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院校专业群组织体系构建的理性对策

职业院校专业群组织体系构建的理性对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群作为职业院校实施管理变革、优化组织结构而形成的组织机构之一,在进行专业群组织设计时,有必要深入考虑组织规模、制度环境、文化理念、路径依赖等影响因素,采取理性策略,解决实践困境。专业群作为职业院校的组织存在,其所处的横向制度性压力会成为制约组织变迁的根源。专业群的组建,必然要求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发生相应的转变。

职业院校专业群组织体系构建的理性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经济竞争压力,公民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以调整公共组织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优化组织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实现服务社会化、改革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改革掀起了新的高潮。公共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不同组织的规模、制度、文化、路径依赖不同,其组织结构便有所不同。

作为公共组织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发展要求,彰显经济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实施相应的管理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整体目标。专业群作为职业院校实施管理变革、优化组织结构而形成的组织机构之一,在进行专业群组织设计时,有必要深入考虑组织规模、制度环境、文化理念、路径依赖等影响因素,采取理性策略,解决实践困境。

(一)以建设目标为导向界定专业群组织规模

美国组织学家彼得·布劳通过总结大量关于公共组织机构相关研究后提出,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指出组织规模影响着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规模越大,组织结构越规范,权力配置越分散。

对于专业群而言,首要的是通过深入调研,根据不同的产业和社会需求,依托不同的资源条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建设不同类型、由不同专业组合而成的专业群。将单体专业逐渐扩大为具有一定组织规模的专业群,其组织结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越高,组织结构就越复杂,关于权力的配置方面就相对分散,其有助于改变传统科层制、单一式和直线式的治理模式,有利于职业院校形成交互式、开放式和矩阵式的灵活、柔性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快速化的产业调整、多样化的生源类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模糊化的教学边界等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多重挑战。以B学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群为例,它的组建是通过调研所在区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且行业发展成熟度较高的高端汽车产业,对若干大中型企业展开职业岗位分析,梳理出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根据各类岗位群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解构分析,归纳出“智能生产与控制”“智能生产运行”“智能质量理”“智能设备维护”四类岗位群,进而将原来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5个专业解构重建为具有智能生产控制、智能生产线运行、智能设备维护、智能质量管理4个岗位群培养方向的专业群,进而服务面向高端汽车产业全链条。通过将若干单体专业逐渐扩大为具有一定组织规模的专业群,群中每个岗位群方向均包含1个牵头专业和2~3个协同专业,构成了支撑该岗位群培养方向的专业组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确保了专业建设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提高了组织结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以集群建设为契机优化专业群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为了规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设定的制约,是公共组织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制度环境的不同会导致组织结构在内容、形式、设置程序、组织行为、监督机制等方面的不同。专业群作为职业院校的组织存在,其所处的横向制度性压力会成为制约组织变迁的根源。

为此,在专业群建设初期就要建立一整套关于“物力”“财力”“人力”的规范性的制度以保证其顺利运行,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构建资源配置制度。专业群的组建,必然要求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发生相应的转变。鉴于各专业所属二级学院在职业院校中已有的学术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专业群要想突破资源安排模式和分配逻辑等资源获取的困境,必然需要职业院校改变原有以数量及规模为基础的分配体系,适当改革当前以专业和学生为主旨的分配模式,构建以绩效和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分配体系,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二是完善专业群的经费使用及资源配给制度。为了避免与学校的其他经费冲突,关于专业群的经费划拨可以选择实行独立核算制度,在学校层面单列专业群预算,把经费增量用于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确保专业群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经费使用。到了每年年底,学校需要评估专业群经费的投入使用情况,详细掌握专业群的投入产出效益,以便谋划下一年专业群预算。关于专业群的资源配给,学校可以在统筹规划专业群建设基础上,对其所需实习实训设备购置及场地分配进行相应设计和规划,从而统筹构建专业群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以专业群为中心的实习实训资源配置和供给,构建专业群资源合理使用制度,形成专业群资源配给及共享机制。

三是建立师资队伍激励制度。专业群师资队伍应是一支由专兼职教师构成的稳定的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还未将专业群作为独立教学组织的院校而言,专业群必须建立一套既能保证高水平教师进入,消除其对自身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顾虑,又能保证教师可以得到相应劳动补偿的制度。专业群与教师所属学院要在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方面达成共识,明确建立教师利益补偿机制,进而有助于淡化专业边界、消除制度壁垒。与此同时,还应修订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评审标准和方式,单独制定和设立与专业群建设项目相匹配的评审标准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积极鼓励有意愿、有热情的高水平教师加入专业群教师队伍。

例如,Z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重组专业群架构的基础上,实行以群建院,优化整合现有“12+1”个二级学院(其中,“1”指公共基础学院),形成“10+1”新二级学院构架,消除原有部分专业交叉、重叠、分散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引导二级学院更加聚焦于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使教育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于优势专业群并发挥功效。该学校积极优化校院两级经费分配办法,扩大二级学院自主理财权,增加对教学一线的投入;扩大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教师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组建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军民融合的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织,为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学校则通过健全跨专业、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制定基层教学组织责任人聘用管理、年度考核、成果奖励等制度文件,推进分层分类考核,完善成果激励体系,充分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教学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www.xing528.com)

(三)以凝聚共识为途径构筑专业群文化理念

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强调“文化框架”有助于实施组织变革,其核心是需要具备共同的认知基础。[10]

可以说,组织的结构必须与它所拥有的文化理念相适应。文化传统对组织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且文化变迁极为缓慢。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之间能够匹配,是使组织运作有效的前提条件。

于是,要对组织进行重新构建,就需要对组织的文化进行转型,使得组织文化成为组织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而不是成为组织实施变革的阻力。鉴于此,在构建专业群时需要重构专业认知框架和文化理念。当专业群是由相同专业或同领域相关专业组合而成时,其专业文化便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就容易形成统一的认知框架和范式,获得业界认可,形成新兴专业;而如果是跨专业,就较难形成统一的范式和认知框架,也便较难融合成为专业群,当问题得以解决之后也较容易解散。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关专业组成专业群,在形成新兴专业之前,其组织内部也比较难以达成共识。

在组建专业群时,需要潜移默化地开展专业群内部特有的语言体系建设工作,营造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氛围,形成有利于专业群建设的文化土壤。一般可以通过科技项目将不同专业师资加以凝聚,利用综合科技项目这一共同“语言体系”客观上对不同技术或学科的融合要求,组建交流合作型的师资团队,可以在专业群层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形成科技服务能力强的开发队伍,解决职业院校科技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也可以形成弱组织界限的组织文化。

例如,S学校通过发展跨学院、跨专业课程开发团队、科研团队、资源建设团队、教学专题研究所(中心)、专项技能研究所(中心)等新型教学组织,激励教师按课程(群)或专业、将受训任务归入一个或多个基层教学组织,形成既能有效利用学院(系)的教学管理职能又能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的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网络。T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群以质量文化建设为牵引,构建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成立由学校、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指导意见和学校实际,持续优化专业群结构和发展,确保专业群规划和发展科学合理。主动征求产业、合作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多方意见,持续推进第三方评价。建立专业群年度服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撰写并公开发布年度服务质量报告,及时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专业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以健全机制为载体破解专业群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一种社会制度的演进,制约于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组织设计具备路径依赖的特征。在实施组织设计,在对组织结构进行选择时,关键要弄清组织发展的历史及其当前正处于何种状态、存在哪些问题,之后才能对其进行重新组织设计,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11]

由此可知,在进行专业群组织设计过程中,应采取惯性的方法解决因组织规模扩大、管理制度创新、文化理念重构带来的问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专业群的权力边界。专业群的建立打破了学校内部权力的均衡状态,因此,要明确划定专业群的主要职能、目标任务、管理范围、评价标准等;同时对专业群负责人的管理对象、管理权限、工作任务,以及聘任期限及形式等同样需要通过合法程序予以确认,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二是建立专业群的良性运行机制。学校在组建专业群时,需要对进入专业群的人员标准和类别加以明确,分析相关行动者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各类资本的需求状况,建立使其利益诉求得以满足的良性机制,以有利于推动专业群实践者的行动。三是改善专业群内实践者的行动惯习。不同于习惯的是,惯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来自社会制度,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能够长期存在于实践主体之中。于是,学校在推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要细致挖掘能够影响专业群建设目标实现的相关实践者的惯习。可以通过改变专业群的结构,创立利益导向机制,使这种利益能够契合专业群相关实践者的无意识,使其适应专业群建设的场域,最终融入专业群。

例如,S学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依托“家具工程与装备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以企业真实项目为纽带,利用学校智慧化教学条件和学校学分银行优势,实施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通过模块化教学,打破学院及专业间的壁垒,承载、运行和管理专业群所带来的系列变化,顺利地使专业教师变为专业群教师,使专业学生变为专业群学生,满足多元化生源与模块化课程选择,突破单一专业无法应对整个产业链集群的困局,发挥优势专业示范与引领效应,提升专业群整体建设水平。随着新兴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迫切需要职业院校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基于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高度重构跨界融合的专业群体系。专业群要发挥出对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除了明确科学组群逻辑,共建共享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实施组织变革外,还需要考虑专业群的组织规模、制度管理、文化建设、路径依赖等影响专业群组织管理相关因素,回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诉求,谋划改革发展新路径、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对于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