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成果与典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成果与典范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城市已拥有较大规模,且城市功能也很复杂。在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布局形态也是不规则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最杰出的城市规划成就之一,由城市规划家宇文恺制定。北京城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为世人所称道。古代城市普遍重视城市的位置选择。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水源利用和城市绿化。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成果与典范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就已经有城市。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城市已拥有较大规模,且城市功能也很复杂。从三国开始,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古代城市的类型

行政中心城市

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主要与行政管辖有关,既有隋代大兴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国家政治中心;也有区域性中心城市,如州、郡、县政府。

元明以后,出现了省会城市,它们大多集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如太原、济南、南昌等。省以下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称作府或州,如南阳、大同、潮州泉州等。县城是最低级的地方城市。

各级政治中心城市大小不一,以官署和衙门为主。首都一般是规模最大的,城的四面各设有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面设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边防城市

边防城市,是指为保卫国家边疆或海防而建造的城市。明代,长城内沿,按照一定的距离和防御体系,建立了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邑;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御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这些防御城堡主要用于抵御外敌,一旦政局发生变化,失去防御作用,它们就会衰落。

商业城市

在中国古代,一些商业城市出现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设施交叉处,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趋于自发发展。城市生活中心紧邻江边码头

在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布局形态也是不规则的。

(二)古代城市规划简况

有一部分古代城市是按照规划意图建造于平地上的,比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朝大兴城和元代大都城等。它们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平面布局严整规则。另一部分城市由于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逐渐发展或改建、扩建而成,如南京、成都、苏州等。还有一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整个城市平面不是很规整,但内城(子城或宫城)部分则是按规划建造的,比较方正规则。

从考古遗址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已有王城(内城)和外郭的区分,曲阜鲁国故城曲阜,内城和外郭呈“回”字形,意即内城被外郭包围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郑韩故城的内城和外郭并排一列;齐国故城临淄,内城则位于外郭内部的西南角。

汉朝首都长安城,是先修建长乐宫、未央宫,然后才修建城墙的,所以城市平面规划不是很规整。(www.xing528.com)

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邺城,规模不大,但整体规划,分工明确,主要干道和宫殿建筑群构成了城市的中轴线,对后来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北魏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并大规模扩建城市,在原东汉洛阳城的东、南、西三面扩建了居民区和市,形成了以北为中心的王城布局。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最杰出的城市规划成就之一,由城市规划家宇文恺制定。城市平面整体呈长方形,宫城居中偏北,采用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松花江一带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平安京和平城京都是仿效隋唐长安城布局进行修建的。

开封城原本是连接汴河与黄河的水运重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和宋朝初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形成宫城中有三套城墙的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深刻影响了金代中都、元代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建筑规制。

元朝的首都大都城是完全按照规划建设的,整个城市规划由刘秉忠主持,布局严格对称,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在城市的几何中心相交。

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清朝也继续以北京城为都城。北京城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典范,为世人所称道。

(三)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划建设的。《考工记》算是最早对城市规划进行描述的文献,在该书中,明确记载了周代的城市建设制度。城市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异,城内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王城的记载是这样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城市整体面积、城门和城内道路数量、祭坛、朝廷和交易市场的位置皆有说明。尽管如此详细,但在南北朝以前,都城规划并没严格执行这些城市规划原则,直到隋唐及其以后历朝历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才真正实施。尤其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了上述原则。

古代城市普遍重视城市的位置选择。《管子》一书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邑镇的方法,主张城市建设宜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避免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成本。一些著名城市的选址,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都是经过了周密的考虑。

古代城市的路网多呈方格状,既方便交通,又方便在附近布置建筑物。汉长安城中就有集中的市,设专门官员管理。唐代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西两市规模较大,依据行业开设酒楼。北宋时期,开封城将道路和商业相结合,沿街开设店铺,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中轴线的对称的面布局体现在按规划建造的古城中,统一多变的空间处理方式是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色。这种布局的由来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内院式低层建筑群主次结构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二是基于等级观念,建筑物要充分体现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水源利用和城市绿化。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等北方城市,都因地制宜地引入水流,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将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城市的生活用水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南方城市的规划更注重河流的利用,如开辟一套以街道为辅的河道网,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

古城建设与园林绿化往往同时进行。皇家苑圃和私家园林虽然分别为宫廷和富豪巨贾所独占,但在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气候方面,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