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设计十二讲》

生态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设计十二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基本条件包括: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瑞杰斯特通过对伯克利现状的考察为伯克利制定一个未来40~150年的生态城市改建战略计划。瑞杰斯特认为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集中型的城市和社区不仅可以减少人们出行的距离,减

生态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设计十二讲》

1.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条件包括: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80%以上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

3)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5)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6)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或流域)内其他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市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8项,见表5-2。

5-2 生态市建设指标

978-7-111-58788-0-Chapter05-20.jpg

(续)

978-7-111-58788-0-Chapter05-21.jpg

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因此,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并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总论:说明规划任务的由来,规划编制的依据,宏观背景与现实基础,生态市建设的目的、意义、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2)基本情况:介绍规划区域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现状。

3)现状分析与评价:对规划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进行预测。

4)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指导思想要讲清楚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发展定位、主要战略措施和最终目标。基本原则要概述清楚规划编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生态市建设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思想。

5)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建设指标。总体目标要给出总的发展目标和总要求。生态市建设指标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91号文提出的指标,确定分阶段建设目标。在确定各项指标时,紧密结合当地的情况,指标既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对不同层次、不同规划阶段的指标,应提出几种方案供选择。

6)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生态经济功能分区是确定规划区域建设总体布局的依据。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结合土地利用与行政区划现状,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将规划区分为若干个功能区。规划时要写清楚每个功能区的面积、人口、所辖行政区域,功能区的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建设目标等。

7)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优化系统结构确保生态安全三大方面,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重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由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体现为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保护与建设;生态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与发扬和生态文化建设两部分。

8)重点建设工程:根据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步骤,确定若干项大型重点建设工程。详细介绍每项工程的意义、所处位置、建设内容、建设周期、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承担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在文字叙述后,汇总列表说明。

9)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①经费概算按照国家关于工程、管理经费的概算方法,按照规划要求,实现规划目标所有工程建设和管理项目的经费概算;②效益分析中,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10)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资金筹措、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措施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3.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1)美国生态城市伯克利

伯克利(Berkeley)坐落于旧金山湾的东部海岸,在欧洲拓荒者到来之前,这里称得上是一块“难以形容的肥沃多产的土地”,这里溪流密布、山峦起伏、植物茂盛、动物成群,是地球上最富饶、生物生产力最高的环境区域之一。然而,在欧洲人到来之后则是另一番情景: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破坏了该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并领导该组织在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活动,召开了多次城市生态研究性会议。瑞杰斯特通过对伯克利现状的考察为伯克利制定一个未来40~150年的生态城市改建战略计划。他认为要改造一个生态城市,必须了解人类到达这个地区之前的情景,也就是重视自然特征,并寻找一些独特的地方:如溪流的汇合处、自然的多样性集中表现之处和景色优美之处等。然后根据“靠近而不是占据最具多样性的地方”的原则进行建设。

瑞杰斯特认为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集中型的城市和社区不仅可以减少人们出行的距离,减少资源消耗,同时可以增加更多开放空间,给人们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根据瑞杰斯特的设计思路,首先应寻找和考虑自然状况和景观特色,这将决定“在何处建设什么”;然后考虑今天城镇实际的中心位置,以同心圆的方式建设相对紧凑的中心,并以公交线路将这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地区连接起来,将蔓延式发展转为向多样化中心集中发展;同时注意保护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场所及景观,将那些密度最小、人力投资最少的地区转化为农业和自然用地,并向公众开放。

根据这个思路在伯克利的改造过程中可以看到:人们受到鼓励搬迁到离中心更近的地区,更多低密度地区被腾出来;有些缺乏活力的街道将对过往交通关闭,以步行和自行车道取代;大部分溪流得到恢复和开通,污染问题逐渐缓解;连接各区的有轨电车重新出现,公交线路优化;随着汽车使用减少和公交线路站规模缩小,更多的停车场被拆除改为农田用地,剩下的一半空间留给自行车和小型电动车,大大提高服务效率。根据瑞杰斯特对伯克利50~125年后生态城市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城市将由规划前的片状式(见图5-15)转变成由几个中心组成点状式格局(见图5-16),而在各中心之间则是大量的自然和农业用地。在各个中心人们以步代车,各个中心之间则有高效的公共交通线路相连,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生态城市。

(2)德国生态城市埃朗根

埃朗根市(Erlangen)位于德国南部,总人口10万,面积77km2,是著名的生态城市,同时也是现代科学研究与工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1945—1972)埃朗根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成倍增长,城市人口也大大增加。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诸如相当多的城市绿地、森林和闲置的郊区土地的失去,特别是汽车的增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噪声、空气污染和街道的拥挤。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促使埃朗根市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城市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这与开展“地方21世纪议程”非常相似。主要内容包括:

1)总体规划的基础部分是景观规划。它显示了进一步发展的自然边界,保全了森林、河谷和其他重要的生态地区(占总面积的40%),并建议城市中拥有更多贯穿和环绕城市的绿色地带。而在相应的分区规划中,则要求尽可能地在这些必要的生态限制内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城区可接受的密度上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自然地带。

978-7-111-58788-0-Chapter05-22.jpg

图5-16 50~125年后的伯克利

2)节约资源。在项目中强化实行节能、节水和节约其他资源的方法,以防止对水、空气和土壤造成污染和破坏,并尽可能地强调反复利用资源。

3)实行新的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改变以前以车为主的规划方法,在新的交通政策中不再给行车交通以特权,并开始减少和限制在居住区和市区的汽车使用,同时积极鼓励以环保方式为主的城市内活动,如步行、骑车和公共交通。

4)广泛的公众参与。政府在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也有意与一些组织,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组织合作。并在某些项目中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而这些组织仍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行动、评价和展览,埃朗根市民都积极参加到解决生态问题并做出有益于环境的行动中来,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埃朗根市在地方决策的过程中平等对待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保证了城市生态建设在各方面的成功,其结果和成就包括:(www.xing528.com)

1)居住空间的增长与控制。新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不仅满足了居民持续增长的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同时又没有对城市结构形态造成破坏。目前埃朗根市的人口还是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10万人的水平,而在城市周围人口增长了4万。如果尝试让这4万人加入城市里人均40m2居住空间的需求者的队伍,那么整个城市将填满高楼。正因为成功的规划,使得埃朗根成为一座绿色城市(森林覆盖率为40%),并被区域发展计划所保护。

2)绿色通道使得埃朗根成为健康之城。市内和城市周边的绿地被绿色通道连接起来,安全且适宜于各种活动,不管是步行还是骑车,城市中任一住处通往绿地只需5~7min,这也为锻炼身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家庭废物管理取得成功。在有关机构的协助下,整个城市实现了可利用废物的回收,因此不再需要一个新的、昂贵的和有争议的焚烧炉,从而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4)河流变得清澈干净。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完善,以及稳定的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使得河流不再受到污染。

5)拥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城市氛围。新的交通政策使得各种交通形式平等地享有在城市通行的便利。通过在所有居住区和城区的缓制交通(限速30km/h),城市实现了更少的危险、噪声和空气污染。在城区设计一个灵活的混合型步行区域,只对步行者、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开放。城区是城市商业、社会和文化中心,各种城市空间为人们相识提供了场所,人们在此停歇,开展各种活动,这些变化为埃朗根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良好的氛围的城区。

(3)丹麦哥本哈根

1997—1999年,丹麦生态城市项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项目,它试图建立一个生态城区开发的示范性项目,在密集区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口密集的Indre Norrebro城区进行,区内有3万人。开展该项目是为了建立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在地方规划和管理中把环境因素整合为一体,提高市民对地方环境和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减少资源消费量,并推动有利于环境的地方生产和其他活动,项目采取基层组织和区议会之间合作的形式,以增强市民的参与性。项目从1997年2月1日启动。

项目目标包括:

1)组织和制定实施办法:制定一套手册指导并促进地方居民和其他欧洲城市进行同样的建设;建立绿色账户作为地方管理、公共学校和住宅区进行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制定适合于地方管理部门的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通过生态城市项目的准备和实施,促进不同层次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协作。

2)环境目标: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

其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围绕上述目标进行,其别具特色的内容包括:

1)建立绿色账户。绿色账户记录了一个城市、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资源消费,提供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用绿色账户,能够比较不同城区的资源消费结构,确定主要的资源消费量,并为有效削减资源消费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依据。在学校和居民区建立绿色账户,确定水、电、供热和其他物质材料的消费量和排放量。

2)生态市场交易日。这是改善地方环境的又一创意活动。从1997年8月和9月开始,每个星期六商贩们携带生态产品(包括生态食品)在城区的中心广场进行交易。通过生态交易日,一方面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也让公众们了解到生态城市项目的其他内容。

3)吸引学生参与。吸引学生参与是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的一部分。丹麦生态城市项目十分注重吸引学生参与,其绿色账户和分配资源的生态参数和环境参数试验对象都选择了学校,在学生课程中加入生态课,甚至一些学校的所有课程设计都围绕生态城市主题,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培训,还在一所学校建立了旨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对生态城市感兴趣、了解相关知识的生态游乐场

根据项目实施的中期报告,项目进展良好,尤其在垃圾分拣和堆肥制作项目上,取得了相当大的环境收益。初步的结果表明,垃圾量减少了50%,垃圾回收也由原先的13%提高到45%。

(4)日本的生态城市建设

1)北九州市生态园区。1997年日本通产省(现经济产业省)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以“零排放”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到2001年6月止,日本已有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1997年7月建立的北九州市生态园区的规模最大(见图5-17),园区总面积为4km2,由综合环保产业园区和再循环利用产业园区、环保技术实验区、北九州学术科研城三大部分构成,是集环保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园区内实现能源、资源(原料-制品-废弃物)和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在产业间、行业间、工厂间循环利用,同时还与当地居民生活相关的能源和资源相互通融利用,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园区,如图5-18所示。此举不仅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削减了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了园区内的环境品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日本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逐步积累整体社会达到“零排放”的技术和经验,为最终实现循环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通过调整住宅和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达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作用;其次是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包括建材、包装容器、家用电器、废物等的再利用,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例如,日本北九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的建设(建设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环境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以开发环境新技术、并对所开发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为主的研究中心)、社会综合开发(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如今,日本正从一个经济大国和生产大国逐渐转变为循环经济大国和环保大国。

978-7-111-58788-0-Chapter05-23.jpg

图5-17 北九州生态园区

978-7-111-58788-0-Chapter05-24.jpg

图5-18 北九州生态园区循环系统

2)共生住宅

“共生住宅”的提出是一个具有环境意识的东京市中心再开发的模型,是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调查研究的结果。其目的是在建立一个强调地区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全球环境的城市社区,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投身环境保护中,如图5-19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5-25.jpg

图5-19 日本的共生住宅

(5)哈里法克斯生态城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是一种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作为居民、签约的投资者或支持者(人或组织),在符合组织要求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每个居民都可参与计划最后的详细设计,同时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学到城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应用知识,使建设者既了解社区,又了解生态学。建筑师、城市生态学家则在其中起咨询、教育的作用。社区还设有城市生态中心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公众在这里通过图书馆、展览、咨询、报告可方便地知晓城市生态的有关知识,了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这种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的深度参与是项目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如图5-20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5-26.jpg

图5-20

a)太阳和水的腐殖物处理系统

1—温室 2—加热 3—澄清器 4—太阳能筒仓(silos) 5—澄清器 6—沼泽地 7—紫外线 8—均衡 9—淤泥稳定性 10—下渗 11—用于制作堆肥的芦苇 12—地表排水

b)废水处理及循环再生

1—蒸发 2—灌木丛 3—排水渠 4—废物处理厂 5—农业 6—重要的水补给 7—地下水的保存 8—补济小溪 9—地下水的分布与储存 10—地下水位

(6)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问题也逐渐凸显,加上我国在人口、资源问题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使得国内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方面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建设生态城市之前,相继开展了“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的创建和试点活动,并开始了生态村、生态示范区等的试点建设,这对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北京、上海、珠海、扬州、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杭州、济南等一大批城市都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

珠海市自建市伊始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城市规划指导方针,以营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并坚持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在城市建设中,珠海市对城市用地、景观、建筑、绿化等都做出明确规定,目前,在已建成的56km2的城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拥有绿地115m2。此外,珠海市在城市污染控制方面也取得良好成效: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城市大气、水、噪声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保持在50以下。珠海市也因其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发展迅速而获得1998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行动奖”,如图5-21所示。

978-7-111-58788-0-Chapter05-27.jpg

图5-21 珠海人居环境

2000年,中德两国以《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为题,将扬州作为生态城市合作试点。扬州市以此为契机,调整经济发展空间,加速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环境容量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同时积极开展并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地建设,先后建设了10万t/日污水处理厂、古运河综治工程、瘦西湖活水工程等。近年来,扬州所属县市已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我国首批3家“生态示范市”之一。

此外,沿海城市厦门也于2008年1月25日通过对《厦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纲要》的评审工作,明确提出用3个五年时间,将厦门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海湾型生态城市。规划涉及水资源利用、产业转型、污染控制、节能等130多个项目,其中近半数项目已经规划或正在建设,过半数项目则正在规划之中。广州市于2003年10月提出青山绿地工程,包括“城市林带建设”“城市林区建设”“城市园林建设”及“采石场整治复绿”四大块,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新增绿地面积120km2。广州市同时开展碧水蓝天工程,大力整治水环境和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这些城市在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给我国其他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1]康晓光,马庆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