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城职校专业群组织构建驱动需求

同城职校专业群组织构建驱动需求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城职业院校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的驱动型需求主要来自职业教育自身及其主要的利益主体。以马鞍山市为例,该市现有职业院校9所,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6所。近年来,马鞍山市在市职教联盟下主要依据专业类别相关性设立了十个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每个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依托一个学校推进专业群跨校建设,责任主体相对模糊,形式相对单一,机制不够灵活,工作进展缓慢。

同城职校专业群组织构建驱动需求

行为主义认为,动机驱动主体采取行动,动机又主要源于主体的需求。一般情况下,没有得到满足经过努力又能够得到满足的需求属于驱动型需求。同城职业院校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的驱动型需求主要来自职业教育自身及其主要的利益主体。

(一)来自职业教育自身的驱动型需求

职业教育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需要同城职业院校专业群跨校建设从自然集合体向组织共同体跃升。以马鞍山市为例,该市现有职业院校9所,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6所。这些职业院校中6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5所有旅游管理类专业,7所有电子信息类专业,4所有数控技术类专业,5所有机械制造类专业,4所有汽车技术类专业,3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4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4所有应用外语类专业,4所有食品类专业,3所有文秘类专业,2所有卫生类专业。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虽然日常联系较为紧密,教师间的沟通及信息交流较为顺畅,但这种联系属于一种低水平的松散的自然集合体状态。专业同质化同构化较为普遍,重复性建设较多,职教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低,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减少直至避免这些现象,进一步增强建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高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专业群跨校建设需要视情况打造一些形态适宜的组织共同体。

职业教育为提高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能力需要同城职业院校专业群跨校建设从单一化、程式化向多样化、柔性化转变。近年来,马鞍山市在市职教联盟下主要依据专业类别相关性设立了十个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每个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依托一个学校推进专业群跨校建设,责任主体相对模糊,形式相对单一,机制不够灵活,工作进展缓慢。

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整合职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创新教学组织和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此,同城职业院校专业群跨校建设需要视情况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结构方式和制度体系,因势因时因事生动活泼地采用产业链岗位群、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的内在相关性等进行组织和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既为同城职业院校专业群跨校建设提供了条件,搭建了平台,又对专业群跨校建设提出了提升质量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的新要求。(www.xing528.com)

(二)来自职教主要利益主体的驱动型需求

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同城职业院校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对产业的支撑度。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专业对产业的契合度,更好地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耦合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设置与布局的柔性与可拓展性,提高专业(群)建设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对产业的服务能力。马鞍山市规划的主导优势产业为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传统优势产业为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规划还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以及面向农村的现代服务业。从前文所述的专业布点和实际的专业建设情况看,该市职业院校的专业对产业的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多样化成才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同城职业院校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进一步创新专业(群)组织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通过改革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课程、师资以及资源的可选择性;通过校际的开放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优质职教资源的普惠性;通过优化配套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学生由此可以更好地自主构建自知识和能力体系,实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赢得更好的人生出彩的机会。

同城职业院校开展专业群跨校建设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