。草棚搭得极大,占地有3—4亩,近2000平方米

每有演出,总有白炽晃亮的汽油灯。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嘉兴越剧团来肇昌桥,排场很大,汽油灯就不够了,当时居委会会计盛凌昌赶忙去借了发电机,由是第一次挂了电灯演出,极是轰动。

物资交流会在“文革”时停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80年代开始了展销会,这是一个更狂购的活动。

由于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物资购买都需票证,无论出多高价,如无票证相佐,是无法购买任何东西的。但,80年代初期开始的展销会,却不需要票证,就能买到平时极难购买的东西。此时,肇昌桥除了原有的供销社的国营商店,也有合作商店解散后的私营小店。展销会前,无论国营、私营,都会到县城甚至省城杭州去备货。一些大城市的新鲜时尚的紧俏货也因此出现在展销会上,以致方圆十里甚至二十里的乡民都去肇昌桥的展销会购物,一时几年,肇昌展销会成了购物天堂。从吃的糖,到用的头绳(毛线)、丝绵等,平常这些限购的东西却在展销会上敞开了卖,岂不令人狂欢?还有平常见不到的一些大城市才有的饼干、营养品、小家电、影星画片等等,每一件都令人心动。几十年积累压抑的欲望在这一瞬间骤然爆发。每个小摊、甚至是每件商品前都排有近百人的长队,每张脸都洋溢着购物的喜悦。

虽说是蚕丝的原产地,但因蚕茧必须卖给供销社的茧站,丝绵成了农户可即却不可得的珍贵物品。可每家每户都要嫁娶,这里的风俗,丝绵被是婚嫁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每个母亲常常从孩子小时就开始积攒,却常至孩子婚事时无法攒够,这令多少母亲为此犯愁。而现在,雪白的丝绵就在展销会上。为防止哄抢,卖丝绵的点就设在供销社的食堂。一个小小的窗口就是交易的通道。人们在外面排着长队,钱从窗口递进去,丝绵从里边递出来。买到的得了意走开了,排后面的伸头踮脚,看窗口里边的丝绵存货,不住向旁边的人打探还有没有。

湾里村人家前养蚕的台柱

但展销会的疯狂随着日益增多的物资而冷落了。其实,在购物不需要票证时,已经预示了购销终会日常化了。

露天电影:放映地点在肇昌小学和湾里村小学操场。因有围墙,可以收票,票价五分,一个月左右放一场,放至一半时不收票了,不买票者可在外面看银幕反面,声音也能听到。常有小孩提前进场躲好。也有在围墙上挖洞,从洞中爬进来。陈良甫老师在湾里村小学时发现,只要昨晚操场上放电影,今天学校的围墙上总有洞。一般这个洞在厕所边,因位置较隐蔽。于是派几个老师和泥,用砖块把洞补好。但下次放电影,洞又出现了。

桐乡宇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桐乡市联加电子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