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结果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存在培养观念滞后、整体设计欠缺、培养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素质不达标、培养环境不适宜等问题[53],是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的“短板”。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结果

1.关于职业精神及其培养的研究

职业精神是“个体存在的深层尺度”[39],是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职业精神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注重职业精神修炼使古代“能工巧匠”鲁班华佗黄道婆和今日“大国工匠”顾秋亮、张冬伟、管延安、周东红、高凤林、宁允展、孟剑锋、胡双钱等技术技能人才声名远扬。

国外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伦理方面,包括职业伦理的结构与内涵、不同职业的职业伦理等。在开展相关研究时,研究者们编制出了“新教伦理量表(Protestant Ethic Scale)”“职业工作伦理问卷(Occupational Work Ethic Inventory)”等测量工具,并运用它们进行了实证研究[40]。国内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主要关注图书馆学、医学、新闻学、企业、政治法律领域,主要集中在职业精神的内涵、培养现状与问题、培养实践探索和特定行业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41]。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比较深入,其研究思路和研究工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研究范围偏窄,成果不易“移植”;国内研究的范围相对而言较宽,但不少研究的深度却显得不足,而且对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相互作用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作为职业精神分支的工匠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仅翻译了《匠人》《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等一批工匠、工匠精神方面的著作[42],还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结构、价值、流派、历史传承、典型事例、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结构,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在西方文化中体现为“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43];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它可以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五种精神特质[44];也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凝结在具有一定技艺的工匠身上和匠人制作中精益求精、视质量为生命的态度与品质”,包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求精尚巧的创造精神和天人合一人文精神”,后者是指“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劳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45]

关于工匠精神的价值,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攸关当代全球发展竞争格局”,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之急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求”[46];也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有助于工作主体的自我价值实现”[47]

关于工匠精神的流派,有研究者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美国的工匠精神“将个人的DIY与商业逐利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强调“创新第一,商业协同”。德国的工匠精神“与日耳曼民族严谨扎实的作风一脉相传”,而日本的工匠精神则是“一种道德伦理和集体意识的反应”,二者强调的都是“小分工、大协同”[48]

关于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工匠劳动观念认知不断解放、工匠劳动价值评价不断提高以及工匠传统影响不断外化”的历史渐进过程[49]。(www.xing528.com)

关于工匠精神的典型事例,知名度较高的有庖丁解牛、瑞士钟表匠和秋山木工,研究者们对这些典型事例进行了细致描述与深入分析[50]

关于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等多种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职业教育各个环节[51];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树立杰出工艺大师、工人技师榜样”“保护工匠、技师合法利益,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以双元制、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实行职前宣誓”等途径培育工匠精神[52]

已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视角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工匠精神”,对其与职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不足。另外,有一些研究把“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混为一谈。

2.关于职业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关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相比,数量上明显偏少。与此对应,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表现也欠佳。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存在培养观念滞后、整体设计欠缺、培养方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素质不达标、培养环境不适宜等问题[53],是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的“短板”。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研究者建议借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做法,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企业学习、实践操作、结果考核等方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54];有研究者建议以职业规范教育为基本切入点培育职业精神[55];有研究者建议将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的培养融入职业院校的一切教学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56];还有一些研究者从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体悟等角度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建议[57]。已有研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职业精神培养的建议,这些建议的提出角度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些建议对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不够,因而其本身不够完善,它们对职业精神培养状况改变所起的作用也将受到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